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二十六章 孫承宗的問答
    今天這幅《坤輿萬國圖》讓朱由校感到驚喜,他趴在上面看了好一會,腿都酸了。

    地圖的發現,也讓朱由校對西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明朝對於西方學說的包容度很大,當然這也與來華傳教士接地氣的交流方式有關。

    利瑪竇、湯若望等來中國後穿漢服,學中國話,也禮拜孔子,很容易被明朝士大夫所接受,也讓許多士大夫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信仰天主教,徐光啓就是一個例子。

    朱由校也知道明朝對西學的包容與高接受度只是一種好奇,並沒有形成風氣。

    這種風氣需要有人引導。他很樂於成爲這個人,皇帝做了,上行下效,下面的人爲了討好自己也會慢慢開始瞭解學習。

    朱由校心中有了計較,就讓王安把這幅地圖收了起來,派人下去臨摹去了。

    ······

    看完這些東西,就已經過了一個時辰。朱由校現在要趕往文華殿,開始進行經筵的日講了。

    日講的形式不像經筵大典,沒有那麼拘束,講的內容也自由。

    今天的老師還是孫承宗,他早已在文華殿中等候了。

    朱由校到了後,趕緊向孫承宗道抱歉道:“老師久等了,剛纔在乾清宮看了一些西教僧侶進貢的小玩意兒,一時把玩出神了,在這裏向老師賠罪了。”

    雖然明朝君臣有別,但君臣以外還有師徒,作爲朱由校老師的孫承宗,雖是皇帝的臣子,但也是朱由校的老師,起碼的尊師重道還是有的。

    孫承宗並無多言,只是先行禮,隨後躬身勸諫道:“陛下,臣等一時是小事,但您是一國之君,切不可貪玩誤事。”

    “先生切勿擔憂,朕這次去看那些西洋物件,也不全是玩具,發現了一件好東西,對國有益,到時候讓王安給您送過去。”

    朱由校隨身囑咐王安“到時候把臨摹好的地圖給先生送去一件。”王安點頭稱是。

    孫承宗也不知是什麼地圖,正疑惑呢,就聽見朱由校又說“先生,這幅地圖是那些西洋人畫的,原來當今世界如此之大,除印度、大食外,還有歐羅巴等地。

    大明東去跨過大洋還有一塊佛郎機人發現的新地方。到時候您可以好好品鑑下,可惜我大明卻沒有人去過這些地方,甚是可惜。”

    孫承宗聞言,略有沉思,回覆說:“陛下,這些事成也曾聽利瑪竇等先生講過,如果陛下要了解也容易,這些西教僧侶並不一直待在大明。

    等他們要回去時,陛下可派人跟隨這些西教僧侶去一趟,讓他們記錄沿途見聞、風土人情,到時再回來像陛下稟報即可。”

    朱由校聽到後,覺得甚是可以。“老師這個提議不錯,此事可以從長計議,如果以後遇到西教僧侶可以商討此事。”

    孫承宗這個人品行持中,也容易變通,他教育方式也有一套。知道朱由校現在喜歡西洋東西,但也於國無害,那就順水推舟,鼓勵並給出建議,不禁讓朱由校對他的好感多了幾分。

    但他也不由正色道:“陛下,此事不急,現在當前之事,還是要學習了。”

    朱由校聞言也端正態度,坐了下來,開始聽孫承宗上課。

    今天講的是《史記》,一般日講的老師會準備幾篇比較重要的章節,然後讓皇帝去選擇講什麼。

    “老師,今天我們講就漢武本紀。”

    孫承宗自擔任日講官以來,自知責任重大,在上課之前也好好備了課,對這個內容也有準備。

    “是”於是孫承宗翻到漢武帝本紀這一篇。

    縮略把漢武帝本紀的內容過了一遍。他備課也比較充足,每講幾句,就解釋一番,然後旁徵博引,引經據典進行解釋,碰到一些官名,人物也會解釋來源與生平事蹟。讓朱由校聽的津津有味。

    等講了又一個時辰後,旁邊宦官給孫承宗示意,孫承宗也明白時間差不多了。於是講完,站起來向朱由校躬身道:“陛下,今天日講時間到了,不知陛下可有疑問?”

    朱由校想了一會。

    “辛苦先生了,今日漢武本紀,聽先生講課,受益良多,古人說以史爲鑑,可以知得失,漢武帝繼位後,苦匈奴久矣,隨後秣兵歷馬,重用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最後封狼居胥,蕩平匈奴。

    而如今我大明自薩爾許之戰以來,遼東苦戰,靡費不已,朕繼位以來,日日心優此事。也想學漢武帝,一舉平蕩匈奴,但如今局勢,不知漢武故事能給我朝遼東戰事什麼啓示。”

    孫承宗聞言想了一會,緩聲說道:“陛下,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掃蕩匈奴,雖有衛青霍去病之才,但並非根本,根本是由文景兩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導致漢武帝繼位後‘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錢財多的串錢的繩子都腐朽了,太倉的糧食都滿的堆到外面了。這樣的經濟實力才能讓漢武帝能夠不斷向匈奴進攻。

    因此臣認爲,建虜與我大明相比,人口、兵馬、糧草、武器都遠遠不如。只要我朝緩兵推進,高鑄堡壘,不求大勝,只求小勝,積小勝爲大勝。如此以來我強彼弱,建虜其勢必垮。”

    朱由校聽到後,這想法不就是孫承宗出任薊遼督師時候的對策嘛,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一點點死磕建虜。

    但這這個想法朝中早就有人提了,包括熊廷弼也這麼認爲。它個致命缺點,便是花費巨大。每年五百二十萬的遼餉,真的太多了,壓的明朝喘不過氣來,不得的不斷加徵糧餉,從內地抽血,直接導致內地也崩潰了。

    “朕也看到熊廷弼奏章中有類似的建言,但你也知道遼餉每年五百二十萬,仍入不敷出,年年告急。長久以往,耗費甚多,怕朝廷支撐不住。”

    孫承宗自然也知道此事難在雙方都要堅持,看誰錢多,誰撐不住誰輸,他自幼對邊關軍務有所瞭解,近幾年也在瞭解遼東戰事,知道其中遼餉花費巨大的癥結所在。

    “陛下,遼餉每年花費巨大,其不在於兵器戰事,而在糧草,如解決糧草問題,遼餉花費勢必下下降。”

    糧草,這讓朱由校來了興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