昨天發的,修改了一下,那時候真是一點心態也沒了,啥也不想幹,一個字也不想寫……

    今天好草(一種植物)呀……昨晚上十二點查完分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牛逼的是真牛逼,不行的是真不行呀……

    我專業課還行,其他門都是傻*。

    管理員娘小聲bb:他專業課滿分and另一門掛了……

    鴿子屐者:草(一種植物)

    靈感也飛走了,沒動力寫了,本來還有一章存稿,左看看右看看覺得寫得不好。

    改一改,今天不發了……

    還tm的要重考??

    請個假,累了……

    管理員娘:嗚嗚嗚嗚,可憐的鴿子因爲考試掛科……

    鴿子屐者:死開呀!

    管理員娘:氣得內心崩潰,又哭又鬧,嗚嗚嗚嗚,好可憐呀!

    鴿子屐者:滾滾滾!

    管理員娘:嚶嚶嚶,好怕怕呀,看我這大大的滿分!羨不羨慕?嗚嗚嗚。

    作者:去死呀!

    我還想和你們再說說,可惜,沒時間了……心態沒了.

    以下佔格:

    下面沒東西了:

    東臨1碣2石,以觀滄3海4。

    水何5澹澹6,山島竦峙7。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8,洪波9涌起。

    日月10之行,若11出其中;

    星漢12燦爛,若出其裏。

    幸13甚14至15哉,歌以詠志16。[2]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1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徵烏桓時曾路經這裏。[10]

    3滄:通“蒼”,青綠色。

    4海:渤海。

    5何:多麼。

    6澹澹(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7竦峙(songzhi):高高地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8蕭瑟:樹葉被秋風吹的聲音。[3]

    9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陽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漢:銀河,天河。

    13幸:慶幸。

    14甚:非常。

    15至:極點。

    16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樂府歌結束用語,不影響全詩內容與感情。意爲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4]

    沒了!

    真的沒了!

    真的!

    白話譯文

    逐句

    全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幸運,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5]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達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別翻了.

    沒了!

    警告你別再翻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則是虛寫,作者運用想象,寫出了自己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說明這是樂府唱過的。

    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讀者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爲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寫景部分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這首詩不但寫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首詩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爲它含蓄,所以更有啓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讚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裏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爲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6][7]

    名家點評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東臨碣石,見滄海之廣,日月出入其中。”[8]

    清·張玉榖《古詩賞析》:“此志在容納,而以海自比也;‘日月’四句,轉就日月星漢,憑空想象其包含度量,寫滄海,正自寫也。”[2]

    清·沈德潛《古詩源》:“有吞吐宇宙氣象。”[2]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州)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真的沒了……

    會補的!

    看到這裏了,來個五星好評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