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四十四章 天津巡撫
    把天津衛升衛設府,一直是朱由校的想法。現在開闢遼東海道,如果成功那以後就可以實行漕糧海運,設置海關收取關稅。

    他的這一想法,劉一燝三人覺得可行,有登萊設巡撫的先例,天津位於京城咽喉,現在人口漸多,雖設有衙門,但已不能滿足需要,如果海運大開,天津可以外防海口,內護京城,升府確有必要。

    “陛下,升府一事,臣覺得確實可行。

    其實早在萬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期間,朝廷就以加強海上防衛,保衛京城有專設巡撫一職,但朝鮮之役後,就廢設。

    現在遼瀋緊急,廢衛升府未嘗不可,只是巡撫之職,總憲全府,誰擔任爲好?”

    誰來擔任?這個朱由校卻未想好。

    “你們有沒有什麼推薦的人選,說來聽聽,就在這裏定了。”

    這讓劉一燝三人心裏有了別樣的計較。

    沈灌心中有了計較,東林已拿京畿總督之職,齊楚浙黨這邊卻只有一個登萊巡撫,怎可與京畿總督相比,此時確實個機會,如果兩巡撫換一個總督,也是可以接受的。

    劉一燝二人一聽也覺得是機會,原本計劃的薊遼總督變成了京畿總督,權責降了不少,熊廷弼本就是楚黨,現爲遼東總督,如今齊楚浙黨有一總督一巡撫,東林只有一總督,自然不可退讓。

    這三人各懷心思,朱由校卻不在意,只要推薦的人有真才實幹,其次能夠說服他即可。於是囑咐張昶給三人上茶,讓他們思考片刻。

    未久,韓爌起身進言:

    “陛下臣有一人可任天津巡撫一職。”

    “何人?”朱由校來了興趣,抿了口茶問道。

    “段莘(地名)汪應蛟,此人明朝萬曆二年進士,萬曆二十六年朝鮮之亂,危及我朝,朝廷派天津巡撫萬世德領兵平息朝鮮之亂,曾提拔汪應蛟爲右僉都御史代鎮天津巡撫,屯兵駐防,保衛京師。此人首倡屯田“始買牛制器,開渠築堤”。

    到萬曆三十年,在天津葛沽、何家圈、雙溝、白塘等地“令防海軍丁屯種,人授田四畝”計葛沽、白塘二處耕種共五千畝,其中水稻田二千畝,屯田當年計收穫水稻六千餘石,雜糧四、五千石,效果斐然。

    其後又上疏建議推廣水利屯田,設想在天津開墾七千頃水田,每年收谷二百萬石,可抵當時漕運量的一半。但因其不久離任,此想法未能成行。

    現今陛下如要京畿屯田,可用汪應蛟爲天津巡撫,讓其繼續主持天津屯田事宜,對朝廷屯田大計,事半功倍。”

    汪應蛟此人朱由校是知道的,是天啓時期的著名的理財高手。但劉一燝聞言便出聲反對。

    “陛下,不可,汪應蛟萬曆二十六年便是天津巡撫,光宗繼位後,便委任其爲南直隸戶部尚書,此人亮直有守,視國如家。謹出納,杜虛耗,爲理財高手。擔任天津巡撫豈不是大材小用爾。”

    韓爌的言語事先也沒跟劉一燝商量,其實對汪應蛟,劉一燝也有自己的想法。

    這其實也是朱由校的看法,且不說由南京尚書遷任天津巡撫是否是暗降,主要是他也早有把汪應蛟遷任北京戶部尚書的打算了。

    “那劉愛卿有什麼可以推薦的人選?”

    “陛下,臣推舉左僉都御史左光斗,此人爲人穩重,敢於任事,並且早有開海運與屯田之建言,可讓其擔任天津巡撫,也可輔佐鄒元標在京畿推行屯田之事。”

    朱由校明白所想了。左光斗這個人有才幹,歷史上也曾負責屯田之事,收效顯著。只是京畿總督與天津巡撫都是東林的人,就怕東林勢力太大。

    於是他也把目光投向沈灌,想聽聽他有什麼建議人選。但劉一燝看到他的遲疑,想打消他的顧慮。

    “陛下,京畿之地,勳貴衆多,人員盤根錯節,要推行屯田與海運,阻力甚大。朝廷定要上下一心,官員也要齊心協力纔是。

    天津又是朝廷咽喉,屯田、海運關鍵之處,如果如果選任非人,怕到時候相互掣肘,於朝廷不利啊!”

    劉一燝的一番話,也點醒了朱由校。確實要讓下面人做事理應大力支持。不必瞻前顧後,如果這個位置再用齊楚浙黨之人,互相扯皮就不好了。

    心思定了後,也就不管沈灌什麼建議,直接拍板了。

    “那就這樣,讓左光斗遷任天津巡撫。至於劉愛卿你剛纔提到的汪應蛟,朕也聽聞,光宗對他也是信任有加,覺得他謹出納,杜虛耗,是可用之大才。

    即位之初就任他爲南直隸戶部尚書,並早有升遷之心,朕今日得虧聽韓愛卿提及,纔想了起來,如今國家財事艱難,需要能度支有方的人才,朕看此人可行,所以朕欲提拔他爲戶部尚書(北京),你們看如何?”

    這一番言語,讓劉一燝與韓爌二人不禁自喜,汪應蛟本就是東林人士,如果升爲戶部尚書,自然可行。

    這讓沈灌感到爲難,不過也只能接受了,他愈發覺得自從方從哲走後,內閣中他勢單力孤,等明年孫如遊等人到了以後,齊楚浙黨就要被東林摁在地上摩擦了。

    “那此事就這麼定了,你們現在便票擬,朕這就批紅。”

    朱由校也不想脫拖延,當即便批紅完畢。

    ·······

    說到此事,也接近中午了,剩下一個大事便是錢餉,他知道這個事情也不是兩三個人一兩回就能說完的,需要羣臣商議。

    “朕的第二件事便是錢餉,現在遼餉、邊餉、屯田、新建水師耗費巨多。

    現在十月,過年立馬有新的花費,邊餉遼餉年年有拖欠,朕的內帑是可以補一點,屯田等事朕也可以出一點,但內帑也沒有金山銀山,這樣下去,怕不是長久之計。

    朝廷度支乃是至關重要,朝廷賴以所計,而年年入不敷出,此事不可爲不大,必須增收節流纔行。

    所以朕想四日後,召集六部以及閣臣商議此事,六品以上官員均可上書言事,共商大計。”

    “陛下聖明,財政大計不可不查,臣就讓內閣發文,讓羣臣進言,商議此事。”

    三人也知道此事重大,自然不會怠慢,也都覺得這是個表現的機會。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