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朕這大明還有的救 >第六十一章 中興之主
    十月十五日,文華殿。

    朱由校乘坐龍攆抵達文華殿時,內閣與六部九卿要員早早就在此等候了,簡單行禮過後,各自定座。

    今日來的是內閣三人以及六部九卿三品以上官員二十餘人,這算是大明中央運轉的核心了。

    其中除了內閣輔臣外,最核心的爲六人,分別是:

    吏部尚書周嘉謨,東林黨得力干將成員,掌握銓選。熊廷弼與他關係不錯。

    就是在他的力薦之下,熊廷弼才得以出任遼東。在移宮案中也曾與劉一燝、楊漣等人齊心合力,共同促成朱由校登基。

    戶部尚書李汝華,此人無黨,理財能手,獨立度支戶部多年,遼東戰事後,朝廷實在沒錢,是他提出加徵遼餉。

    兵部尚書黃嘉善,此人無黨,曾安定西北,功勳卓著。認爲熊廷弼在遼東盡用客軍耗費勝多,與熊廷弼極不對付。

    禮部尚書孫如遊,浙黨,此人言官出身,深受方從哲信任,也是光宗朱常洛臨終前任命的顧命大臣。

    刑部尚書黃克纘,無黨,但與東林不和,爲國分憂,曾引進呂宋大將軍炮。

    工部尚書王佐,無黨,目前負責修明定陵(神宗)、明慶陵(光宗)。

    這六人中東林兩人、浙黨一人、其餘三人皆無黨。但卻各懷心思,爲了今天詔對也是準備良久,知道定是一場脣槍舌戰。

    這幾日朱由校搞出的風波,在場諸人也早有耳聞。

    先是在皇城試射火炮,據說還親自打了鳥銃,這已經讓一些言官摩拳擦掌,寫好題本,準備好好勸一下皇帝,必須行正道,千萬不可效仿武宗故事。

    當然徐光啓等人也逃不了被參,聽說他還被皇帝委以重任,升遷爲工部侍郎。這讓浙黨諸人,特別是沈灌知道後極其不喜,想着一定藉此機會讓言官上書,剷除這個奸賊。

    對於劉一燝等東林人士來說,這卻是個好消息,徐光啓這個西法黨與東林關係密切,如果能相互支持,東林也不用在朝中單打獨鬥。

    特別是現在工部尚書王佐已到了退養之年,如果徐光啓能再立新功,得到皇帝信任,再在他們幫助下,升任工部尚書也未嘗不可。再加上即將接任戶部尚書的汪應蛟,這樣六部東林就得其四了。

    齊楚浙黨也不是沒有想到這種可能,所以這次他們也做好準備,定不能讓東林在今天得勢。

    朱由校坐在龍椅上,看了看身邊的王安,王安身體不行,但是他還是強撐着身子,請求自己能陪着朱由校出席這次詔對,朱由校見他堅持也就同意了。

    只見朱由校給王安點了點頭,王安會意後,輕咳一聲上前說道:

    “諸位都是朝廷肱骨之臣,陛下御極以來,心憂國事,戰事兇兇,靡費甚多,朝廷用度不足,邊餉年年不濟,輾轉騰挪,乃至於此。

    因此陛下夙興夜寐,宵衣旰食,思求良策,以濟國用,但也不欲加田賦予百姓,做臣子爲陛下分憂是其本分,陛下也欲求問開源節流治國之策於諸位大臣,諸位有建言均可上奏,暢所欲言,言不加罪。”

    此話說完,在座諸人齊身起身稱是。朱由校見已到此,也點了點頭,擲地有聲地說道:

    “就像大伴所說的那樣,朕欲求教與諸位,希望諸位暢所欲言,言不加罪。

    不過朕經常想,既然欲開源節流,但朕爲一國之君,是萬民之表率,就應該以身作則,先提一些開源節流之術並踐行之。

    所以今日朕就開個頭,也請諸位也可聽一下,如果有異議也可提出,再說一遍,暢所欲言,言不加罪。”

    衆人聞言,心裏琢磨皇帝這是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事先也沒有通知啊,不是先他們說,然後皇帝決斷嘛。

    難道是陛下心中早有措施,這次詔對只是走個過場,再結合這幾天皇帝特地讓人對外發行的邸報,越想越琢磨是對的,也紛紛起了心思,不過還是先聽聽皇帝說什麼吧。

    只見朱由校說完就從袖口裏拿出一個摺子,遞給王安。

    事先朱由校也沒跟王安打過招呼,王安也好奇朱由校究竟是什麼意思,於是雙手接過摺子,打開唸了起來。

    “朕常思開源節流之術,但又不欲加賦於民,也不想行苛政傷民,思前想後,想起聖人曰: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朕也想之,開源節流之術只能求於自身,因此朕欲決心行以下幾事:

    其一,自萬曆三十年以來,朝廷修三大殿、三大門耗費千萬,現三大門已經修成,但三大殿仍未動工,朕也不欲靡費甚多,因此決定停修三大殿,何日遼東戰事平息,何日再修!

    其二,朕即位後,內閣便奏言求選賢良淑德之人爲婚,朕思天子大婚靡費甚多,但國不能不一日無母。

    因此決議朕大婚之事所以耗費均減半,並且以後朕的用度也減半而行,以身作則。

    其三,現今外廷用度甚多,內閣多次上書用度不足,因此朕除之前助遼餉一百三十萬外,再從內帑中拿住兩百萬兩入太倉,以度支國用。

    以上三者,均是行節約之事,朕再思之,決意行開源之術,但朕也無點石成金之術。因此決定改以往卻榷關所得一般歸內帑之規定,以後榷關所得均歸戶部,一分不入內帑。

    朕年未弱冠,思來想去能做之事均在於此,此意已決,絕不更改,還請諸位大臣能更出良策,爲國分憂!”

    等王安讀完,殿內諸人都驚呆了,大明立國二百五十年,從未有如此天子。

    以往都是內廷哭着喊着向皇帝要錢,希望皇帝的小金庫能撥點款,但從皇帝那裏拿錢比登天還難,特別是朱由校的爺爺明神宗,連自己的兒子結婚都要向戶部要錢。

    更何況現在皇帝還要節約,喫穿用度要少一半,連結婚花費也要少一半,還不修宮殿,這跟他爺爺神宗皇帝比起來,真的是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

    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殿內諸人放下了心中的計較,不由的想道,我大明終於出了中興之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