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遊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 >第四百九十七章 索爾維之邀
    大清臨死的這一年,直是自己給自己埋了不少按照立憲的流程,組建內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清廷終於發佈了第一屆內閣成員名單。

    總理大臣是咱們熟悉的超級貪財小能手慶親王奕助要只有他這麼一個皇族也就罷了,但細看這個名單,皇族人員竟佔了7個!超過一半!

    另外還有兩個滿族,都是與皇族關係非常近的:第一個是那桐,人家姓葉赫那拉;另一個是蔭昌,陸軍大臣,也就是名義上全國陸軍的頭頭。

    而漢人大臣只有四個:徐世昌、梁教彥、盛宣懷,還有唐景崇。

    反正名單怎麼看怎麼怪,皇族名額高得離譜,所以被稱爲皇族內閣就連慶親王奕劻自己看到後都傻了眼。

    這位攝政王載灃實在是太愛一拍腦門就下決定了,老油條奕劻只想安安穩穩地斂財,如此一來不就是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了?

    所以他請求攝政王載灃收回成命,自己也無法勝任內閣總理大臣載灃以爲慶親王在搞謙讓幾遍的作秀,於是果斷拒絕了奕助的辭旨申請。

    奕劻只能再次親自找到載灃,苦口婆心道:“攝政王,如今乃立憲初始的關鍵時期,萬萬不可以皇族內閣爲發端,以辜負皇上、太后和天下臣民厚望。皇族內閣既不利於天下,更有害於皇族載注不以爲意:“本王已經下了決斷,必然不會撤銷,且立憲講究的不就是天下人人平等,憑什麼只有漢人能當內閣大臣,我皇族人員就當不得?”

    奕劻聽後人都傻了,這什麼邏輯!

    突然又開始講公乎了?不是自欺欺人嘛?

    奕助還想說話,載灃打斷他道:“慶王爺,你現在考慮不應是要不要當內閣大臣的問題,而是與盛宣懷儘快研究鐵路收歸國有之事。此乃內閣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如果辦成,天下還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奕助無話可說,只好領旨:“臣知道了。”

    他都懶得像以前在慈禧面前自稱“奴才”了。

    接着,載注又招來內閣大臣中的漢人康景崇,對他說:“義務教育的推行應加快,你可有對策?”

    唐景崇說:“攝政王,當今國庫空虛,教育用錢巨大,臣以爲仍需採取地方自治之制。”

    載灃挺不願意聽到“地方自治幾個字,當年太平天國時,朝廷讓地方自治組織團練,讓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崛起的往事還歷歷在但仔細想想,他覺得可以像把北洋“收回來”一樣操作:先讓地方自己搞着,到時候把重要官員替換成自己的不就成了?

    聰明啊!

    載灃爲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感覺治國沒啥難的,不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嘛先讓地方小火燭着去,以後再盛到自己這口大鍋中想通後,載灃對唐景崇說:“就依愛卿的意思去。”

    唐景崇只是個老老實實的官員,甚至都可以看作載灃照顧漢人的一個內閣名額。

    唐景崇當過多年學政,不過並沒有辦現代義務教育的經驗,於是下旨從各地抽調人才,成立一箇中華教育會,採取間接管理的策略他選的人很準:有張謇、李諭、嚴範孫、唐文治等,幾乎網羅了清末最懂新學教育的一批人。

    張賽得從上海趕過來,而嚴範孫和康文治次日便到了京城,大家都是老熟人,在李諭的府邸先聚了聚。

    李諭對這項任命還挺詫異,問道:“朝廷怎麼突然這麼看急嚴範孫伸出手指頭數着說:“按立憲原計劃,六年後必須使全國識字率達到總人口的5%,即2000萬人,可去年學部進行了一項統計,發現當年全國在校學生數不過100多萬,加上社會粗通文墨者,不過300萬人,離目標太遠。”

    唐文治說:“實現工業發展,5%識字率已經是很低的限度,不然立憲的其他舉措更難推動。”

    嚴範孫說:“學制一事,自從廢除科舉起,這麼多年一直沒有完成徹底轉變地民怨沸騰,甚至不少省份早就有了離心。”

    李諭說:“實際上,我這幾年興辦學校,確實沒有聽到過幾次學部的聲音,更別提支持。”

    “就是說嘛,都是我們自己辦,”嚴範孫說,“學部已無法號令地方,有些省份準備自發成立教育總會。正因如此,學部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巨大威脅,爲扭轉被動局面,匆匆成立這麼個中華教育會。”

    李諭有點明白了:“就是想模仿日本高等教育會,實際上還是個官辦組織,是學部的諮詢機構。”

    唐文治說:“帝師看得很透徹,此機構與皇族內閣簡直一脈相承,是個不折不扣的笑話!朝廷又想放權地方自治,又不甘心徹底當個旁觀者李逾問道:“那你們怎麼還跑來京城開會?

    “旨意都下達了,總不能一點面子都不給,”嚴範孫說,“先裝裝樣子,主要是想來見見疏才兄弟,順便聊聊天。

    李逾笑道:“想聊天不簡單,以後我給兩所學校多安幾部電話,嚴範孫說:“電話是好東西,與疏才兄弟的電報機相結合,再方便不過。”

    唐文治接着說:“自從袁大人託病回鄉、張之洞大人逝去,朝廷這段時間的決定越來越像紙上談兵,根本不考慮實際情況。學部只知道攤派任務,甚至不懂單級教授法’,你說可笑不可笑?”

    單級教授法“就是不同年級混編,在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的前提下,是個有效的緩解手段。

    李諭當年招募荷蘭教師,也是因爲荷蘭的教師制度同爲一個人教很多科目、很多年級,水平比較高歷史上這個制度是1909年左右剛從日本引進的,還是比較適合早期國內的總之,李諭、嚴範孫、張謇他們辦的學校教授內容是比較現代化的而朝廷定的學制,卻一點都不像義務教育,更像“權利教育”。啓蒙教育的內容不多,更就是一大堆忠君、愚孝的思想內容。

    地方辦教育的大都是有識之士,根本不會採納這套制度。

    唐文治說:“朝廷設立中華教育會也算不上大事,還是這套內閣制度讓人無法接受。”

    嚴範孫說:“疏才兄弟在國外待了那麼久,還被多國科學院聘爲院士,對西洋諸國必然熟悉,你覺得合理嗎?

    李諭說:“當然不合理!哪怕君主立憲國,君王的權力也只是禮儀性質,並不具有實質性意義,換句話說,皇帝的任命並不是皇帝的決定“皇帝只是根據議會內閣的決定加以宣佈,從而使這些政治任命具有神聖性,至上性。

    “就算強勢如德皇、沙皇,也不可能一人說了算。

    嚴範孫嘆道:“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不知道爲什麼攝政王就是不明白,簡直是在挑釁整個立憲思潮。”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