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第一貢生 >第二百六十九章 頭疼醫腳
    翌日早朝之前。

    朱祐樘早早就把王瓊、朱鳳在偏關取得“捷報”的消息告知了前夜輪值的李東陽。

    一清早午門朝議還沒開始,李東陽便將此消息告知到劉健、謝遷和馬文升等人。

    “此等功勳,也值得大書特書?就算換了頭年裏,怕也沒什麼人會太在意吧?”

    謝遷當着內閣和兵部幾人的面,便語帶嘲諷,好像有多瞧不起王瓊和朱鳳所取得的功績。

    馬文升不爲所動,臉色帶着讚許道:“王德華和朱知節二人才剛到偏關,就能穩住人心,狄夷撤走不敢擾邊,今日朝上恐怕陛下要對他二人多加褒獎。”

    殺幾個不重要,戰略意圖達到纔是重點,馬文升身爲兵部尚書,很明白此道理。

    謝遷道:“王德華這麼做,是想立威?還是想喧賓奪主?”

    大概的意思是,你王瓊牛逼轟轟非要出兵,這是在給皇帝遞投名狀?還是給秦紘下馬威?

    劉健見謝遷今天意見挺大,指了指剛過來的蕭敬等人,提醒道:“朝上不要過分偏激,能少說就少說兩句。”

    這話就是在提醒謝遷,你這張嘴還是別給內閣惹事。

    以前你插科打諢,大家還覺得你謝遷能言善道,但現在皇帝對我們文臣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你這時候再拿出以前的作派,就怕遭來反噬,尤其是像針對王瓊和朱鳳的事,他們可都是皇帝所信任的人。

    人家出兵又沒遭遇兵敗,你再去朝上挖苦,皇帝估計都不愛搭理待見你。

    ……

    ……

    朝議開始之前,張周就已經入宮。

    張周於乾清宮內跟朱祐樘相見,然後君臣二人一起往午門方向走,路上二人又交換了一些意見。

    所談的還並不是偏關的戰事,再或是三邊軍務,也沒談搜套和剿套的事,而是在談有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的張悅請辭的事,朱祐樘最近對於軍務方面非常留心,想在南京軍務上做點文章。

    “誰來當這個留都兵部尚書不打緊,朕倒是想讓成國公過去,任守備軍務之事。”

    朱祐樘想把魏國公徐俌換回京城,把朱輔換過去。

    “成國公府打理南京軍務多年,根基比之魏國公府更深,再是魏國公與懷柔伯之間有宿怨,南京官場多有不合,眼下趁着南邊改換兵部尚書,便也一併將此事落實,秉寬你意下如何?”朱祐樘很認真問詢張周的意見。

    張周道:“陛下,您別問臣,此乃涉及到軍政之大事,臣怎有資格提議?”

    朱祐樘笑道:“秉寬啊,正是因爲這是軍務大事,朕纔來問你的意見。你也是應天府人士,你在那邊生活多年,也算是知曉城內事務,問問你不也挺好嗎?“

    “其實朕也知道成國公也好,魏國公也罷,到了留都也不過是守住基業,不指望他們做出什麼改變。像知節這樣銳意進取的年輕人,還是太少了,如果你覺得他二人都不合適,再舉薦於誰,朕也可以考量。”

    言外之意,南京現在朕就當成是你張秉寬的地頭。

    你說安排誰過去守備軍務,咱君臣二人就商量一下合適與否,再把人派過去。

    張周琢磨了一下,搖頭道:“臣也沒什麼可參與的意見。”

    “那就讓成國公過去,說起來朕當初讓魏國公南下時,便已跟他言明,不會讓他停留太久,再者讓成國公留在京畿,他也做不出什麼成績來。雖不至於丟人現眼,但也實在是難當大事,難道讓他提督京營?事就先這麼定了!”

    朱祐樘現在是很信成國公府,但也僅僅是因爲張周跟朱鳳的關係。

    至於朱鳳的老爹朱輔,在皇帝看來沒什麼可取之處,既如此,那就讓朱輔承他兒子的臉,回南京當守備,這不也正是成國公府一直所追求的?

    ……

    ……

    君臣二人到了午門。

    張周便當着衆臣僚的面,緩緩走到自己的位置站定,在場很多人都在瞄他。

    朱祐樘則氣定神閒坐在了御座上。

    朝議開始。

    一上來,朱祐樘便把王瓊和朱鳳在偏頭關取得“大捷”的事,公之於衆,由戴義當中宣讀了奏捷的戰報,就算提到最後只獲得三個韃靼的首級,在場也沒發出什麼聲音,這也要歸功於李東陽提前把事說出來,先把朝臣的心給安下來。

    不然光是這個結果,就值得商榷一番,到底該記功還是記過。

    大動干戈出去,只殺了三個人,自己還折損一人?最後連韃靼主力的影子在哪都不知道?感情之前跟朝廷各種告急的文書,都是在糊弄人呢?

    劉健走出來道:“陛下,西北戰備是否可以恢復常態?京師各城門開閉,是否也可延長時限?”

    之前因爲偏頭關周圍一直有戰情,雖然京師周圍並沒有戒嚴,但早晨城門很晚纔開啓,晚上天黑之前城門就關閉,也是影響到京師周遭百姓的日常生活。

    劉健這麼說,也是在爲他們內閣請命。

    陛下,您看是不是解除戰時狀態,也讓我們內閣不必每天都留人值夜?

    朱祐樘道:“河套之內的敵情,目前尚未查到,當以謹慎爲上。”

    言外之意,想解除戰時狀態?沒門!

    你們鬆懈下來了,可朕要出兵河套的計劃還沒實現呢,朕沒把戰時狀態加劇,你們還好意思提就此解除?

    “朕也未曾想,王瓊和朱鳳他們,可以如此有成效,也是先前偏關、寧遠兩戰,打出了國朝的威風,此番又是朱鳳去接替王越,二人在功勳上並不分伯仲,如此才以最短的時間,安定了人心,震懾了狄夷。”

    朱祐樘言語之間,對朱鳳很是推崇。

    在場大臣聽了都很彆扭。

    拿朱鳳跟王越比?就算我們再瞧不上王越,也知道這二人毫無可比性。

    有見過拿地上跑的,跟天上飛的相比的?你朱鳳跑得再快,最多你也只能蹦躂蹦躂,距離上天還遠着呢。

    劉健道:“如今威寧侯已逝,西北各處更當以固守爲先,老臣仍舊認爲,可先調度人馬,行屯田安民之事,再趁韃靼內部紛爭之際,再出兵於河套,以修築堡壘之便利,逐步推進,將河套南線掌控,令韃靼不戰而退。”

    劉健代表文官給出了他的“折中”之法。

    也不是說完全反對出兵河套,而是要穩紮穩打,現在韃靼內部紛爭還沒正式開啓,就先守着。

    什麼時候時機成熟呢?就等達延汗跟火篩等蒙古右翼部族打起來之後,那時候再徐圖漸進,把土堡一點點往北修……長城的關塞也可以修出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