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開局生孩子!我穿成了漢武帝的媽 >第51章 50 俠與義(求追讀收藏)
    “郅校尉,郅晴可安好?”王娡非常關心劉駒的女兒,每次見郅都,都要詢問。

    “晴兒很好,已經開始學走路了!”郅都對這個女兒也異常疼愛,傾心付出。

    “郅校尉,皇上已嘉獎擢升你爲龍驤騎士。你和袁種可有結交?”

    “一起喫過幾次酒。聽袁種說,袁盎被貶爲庶民後,遊山玩水,與遊俠劇孟交遊很多。”

    “遊俠劇孟?這袁盎倒喜歡結交俠客。”王娡想起季布。

    季布和其弟季心,都是有名的俠士,季心和袁盎更是至交。這袁盎又和劇孟打得火熱。

    “洛陽劇孟,好賭俠義。對許多被貶的朝官,尤多加接納,有求必應。也是一方豪強。他家中還養有不少江湖豪客,真的是財富煊赫。”郅都說道。

    “哦,接納被貶朝官,這是賭徒心理吧。”王娡冷笑,“他在賭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些人會東山再起。”

    這不就象炒股嗎?選好潛力股,人低谷時給予幫助,高升時可以兌現。這些遊俠利用聲名,結交官員,勾結官府,成爲一方豪強。

    豪強這個羣體,是春秋戰國的遺存,他們與上層社會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上,他們依附權貴,干預政治;中,他們與士族階級交往甚密;下,他們既橫行鄉里又行俠仗義。所以,這是個不白不黑的灰色羣體,西漢一朝對他們一直採取嚴厲的打壓政策。

    長陵邑就是西漢政權把地方豪強大族,強行遷離故地,到帝王陵建城爲邑。

    王娡對遊俠是抱有一分爲二的看法的。他們任俠仗義,好打抱不平,時常越俎代庖,代替官府的職能,甚至敢殺人越貨。所以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無論在什麼時候,想要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就必須要有法度,要有能夠廣泛適用的法律規章制度。

    遊俠雖然看着快意恩仇,然而這只是一種極爲自私的做法,痛快了自己,卻將他人的一切隨意取之用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種所謂的俠士存在,都是弊大於利。

    從古至今,人們崇拜俠士,把他們看作正義的化身,歌詠詩讚。李白曾作詩《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爲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通篇不見俠義二字,卻充滿俠風義骨。讓人腦海中浮現無數個千古俠客的影子。爲情爲義,袖裏藏劍,錦衣夜行,爲家爲國,風蕭蕭兮,豪氣干雲!

    李白好友元稹,也和詩《俠客行》:

    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

    我非竊賊誰夜行,白日堂堂殺袁盎。九衢草草人面青。

    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海波分作兩處生。

    海鯨分海減海力,俠客有謀人不測,三尺鐵蛇延二國。

    李白筆下的“俠客”朱亥、侯嬴,因爲參與到著名歷史大事件之中,“不求名卻名垂青名”,留下的也是光輝的正面形象。

    而元稹筆下的“俠客”也參與了歷史大事件,他想求名,最後卻沒有留下姓名,並且個人形象也不太光彩,卻給了袁盎一個載入史冊的結局。

    不過,仔細分析他們的行事邏輯與行爲動機,其實都差不多。身爲門客,效忠主人,“捨生取義”。

    朱亥、侯嬴“圍魏救趙”,並不是因爲有什麼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只不過他們二人是信陵君的門客,平時被好酒好肉地供着,喝高了就“重義輕生”。

    而殺袁盎的刺客,是梁王豢養的死士門客。受人指使,取人性命,能算得上俠義嗎?

    俠士其實是士族階層的一個特殊羣體,即武士,他們喜歡遊走江湖,因而也被稱爲“遊俠”。追根溯源,遊俠脫胎於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階層,因而不同於一般的平民階層,他們有廣闊的社會交際圈。

    不事生產的大俠們遊走江湖,哪來的活動經費呢?一般有三種來源:一是依賴家族實力;二是依附豪門權貴;三是“自主經營”。

    古代遊俠是一羣什麼樣的人呢?遊俠其實是士族階級的一個分支,所謂士族,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按照周公創立的分封制度,國家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幾個等級。

    “士”這個等級很特殊,他既是貴族階層的最末端,又是底層階級的最高層。作爲貴族階層的最底層,他們有一個“貴族”的空頭銜,卻沒有任何政治待遇。作爲平民的最高層,他們又不具備生產勞作的能力和願望,因而他們活成了“夾心餅”。

    分封制的規則,又決定了這個羣體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到後來,士族階級成了影響國家政治生態的重要力量,以至於後世有“士族階級書寫了中國歷史”的結論。比如孔子、孟子、老子、李斯、商鞅等都是士族階級的傑出代表。

    受百家爭鳴的影響,士族階級分化成了兩個羣體,一部分信奉儒家思想,以讀書做官爲人生目標,成了儒生,亦稱“文士”,一部分信奉墨家思想,以行俠仗義追求天下大公爲人生目標,成了俠客,亦稱“武士”。

    到秦朝建立後,隨着分封制的終結,士族階級連貴族的空頭銜也沒了,士族徹底淪爲平民階層。文士和武士,因爲不同的人生理念,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文士因爲切合了帝制文化的需求,成爲皇權的擁躉,日益強大,而武士則被政治主流淘汰,遊走在政治生活的邊緣。

    瞭解了武士的起源,就大致清晰了他們的特性和生活圈,也就可以知道他們的生存模式及三種收入模式了:

    第一種:本身就是富家豪族,依賴家族資源不愁費用。遊俠本身就脫胎於貴族階層,家族勢力非常雄厚,他們雖然失去了政治待遇,但是作爲家族後人,往往會得到不菲的物質待遇,比如地產、房產、金錢等。

    這一類人羣非常多,西漢初年各地都有豪門大戶,都會出幾個遊俠類的“人才”。這跟秦末社會動盪,六國之士蠢蠢欲動的大形勢有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