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嫡長子 >第347章 聲援邊疆
    第347章  聲援邊疆

    “大同總兵周彥章來了奏疏,奏請率領大明騎兵北出長城,你們應當都知道了吧?”

    皇帝今日召集軍機處一同議政。

    大演武之後,聖旨又免朝一日,一些文官或有想法,但下午皇帝便召集官員入宮,便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回皇上的話,奏疏是昨日晚間送進來,今日我們中大部分已知曉。”回答這話的是楊廷和。

    “恩。朕讀史的時候常想,若是當年嶽武穆收到的不是十二道召回金書,而是軍餉、糧食、士兵、武器,那麼趙宋王朝會不會不如如此孱弱?”

    軍機處的官員管錢的戶部、管兵的兵部,以及楊廷和一同聆聽皇帝聖訓。

    “朕也知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趙氏一族從一開始就是患上了擔心武將坐大的毛病。可後人觀之,無論怎樣也會覺得嶽武穆實在可惜。本朝太祖皇帝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朕以爲民心就是希望咱們漢人打勝仗,所以宋太祖擔心的事,朕不擔心;宋高宗害怕嶽武穆,朕不怕,不僅不怕還盼着大明能有一個嶽武穆!便是這樣真的養出一個安祿山,要替換了我朱家皇帝,那至少中原也還是漢人坐天下。總比當元室之下的‘四等南人’要好吧?”

    元朝朝廷將全國分爲四等人,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就是南人。

    皇帝這番話立意很高。

    楊廷和忍不住讚頌,“陛下寬宏之量,臣聞之心震。不過,臣相信,周彥彰會是嶽武穆,絕不會是安祿山!”

    韓文和王炳也是應聲附和。

    在明朝如今的環境下,再想有安祿山那樣的手握大權的節度使是難了。大明有京營,還有楊一清的兵馬,根本不必擔心所謂一個總兵做大。

    朱厚照琢磨了一會兒,說道:“周彥章率領兩萬兵馬深入大漠,爲的是大明的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現如今有人在前線出生入死,咱們這些後方的人可不能‘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啊。因而,朕以爲儘管咱們不能夠直接幫到他們什麼,但……也不能每日鶯歌燕舞,弄出個‘西湖歌舞幾時休’的局面。說到底,這場仗與天下人都有關係!”

    軍機處的三位官員都有些驚異,帝王同情前線將士之心,到這種程度的,一直以來也很少。

    “陛下的意思……”

    “從明天起,軍機處首先在《明報》上發表由你們三人署名的文章,向全國官員昭告,軍機處全力支持周彥章的剿套行動。隨後內閣、兵部、戶部……及至朝廷的各衙門都要跟上。如此,就是要告訴天下官員,大明對外作戰,任何人不能夠從中掣肘,朕不管是什麼人動什麼政治心思,想挑起什麼政治風浪,只要想利用戰爭……朕就不會答應!”

    這樣的話……韓、王、楊三人想了一下,雖然有些異類,但是皇帝要求軍機處支持朝廷將領,倒也是應有之義。

    “陛下,此文就由臣來執筆吧。”楊廷和自告奮勇。

    “准奏!”

    其實朱厚照越來越多的在任用一些‘親信’擔任地方要員,他們哪怕沒有皇帝的明確授意,但如果京裏這麼多衙門發表這樣的文章,

    有些巡撫或布政使也要代表當地官府聲援此次軍事行動。

    如果不聲援……

    朱厚照是要處理人的。

    這個心思是在他心中埋下的,他是要看看。

    因爲很多官員有一種‘反正是他在打,又不是我在打’的那種旁觀者心態。細想其實很奇怪,怎麼會你的國家在打仗,伱卻絲毫不關心?

    而對於周彥章來說,他這個邊關大將能拿到的政治支持在歷史上肯定也是排得上號的了。

    馬榮離開後的第五日,

    周尚文率領衆將領按照計劃踏出大同城門。

    近兩萬人的兵馬從高空俯瞰像是螞蟻一樣涌出巢穴,北風吹得獵獵作響的大明王旗豎在天地之間,指引着列隊前進。

    其實行軍大漠,最可怕的還是物資供應問題。

    漠南漠北除了草原,其實更多的還有戈壁。戈壁上的原野一眼望不到頭,所以爲了解決物資問題,出征的軍隊往往要利用近千輛馬車來保障食物。

    並且爲了便於保存,通常會帶很多不易變質的醃製食品。

    好一點的能帶些鹹肉,不好的就是鹹菜,反正一天三頓,頓頓就是一口乾糧配鹹菜。

    雖說草原上會碰到一些牛羊,但不會有成羣的,最多打幾隻黃羊,用來給官員們打打牙祭,士兵是沒那福氣的。

    而成羣的牛羊,那都是戰利品,如果要喫這些,就說明境況已經很差了,有一種反正也不能活着回去,喫上一口好的,然後拼命的感覺。

    此外,還有一大問題就是水源。

    蒙古高原降水不多,有些水還是鹹水,雖然沿着水源前進是個辦法,但韃靼人又不傻,你要來找我,我還沿着水源跑?

    不說其他朝代,僅是明軍歷次北征都不得不遠離飲水地而追擊。

    唯一的心安是周尚文已經不是第一回來了。

    對於馬榮來說也是,

    弘治十八年出征後,馬榮便意識到,要想在草原戈壁上打得勝仗,就一定要認識路,這比平日裏操練再多都重要。

    所以這次他才託人給他找嚮導。

    其一,至少在茫茫的原野上認識東南西北,其二要識得馬糞、羊糞等蛛絲馬跡,這都是會留下重要信息的東西,當然更爲重要的,是記得住一些有泉眼和淡水河的方位。

    這種人很難找,畢竟對於漢人來說,不會經常行走於這些地方,只有一些與韃靼人有貿易往來的商人才有。

    “……此物名爲黃花菜,記載於《北征錄》之中,其花大如茼蒿,葉大如指,長數尺,可採食。”

    嚮導是個普通的壯年漢子,他不穿戎裝,只有一身麻布披着,腦袋都縮在其中,儘管如此臉上的皮膚也很粗糙,嘴脣也龜裂了兩道口子。

    馬榮還好,沒裂口子,但嘴脣上泛着死皮、明顯看得出來的有些幹。

    他蹲下身,也是說是遲那時快直接張口嚼了一下向導所說的花如茼蒿的菜,

    看得一旁的馬勝和三名千戶心裏一驚,“少將軍(二弟)!!”

    “微微甜。應該能喫。”馬榮不以爲然,站起身笑着說。

    另外一邊,其實嚮導已經啃食起來。

    “以往我們都有乾糧,也不願意冒這個險,再加上本來也不知道。帶你還真是帶對了,至少能有新鮮的野菜吃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