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第三百六十九章 高空的意外
    伊頓公學有幾個年輕人還是挺出色的,比如一個叫做莫斯萊的。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不過他卻是最早發現原子序數的關鍵人物。

    此後莫斯萊當過盧瑟福的助手,也與玻爾一起工作過。

    但很可惜,莫斯萊英年早逝,一戰時不顧家人反對去前線當了一個通訊兵,結果命喪戰場,時年27歲。

    如果他能多活一兩年,是很有機會拿一塊諾獎的。

    莫斯萊對李諭同樣很崇拜,在伊頓公學裏最喜歡的科目也正是數學和物理。

    對這種少年天才,李諭只能儘可能去鼓勵。

    從古至今,不論中外,都有很多科學方面很有天賦的青年。

    李諭頗有感觸,回頭得好好挖掘挖掘國內的少年。

    在他曾經的時代,國內由於連年戰亂,沒有這麼好的條件,自己既然穿越了,無論如何也要多拯救幾個埋沒在歷史與時間中的天才。

    當然是科學領域的,民國時期,在社科方面的大師數不勝數。

    威爾遜花了十多天,才勉強做出了可以拍照的雲室,不過依舊很簡陋,靈敏度也比較一般。

    實驗儀器的開發肯定是個大麻煩事,只能先將就用吧。

    反正雲室這東西想發揮真正作用還得再過不少年。

    在威爾遜改進雲室的空當,李諭也沒閒着,與盧瑟福完成了水下測試。

    由於只是爲了發現宇宙射線,所以暫且不需要考慮太多李諭腦中已知的現象。

    在驗電器放到水下十五米時,依然可以收到射線信號,已經說明了大問題。

    爲了排除水域影響,他們又開着小汽車到了很多地方,甚至巖洞中的水域。

    盧瑟福對放射性的研究非常深入,他知道這足以說明未知射線強度極高。

    盧瑟福驚歎道:“到底是從哪來的!宇宙中什麼東西有如此強大的電離輻射。”

    盧瑟福還是比較專業的,宇宙射線說白了其實就是電離輻射。

    但至於宇宙射線從哪來的,額,哪怕到了李諭穿越前,也是個未解之謎。

    原因很好解釋,因爲宇宙射線重大部分都是帶電的(除了γ光子和中微子),而宇宙中絕大部分天體又都是有磁場的。

    學過中學物理的肯定明白,磁場會影響帶電體的運動軌跡,所以宇宙射線在宇宙中穿梭時,會被各種大質量天體影響運行軌跡。

    等它們好不容易到地球時,早就不知道從哪來的,連最基本的方向都無法確定,何談來源。

    也就不帶電的γ光子和中微子有可能確定來源。但它們在宇宙射線中的含量極少極少,想測出它們來,需要非常精密的儀器。

    ——這根本不是二十世紀初應該考慮的問題。

    其實李諭想研究宇宙射線,也是因爲它比較特殊,可以說是純物理領域,對工業的影響微乎其微。

    但宇宙射線重要性又不低,畢竟涉及到了物理中非常關鍵的粒子物理領域,尤其是反物質的發現,直接來源於宇宙射線。

    宇宙射線的能量真的很高,哪怕後世最先進的對撞機,也達不到宇宙射線的能量。

    所以宇宙射線後來被當做了天然對撞機,研究反物質粒子。

    面對盧瑟福的提問,李諭攤攤手:“想要知道它們從哪來,恐怕有點困難。”

    盧瑟福問道:“我們下次把熱氣球的高度升到極限的5000米,說不定會有新發現。”

    李諭說:“正好把雲室帶上去,有了照片,可以作爲有效證據。”

    5000米實話說不算很高,屬於業餘飛行愛好者可控範圍內。再高的話就對熱氣球以及飛行控制的要求很嚴格了,必須要專門的氣象學者纔有可能做到。

    但拿到水下數據,他們肯定更加期待高空數據。

    由於有了新設備,所以李諭和歐文·理查森多做了幾組數據。

    呂碧城看着好玩,也要上熱氣球玩。

    這還是她頭一次上這麼高的天空,坐上熱氣球后異常興奮。

    一兩千米以內還是很刺激的,天氣好的話甚至可以看到遠處的歐洲大陸。

    可高度再升高,就是另一個概念了。

    最終的目標是5000米。時值盛夏,李諭和歐文·理查森準備了厚厚的衣服。

    呂碧城不明所以:“你們拿皮衣做什麼?”

    “5000米的高空,溫度會降差不多30度,基本可以算作冬天,”李諭說,“要不你還是不要跟着去了。”

    呂碧城玩得正起勁,立刻說:“冬天有什麼好怕的!”

    歐文·理查森則說:“5000米並不是什麼特別危險的高度。”

    呂碧城聽了他的話,更想上去了,因爲坐熱氣球真的太刺激了。

    沒辦法,李諭只好對理查森說:“我們只升到5000米,再高千萬不要去。”

    理查森說:“我明白,格萊舍的故事在整個氣象學界都是傳奇,但也是一種警示,我可沒有那麼好的技術。”

    理查森說的格萊舍是40多年前的一個英國氣象研究者,他曾經與另一個助手在沒有氧氣補給和防護衣保護的情況下,乘坐熱氣球飛到了12000米的高空。

    也是這種經歷讓人類知道隨着高度升高,溫度如何變化。後世曾經有一部電影專門講述過這次危險的冒險。

    而5000米對於目前來說,尚且屬於比較成熟的高度。

    準備就緒後,幾人便在一個晴朗的早上開始了升空。

    一開始都還好,數據的記錄也比較順利。

    比如700米左右電離度的下降,雲室中的離子對明顯開始減少。

    可以看作是來自地表的輻射減少了。

    但到了800米,電離度又開始增大;

    到了1000米,電離度基本和地表沒什麼區別。

    這些此前也大體用驗電器感知過,但沒有這麼明顯。

    不過這種趨勢已經說明輻射並不是來自地表。

    下一步就是升到最高的5000米。

    一開始比較愉悅,尤其穿越一些雲層時,挺令人興奮。

    但高度來到四五千米時,就完全是另一個概念,首先要穿上厚衣服。

    這倒還好,但呂碧城突然開始有些缺氧。

    高空中的氧氣含量不算低,只不過氣壓降低,導致每次呼入的氧氣變少,所以會出現缺氧症狀。

    呂碧城可不明白這些,只是感覺頭有些暈並且變得很沉,而一旁的李諭和理查森還在仔細做着數據採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