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能聽到中藥心聲 >第114章 鍼灸絕學,重現天日
    第114章  鍼灸絕學,重現天日

    周建德微微張着嘴巴,好片刻時間,才從這略顯詭異的情況下回過神來,無比好奇的問道:“你怎麼記住這些內容的?”

    “我接觸鍼灸四十多年,每隔幾天都會拿出以前研究過的醫書看上幾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穫,其中的內容我也記得一些,可也只是極少數的內容,而且還記得不是那麼清楚。

    你剛剛說的,涉及多本醫書,內容雖說都是關於鍼灸的,可你主業是中醫內科,關於鍼灸的都記的這麼清楚,那內科方面的知識豈不是記得更清楚?”

    周建德怎麼也無法相信,一個才接觸鍼灸不到十天的人,能夠記住鍼灸書籍中那麼多內容。

    這不是一本書,而是多本。

    而且,即便是一本書,別說十天了,就是給某個人一年時間,恐怕也很難做到像陸軒這般張口就來,一點頓挫都沒有。

    古代的醫書,都是文言文寫的,不像普通話,記憶起來相對簡單。

    一篇五百字的文言文,有時候比一篇數千字的普通話寫的文章更難記憶。

    而醫書中,專業術語又多,記憶難度更大。

    因此,也可不分左右,也不配合“緊按”或“緊提”,在臨牀上的話,效果應該也與之相同。”

    陸軒用一番話說了《醫學入門》和《鍼灸問對》的相同之處,也有差異的地方,最關鍵的還是將《醫學入門》中提到的內容與最開始提到燒山火和透心涼的《金針賦》做了一番比較,這若非對幾本書內容瞭解通透,是絕對做不到的。

    次進至人,人部即是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

    賦文之意,實即爲此。”

    可見產生熱感與涼感,乃是經氣已補而實、已瀉而虛的標誌。

    其實,兩人心裏想的是,他們想說也說不了啊!

    次退針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

    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

    在這種情況下,他哪裏還敢想着收徒。

    賦文中“三進三退”與“三出三入”,若是按照我的理解,那就是三度進針、退針的意思。

    這一刻,周建德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

    別說周建德要將他們逐出師門了,即便不會,兩人也不可能將這等絕學傳出去的。

    “接下來再說說我對“九陽”、“六陰”、“三進三退”、“三出三入”及“慢提緊按”、“緊提慢按”的一些理解,若是單去理解詞語,其實很難,可若是將文中語氣聯繫起來理解,就簡單得多了。

    “不過,說實話,《鍼灸大成》中對“先淺後深”與“先深後淺”的認識,與《鍼灸問對》相同,也存在二部與三部進退針的矛盾。

    爲此,燒山火的三進一退與透天涼的一進三退,就其整體來說,倒不如將其各視爲一個進退針的過程,這樣稱爲一度。

    此外,《鍼灸問對》與《醫學入門》中均指出,施行手法後須用行氣法,使氣行至病所,這一點《金針賦》中並未提到。”

    “問題僅在對分部的看法上有分歧。按“先淺後深”就是徐進針而疾退針的意思;“先深後淺”則可認爲即疾進針而徐退針的文字變換,所以這二句話實即指出燒山火與透天涼的進針、退針應遵循徐疾補瀉法的原則進行操作。

    欣喜的同時,更是驚訝。

    還必須具備各種行鍼的操作,提插即爲其中之一。提插補瀉法以“慢提緊按”爲補,“緊提慢按”爲瀉。

    但如要求對《金針賦》原意作正確的解釋,我倒是覺得應以三部進退針爲準。

    進針、行鍼的實操的話,應該是先進針至天部,也就是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

    沒有漏洞。

    因爲針刺的過程,除了必須具備的進針退針動作外,要達到一定刺激量的要求。

    起碼在他所能理解的範圍內,陸軒對燒山火和透心涼的理解完全找不到一絲一毫的漏洞,就好像,這兩項鍼灸絕學本就應該就是如此,就是應該這麼操作的,就是要這麼行鍼得氣。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看着衆人都盯着自己,陸軒也知道不說不行,可下意識的還是嚥了咽口水,“周老,有一次性杯子嗎?倒點水喝,講了這麼久,都有些口乾舌燥了。”

    但即便如此,陸軒也沒承認,而是笑着說道:“那我就再說說《鍼灸大成》,《鍼灸大成》中,提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鼻吸氣一口,呵五口……

    陸軒剛說完,就看到之前已經扎針的患者一臉鬱悶的看着他們,看着對方身上的毫針,這纔不得不提醒道:“周老,要不先幫他把針取出來再說吧。”

    周建德輕輕點頭,的確,進退針的話,鍼灸書籍中記載的都一樣,這一點沒什麼疑點,自是不用多說。

    陸軒肅然起敬,心想周老不愧是甬城鍼灸大師,他能說的這麼明白,主要還是有心聲幫助,而周建德可卻完完全全靠的是自己對醫書的研究。

    女人聽到這話,想了想,雖然想早點扎完早點回去,看聽周建德對燒山火如此推崇,她心中也是多了一絲好奇,於是答應了下來。

    不過,即便如此,周建德想了想,還是說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小陸醫生,你的做法讓我很敬佩。

    因此,要達到陽氣入實,充滿於腠理的目的,就須將陽引入陰,即從外部引入內部,放在燒山火一技上來說,便是將天部所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使陽熱勝過陰寒,就是所謂“回陽”;

    要陰氣隆至,則必須在陽邪已退之後,陰勝於陽,才能達到目的,故須將陰引入陽,即從內部引入外部,將亢盛的氣火,由地部逐層引導至天部而散泄之,陽去陰至,便是所謂的“倒陰”。

    考慮到臨牀上爲了配合徐疾補瀉的需要,往往將一個進針或一個退針的過程分解爲二個或三個,就是二部或三部進退針法。

    搓法的操作,《金針賦》另一段文字中僅指出:“搓以去病”,不過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查考《普濟方》十四法中的記載,則知其應用於治療虛寒,實熱的病,在元末明初已具端倪,故徐風將其結合在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中應用,也是很正常的。

    連聯南中醫會館的邀請都收不到,根本達不到他的要求,所以這些年他基本上也都是關上門自學,除非出去交流,纔有機會探討一番鍼灸的未來和發展。

    至於“鼻吸氣一口,呵五口”與“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乃楊氏所云,《金針賦》中卻沒有這樣的記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