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夢幻食神系統 >第四章 竈君廟
    穿過彎曲的小巷,不到五分鐘,楊不一就來到了一個熟悉的地方。一個不大的寺廟掩映在這些石砌的建築中。說是寺廟似乎有點不太貼切,那個大小更像是一個四合院。藏青色的磚牆,有一些煙熏火燎的痕跡,那種舊舊的滄桑感在告訴過往的人們,這裏曾經也是香火旺盛的地方。

    廟的門口有兩隻石獅子,不像很多地方那麼的威武雄壯,卻顯的憨態可掬。雖說是石雕,不過獅子的頭上,尾巴上,甚至爪子上都已經被來往的人們摸的光滑溜溜的了。廟門正上方掛着一個匾額,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書“竈君廟”。這裏就是楊不一今天來的目的來,竈君廟比鄰人場市場,剛好今天又是十五。所以楊不一打定主意今天要來一趟,這叫工作喫飯兩不誤嘛。

    竈君又叫竈王爺,秦漢以前更被列爲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竈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竈神的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竈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爲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大帝報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竈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爲的日子,又稱“辭竈“,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竈神”。

    以前送竈神的時候是要供奉粘牙的甜食的。爲什麼呢,因爲竈神是玉帝派到民間來監察人間疾苦的,爲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話。當然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咱們這位竈王爺有點不靠譜,玉帝派他下凡來他卻什麼事都不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等到二十四這天迴天庭彙報工作的時候,玉帝問他人間的一些情況,這個時候他就傻眼了。大老闆問話了,當然要給個反應啊,但是因爲平時都不知道幹什麼去,他都不知道怎麼回稟了,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話來。後面應該是急中生智,腦中靈光一現,他曾經見過百姓用麥稈喂牲口,就稟告玉帝“現在的百姓太過分了,居然用麥子去喂牲口。”玉帝聽了大怒,這也太不知道勤儉節約了吧,於是便下令第二年給人間降下災禍,以示懲罰。

    其實百姓很冤枉啊,用麥子和麥稈喂牲口這是兩回事啊。可惜我們的竈王爺工作馬虎,麥子麥稈不分,害的大家都受苦受難。百姓們對竈王爺是又恨又怕。轉眼第二年送竈神的時候又要來了,百姓們害怕他上天又去亂說,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飴糖做成餡餅請竈王爺吃了再上路。竈王爺不知有詐,高高興興的吃了餅,上天覆命去了。結果糖化了,最後粘住了他的嘴巴,讓他沒有在玉帝面前亂說話。

    以前竈王廟的香火還是蠻旺盛的。畢竟管着人間的監察還有飲食等等,不過隨着時代的發展,慢慢的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畢竟竈王爺不是主流神仙,不能送子送財,有求必應,逢凶化吉。不過呢,楊不一又不是來求神拜佛的,那是因爲每逢初一十五,這間竈王廟就有福利。竈王廟的特殊技能是啥,當然是糖餅啦。遙想當年,連竈王爺的嘴的都能糊住的糖餅,作爲一種美食文化傳承了下來。現在香火不旺了,但是初一十五售賣糖餅就成了寺廟的一項收入來源。

    楊不一也是聽朋友的介紹,專門跑來喫的。自從那次喫過以後,他就深深愛上了這裏,只要時間合適,那他是場場必到,從不拉下。就跟老年活動中心那些打麻將的老頭老太太一樣,每次都很準時。還沒有踏進廟門,就聞到一陣陣香氣飄了出來。楊不一使勁聞了一下,嗯,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

    走進廟門,就是一個頗大的天井,正規四合院的佈局。正對大門的就是竈王爺的“大殿了”,供奉着竈王爺的神像。左邊是廟裏他們住的地方,右邊一整排,居然是廚房......當楊不一第一次見到的時候都傻眼了,這麼大的廚房,佔了廟裏所有房間三分之一左右,真是吃了一大驚。這到底是一間廟,還是一個食堂啊。犯得着這麼大,這麼霸氣嗎?

    平時大殿前的天井會擺上一個香爐,偶爾周圍的老太太啊什麼的會來上上香,碎碎唸的求一些什麼。其實,人有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了信仰就會有希望,會有所畏懼。不過今天全都收拾啦,頗大的天井整齊的擺上了12張大方桌,每張桌子再配上四個條凳。活脫脫一副農村“九大碗”的樣子。這會雖然時間還早,不過已經有一些熙熙攘攘的人了。他們和楊不一一樣,都是慕名而來的“好喫嘴兒”。蓉城很多人都相信,真正的美味很少出現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出現在那些知名度很高的餐廳。他們反而是開在各種偏僻的地方,躲在各種角落,頗有大隱隱於市的感覺。因爲他們的美食

    密碼靠的是口味,口碑,靠的是人們的口口相傳。蓉城人親切的稱呼那些深藏的小餐廳爲蒼蠅館子。而這些蒼蠅館子,只有這裏的這些老饕最爲熟悉。

    “咚....咚....咚”廟裏那口布滿鏽跡的銅鐘敲響了,院子裏三三兩兩的人一瞬間都聚集了起來,井然有序的排成了一列。大家知道,開飯的時間到了。每次楊不一都啞然失笑,這場景真是百看不厭啊。笑歸笑,他也快速的佔據了一個有利位子,跟着大家排起隊來。

    竈王廟提供的餐食很簡單,沒有眼花繚亂的菜單,沒有各式各樣的選擇,就只有兩樣東西,“豆花飯”“糖餅”。但是往往越是簡單的東西,想要做好就越是困難。好不容易排到楊不一了,他從窗臺邊拿了一個托盤遞了進去

    “一份豆花飯,兩個餅”。

    “好嘞”。

    師傅熟練的打好一碗豆花還有米飯。又夾了兩個餅放在竹籃裏。這裏的東西很實在,滿滿的一碗。不像食堂裏面的師傅,看着舀了一大勺,結果手不停的抖,抖啊抖的到你碗裏就沒啥了。最後還有一招,那半勺菜,他會細細的在你飯盒裏鋪開,薄薄的一層,看着多,實際上好少。

    楊不一小心翼翼端着盤子,找到了一個空位。沒辦法,人太多了,剛纔看着稀稀拉拉的,這會不知道從哪突然冒出好多人。一碗豆花,帶着微微泛黃又特別清亮的豆窖水。由於是剛做好的,還帶着些熱氣,楊不一端起碗來就先喝了一口“舒服啊”。帶着些許豆香的又有點回甜,在這樣冬日,喝一口全身都舒坦了。豆花都是現磨現點的,所以特別滑嫩,口感特別的好。而一碗豆花好不好喫,蘸水特別的關鍵。據說廟裏的豆花蘸水是很多年前傳下來的,一代一代不斷改良,纔有了現在的味道。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