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第八十四章 兩位牛人
    !--go-->

    第一場考試李諭幾乎是連消帶打,絞盡腦汁。

    關鍵很多題目他都沒有第一時間認出人名,題目原先把威廉一世翻譯成了“維廉第一”,把漢尼拔翻譯成了“罕尼伯勒”,就問這四個字誰看第一眼不會蒙?

    反正李諭當時是很蒙圈的:這誰啊!咋就三大名將了!

    後來想到肯定不是凱撒,大腦再使勁一擠,在行將宕機的時候才反應過來這不就是拔叔的名字嘛!

    要不是從小漢語拼音和英語音標都過關,根本想不出這種奇怪名字到底是誰。

    當時的翻譯工作的確任重而道遠,也難怪京師大學堂要把同文館合併過來改稱譯學館。

    總之史學考試算是蒙過去,而且看周圍考生們的眼神,似乎也考得不咋地,這就放心了!

    第二場考試是修身大義,又把李諭難爲住了!

    雖然他背過不少古文詩詞及歷代名篇佳作,但是讓他講明白經義就有點開玩笑。

    唯獨想到可以用上的就是當初考研時也曾經非常現實地準備過考公,畢竟多一條路嘛!也曾學習過申論,沒想到這東西在晚清還真是蠻有用的。

    沒辦法,李諭再度使出了接化發的本領,在他的認知裏,“修身大義”反正只要說明白了,言之有理即可;然後不就是引經論據嘛,雖然自己背的經義遠沒有其他上私塾的考生多,但總歸都是歷史名篇。

    區別就是二十一世紀能背幾句古詩詞就很不錯,但在晚清,由於這些名篇大家都會,反而顯得太俗沒多少人用,不然顯示不出自己博覽羣書。

    李諭就管不了那麼多,俗就俗吧!能說有錯嗎!?

    而且不出意外,這可能就是自己得分最低的一科,聽天由命吧,只能靠其他科目彌補彌補。

    當天最後一場考試爲教育學,對李諭來說其實就簡單許多。

    因爲哪怕不是師範生出身,沒有看過教育心理學等着作,也不用擔心這一科考試,說到底李諭上了那麼多年學,對教育的認知幾乎可以說遠遠甩開所有晚清人士。

    ——他就是個現代教育的產物。

    所以李諭可以寫的太多了,刷刷刷就洋洋灑灑寫了個長篇大論。很多現代人習以爲常的在晚清都是超時代的新事物,包括義務制應該多少年、從幾歲開始上、先上什麼科目後上什麼科目、難度如何遞進、小學中學大學如何劃定等等。

    你是怎麼上的學,就怎麼寫。在當時把這些寫出來就是非常先進的。

    要不是時間有限,李諭都想給他論述到如何建立研究生院。

    當天的考試結束,按照學堂的要求,第二天沒有考試安排,西學的幾科要在後天才會開考。

    李諭走出考場,努力伸了伸懶腰,這時也有空四顧環顧了一下,他發現報名的人數還是不少的,尤其是師範館的考試區,粗粗估計一下也得有六七百人。

    雖然後世北大每一級都有四千多名新生,但是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招生,考試人數算上仕學館也僅僅不到1000人,錄取人數肯定還要遠比1000小得多。

    也不必縱向和一百年後比,橫向和旁邊同時期的日本比比就可知晚清人才何其稀缺。

    這一天的考試下來,李諭感覺自己還是不太適合文科考試。

    自己是理工專業出身,現在才發現文科或者說人文科學難度真心也不小,絕不是隨便吹吹牛就可以。

    只不過以前看過不少開國學班的騙子,還以爲就那麼回事,現在深入去落筆寫才知道真大師和國學騙子區別太大。

    當然他有這種感覺也是因爲二十一世紀的國學騙子們已經僞裝得很好,到處以假亂真充當大師,真有不少人被忽悠進去。

    李諭正準備回家時,有兩人叫住了他。

    “請問,閣下可是李諭先生?”

    李諭回過頭,看到了兩位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回道:“在下正是李諭,請問二位是?”

    稍年輕的一人立刻激動道:“真的是李諭先生!太棒了!我就說今天肯定能在考場遇見您!您要比照片上精神多了,第一眼沒敢認出來!”

    稍稍年長的另一人用一口標準的浙江口音笑道:“看你那大驚小怪的樣子,能不能不要這麼激動!”然後他轉向李諭說,“實在不好意思,李諭先生,其實我見到您也有點激動。給您介紹一下,我叫馮祖荀,他叫何育傑,我們也是來參加大學堂的招生考試。”

    李諭心中一驚,這兩個人的名字自己都知道!

    馮祖荀是後來北京大學第一任數學系主任,從踏進數學門開始,後半生的近四十年就全部奉獻給了北大數學系。

    37年北平淪陷,北大和清華等學校南遷昆明,與南開大學成立了西南聯大。

    但是各校終究還有一些固定資產無法遷走,所以都會留下少量教職員看管校產,總不能讓日本人拿象牙塔當成自己的思想統治工具!

    北大留校的就是周作人、馮祖荀等。當時馮祖荀已經患了嚴重的肺結核,也實在不適合隨校南遷。

    當然也有部分學生無法南遷,留在了北平。但是這些學生很多就此輟學,因爲敵佔期北平的北大被稱爲“僞北大”,他們寧可放棄學業,也不願意帶上個“僞”字。

    馮祖荀作爲留平教授卻依然頂着個“僞”北大教授的名字去上課,他的理由很簡單:“我不教書,難道叫日本人來教?我課堂上坐的是中國學生,我教的是科學,何‘僞“之有?”

    學生們自然是痛恨日本人的佔領,但馮祖荀卻不願意學生們真的荒廢學業。

    如果學生們真的不願意在所謂的“僞北大”讀書,他就幫忙聯繫了當時沒被日本人佔領的中國大學(這所大學後來合併到了人大和北師大),安排學生們去那裏“借讀”,並且許諾將來也會發北大畢業證書。

    中國大學當時日子同樣一點都不好過,雖然留在北平,但是斷了政府的經費,又不願意接受日本人的錢,各方面校務運營非常艱難。從校長何其鞏到教職人員以及在校學生,幾乎人人忍飢挨餓。

    好在當時迫於國際輿論,尤其是來自英美的壓力,日本人終究是一直沒敢動這所大學,裏面畢竟都是手無寸鐵的學生。

    作爲敵佔區的大學“獨苗”,雖然明知很艱苦,還是有很多學生要去上學,中國大學反而得到了不少發展。

    但是中國大學校址位於城外西郊,很多北大學生上了一段時間後還是不再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