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嫡長子 >第572章 張璁升官
    第572章  張璁升官

    正德四年十一月初,欽差張璁回京覆命。

    寧夏殺掉了兩個王爺,五個指揮使還有因造反之事而牽連的各類王府同黨以後,事情就變得好辦多了。

    軍屯清理也大有進展。

    張璁帶着這樣的成果回京,一回來便被拔擢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是侍郎一級的高官了。

    張敷華致仕以後,章懋執掌蘭臺,左副都御史的職位就此空了出來,皇帝沒有多想,以右副都御史毛澄接任。

    此人是弘治六年進士,今年四十八歲,朱厚照還是太子時,他做過詹事府右諭德。

    不過這些年來,他只在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三個地方待過,而且性格比較執拗不是很討人喜,所以朱厚照理政以來,此人在官場上一直不溫不火。

    實際上,在後來嘉靖年間,這位老臣在大禮議事件中和嘉靖皇帝據理力爭,堅決不服軟,算是個又臭有硬的脾氣。

    這種人不能說不需要,當皇帝如果只有應聲蟲那是要出問題的,況且他又是詹事府舊人,朱厚照若不照顧也不太好,因而還是將其扔在了都察院。

    今年初,原右副都御史謝光燮因爲淮安府事件被貶去廣東做知縣,毛澄順利晉位此職,至此番調整爲左副都御史,他也算是時來運轉了。

    當然,比之張璁的升官速度,他算是慢的了。

    顧佐之後,正德一朝又出現三個官場新星,陝西巡撫王廷相、總督河套地區的王守仁以及現在這位張璁。

    對於張璁本人來說,他終於從一個默默無聞、輕易被人忽略的人變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模樣。

    而且他清楚,這一切是怎麼來的。

    年輕的皇帝做事情頗有章法,在寧夏有了結果以後,立馬下旨由朝廷八位重臣分別負責,清理剩餘八鎮之軍屯。

    朝堂上的動靜則更加嚇人,一幫清流官員不斷鼓譟宗藩爲禍,欺壓百姓,想來八鎮內的幾個王府應該是嚇得不輕。

    “那個麻斌……原先只是個百戶?”朱厚照一邊看着奏疏,一邊問道。

    張璁彎腰鞠躬,“回皇上,此人確是百戶。”

    “一個百戶做得最好,看來並不是事情有多難,而是要看想不想做。”

    “陛下所言極是,臣親身體會、親眼所見,朝廷的旨意的確是要得罪一部分人,但聖旨所在,誰也不敢違抗,只是主事之人究竟下幾分功夫。”

    “你以爲其餘八鎮的軍屯清理,會順利嗎?”

    張璁腦子轉悠了一下,稟着聲說:“臣以爲,不會順利。”

    “最不順利的情況,是什麼樣?能描繪到嗎?”

    “仍有宗藩起兵造反。甚至,軍士譁變。”

    朱厚照合上奏疏,手背在後面來來回回走了一圈,其實萬曆年間,張居正也清理過天下田畝的,因爲要說這事威脅到江山社稷倒不至於。歷史上的正德把國家禍害成那個樣子,安化王和寧王造反也沒掀起多大的波浪,所以藩王沒什麼好擔心的。

    況且,他手中的軍事力量、文臣武將、以及在外界的形象,都算是比較鼎盛的。

    大明朝歷代帝王,能有他如今這樣權勢的,也不多。

    可能朱元璋、朱棣他還無法比擬,畢竟一個是開國皇帝,一個是馬上打下來的,至於其他人他便不服了。

    “就是局部有兵亂,此事也要做。道理講了,寧夏的例子也有了,要是還有誰反對,那就是鐵了心要爲了一己私利而挖朝廷的牆角。”

    “陛下,聖明!”張璁能近距離感受到天子的威勢,畢竟頂着兵亂而推行政務,這可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

    “光朕聖明沒有用,還是得靠一幫大臣輔佐。秉用(張璁字),這次的事你辦得極好,雖然說過程中有些波折,還有安化王叛亂之事,不過他早有不臣之心,也怪不到你頭上。縱觀此次辦差的全部過程,伱始終能以朕的用意爲先,處置的結果也恰到好處,說句心裏話,朕都沒有想到你能做得如此好。

    再有,寧夏軍屯清理,來年就能上交二十萬石籽粒,還能爲朝廷省下百萬石的糧餉,僅是這份功勞,朕雖然越級拔擢你爲右副都御史,但仍顯不夠。最叫朕看重的是,寧夏清屯爲其他各鎮的清屯起了個好頭,這纔是你的頭功啊。

    朕,已經曉諭禮部,封你妻子爲誥命淑人。就在你入宮之時,應已到你府中宣讀了。”

    “啊。”張璁一聽滿心震撼,又十分感動,當即叩頭,“臣謝陛下隆恩!”

    朱厚照則微微笑了笑。

    賞賜,也是講究方法的。

    張璁這樣的人,出身貧寒,要說銀錢呢,他是缺,但是一旦由民變官之後便會特別渴望榮譽上的東西,說白了,要人尊重,所以此番才特意封賞他的妻子。

    “好了,回府去吧。長途跋涉之後,再休整幾日,過了年,朕還有要事要用你,也盼着你再立新功!”

    “是,微臣告退!”

    人逢喜事精神爽,說的就是現在的張璁。

    而他走之後,乾清宮邊上的屋子裏,毛語文和韓子仁走了出來。

    皇帝低着頭繼續翻閱奏疏,同時說道:“他說的,你們都聽到了吧?”

    “臣明白陛下的意思。”

    “錦衣衛最近下點兒功夫,盯一盯這八鎮裏的情況。”

    “是!”

    ……

    ……

    翌日。

    張璁到楊府遞上拜帖,請見楊一清。

    楊閣老對他有提點之恩,陝西巡撫王廷相也是因爲楊閣老才全力配合他,所以這一趟他是要來的。

    “見了陛下了?”

    “見了。”

    “封賞不淺啊。”

    “下官也是運氣好罷了。”

    “運氣好?”

    張璁坐在偏手處,說道:“陛下對下官恩賞重到令人側目,無非是要告訴衆臣,清理軍屯一事至關重要,辦得好重重有賞,辦不好那就只能罰了。”

    楊一清不禁點點頭,這個一年前還是知縣的傢伙,倒是有些政治敏感性。

    “陛下把整個朝廷都壓了上去,八個人、八個鎮,老夫領得是固原鎮,西北三邊嘛之一嘛,老熟人多,好辦事。”

    “有子衡(王廷相字)在,閣老可以放心。”

    “老夫比你樂觀一點,倒不覺得剩餘八鎮清屯會有多大的問題。自安化王造反一事過後,各鎮總兵、副總兵都對轄地藩王加強了防範,就是有人成心作亂,最近也得夾着尾巴,誰也不想成爲第二個姜漢,至少到王府赴宴便不會有人去了。況且,近來京裏的事你應該也有所耳聞。”

    “閣老是指嚴嵩和李夢陽相爭之事。”

    “不錯。朝廷正躍躍欲試要追究藩王過錯,難道還有誰要以身試法?”

    這兩者之間有一些相互配合的味道。

    要說不是皇帝故意營造的這番局面,他們誰也不信。

    “陛下真乃人傑也。”

    楊一清說:“你我爲臣,爲的就是這一天,去除弊病,中興大明,指日可期矣。秉用,此番你升任右副都御史,之後可有打算?”

    “下官聽聖命而行。”

    “老夫問的是你,你有何打算?”楊一清提點了他一句,“聖意爲何,京裏大小官員都在抓,卻說最近這嚴李之爭,多數人認爲陛下是要和宗藩算賬,於是一股腦的全去附和李夢陽,但奏疏到了宮裏都被留中。再加上嚴惟中本就是陛下親信。因而現在的聖意,許多人便也不明瞭了。”

    “下官以爲陛下革舊迎新之意還是堅決的。”

    楊一清若有所思,嚴嵩那個人是不會違逆聖意的,所以這個事情應該有些隱情。

    “秉用先回吧,這一趟也辛苦了。”

    張璁拱了拱手,沒再說其他的話。

    之後兩天,他又分別去拜訪了章懋和毛澄,這兩位都是比較剛正的儒生,與他說的都是場面話,所以也沒什麼要緊。

    事實上,首揆的眼光還是比他要好的。

    十一月中旬的時候,朝堂上因爲遼王奏疏有了動靜,遼王積極響應了朝廷的清屯旨意,退還了王府所侵佔的民田,到月底時,肅王也遵旨而行。

    朝廷也遵照承諾,過往之罪不咎,並下旨意肅王、遼王入京覲見。

    有了兩王做了榜樣,其他的王府和宗室再裝無辜也就沒意思了。

    因而在清屯方面,來自王府的阻力已經不大。

    不過張璁知道,王府所佔軍屯只是一部分,而且王府更簡單,因爲就那幾個目標,盯住了,他們就是再不滿意也沒辦法。

    但問題在於邊軍各衛檢校官員本身,從指揮使到千戶、百戶、總旗……這些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吸附在這個犯罪鏈條上。

    而寧夏鎮之所以順利,是因爲一個安化王謀逆,這樣的人被殺了不少,只要見了血,就能震懾住剩餘的人,可其餘八鎮並沒有這個過程。

    張璁身在京師,一直關注着此事。

    然而就在十二月初,京裏都在等各鎮消息的時候,京裏本身出事了!

    謄黃右通政李夢陽,在京師之中於傍晚被人襲擊,當街打了一頓!!

    這種事情是觸犯衆怒的,一時間滿朝譁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