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桃華未盡 >第117章 別亦難(莫九)
    普弗爾是那些自信到不可救藥、一成不變、寧願殉道的人們中間的一個,這種人只能是德國人,因爲只有德國人根據一種抽象觀念——科學,也就是根據臆想的完美無缺的真理的知識,纔有這樣的自信。法國人之所以自信因爲他認爲他本人不論在智力還是在肉體,不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迷人力量。英國人很自信,其理由是他是世界上組織最完善的國家的公民,再者,一個英國人永遠知道他應當做什麼,而且知道他作爲一個英國人所做的一切都毫無異議地正確。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因爲他總是激昂慷慨,容易忘掉自己和別人。俄國人自信是因爲他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願意知道,因爲他不相信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完全知道的。”

    以人類的渺小,到底能知道些什麼,我們總認爲我們掌握了這個世界,但是這個世界,有它自己的發展的規律,地球是如此,世間萬物的發展也是這樣,一八零幾年的戰爭,這麼多國家廝殺做一團,今天一羣人從西邊打到東邊,明天一羣人從東邊打到西邊,這到底是爲什麼。歷史學家說,他們知道爲什麼,因爲拿破崙感冒了,因爲亞歷山大和拿破崙吵架了,等等……托爾斯泰說,他不知道,並且那些歷史學家也不可能真的知道。說知道的,都是扯淡。這個論述複雜的很,具體內容參見——《戰爭與和平》

    在人生中設置太多的目的,結果實現的到底有多少是很難說的,因爲即便是個人的生活,有時候也不是按照我們的計劃那樣的發展的,就像兩軍打仗,部署都很周密,小圖圖畫得很細緻,可到時候,部隊不知道怎麼搞得就亂套。看中國的小夥子在伊拉克打仗的戰地日記,空軍答應來炸一個糖廠,一聲令下,倒數開始,大家呼啦散開五百米,小夥子留了個心眼,退了一千米。果然,幾顆炸彈下來,烏煙瘴氣,四周建築全倒,糖廠紋絲沒動。

    托爾斯泰其實就是想讓我們知道,別跟這些較勁,世界大得很,人要學會順勢而爲。該怎樣就怎樣。

    皮埃爾是大動物,他最後終究會達到庫圖佐夫的境界,成爲默默無聞甚至遭人誤解的偉大的人,安德烈公爵死的那一段,看書就比當初看電視劇清楚多了,他不是死了,他是醒了,所以我沒哭,希望以後我也能這樣死,這樣醒。皮埃爾,代表着個人活着走出精神困境,走向圓滿的幸福之路的一種可能性,但是這種幸福,是要經歷很多苦難,放棄那些無謂的掙扎之後。並且,必須得承認,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樣的福氣的。皮埃爾,首先他是個貴族,在某種程度上,他有全力追求精神出路的優先條件,普通的人,常常要花很多精力去先解決麪包問題,這對很多人來說,絕對是構成一個干擾的。但反過來說,也可以理解爲,貴族也是人,再有錢,也一樣有他的精神困境,安德烈如此,皮埃爾也一樣,人生這攤混水,人人都要靠自己淌過去。

    忘記誰說的了,所有文學藝術大師都是翻譯家,他們不創造,他們只是傾聽,並且將神的聲音翻譯給人類。在我理解,這個神,在各種宗教裏有自己的代表,上帝啦,先知啦,安拉啦,但是我是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把它理解爲,萬事萬物之間自然而然的發展規律和推動它向前進的力量。它不是屬於某個具體的神的形象,但我相信它的存在。

    無論那力量是什麼,它不是人類的。人是渺小的,我們只有學習尊重它,而不是掌控它。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戲劇性的事,所謂戲劇性,那是人造出來的詞兒,所有的事情發生,都是合情合理的,歷史學家要解釋它,讓它爲某種目的服務,人類以某種經驗去把它分門別類的裝起來,結果就矛盾百出,那些解釋不了的,就被人說成了戲劇性。卻不肯承認自己本來就是無知的。

    俄國人之所以自信,是因爲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中國人自信,是因爲他覺得他什麼都知道。

    這確實是一本生命中很應該讀的書,但是要看是誰的生命中了,有的人類一輩子爲自己知道的那點東西而沾沾自喜不已,他永遠不會懂得這本書要講的是什麼。他們永遠沒辦法把他們的腦子騰空,把自己知道的那點東西倒掉。

    成就影響

    托爾斯泰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因其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爲“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部卷帙浩繁的鉅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衝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裏都應有盡有。”作者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繫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爲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複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範。

    相關版本

    &n

    bsp;正在加載《戰爭與和平》封面圖

    原作名:Войнаимиръ

    作者:[俄]列夫·托爾斯泰

    譯者:劉遼逸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

    頁數: 1336

    定價: 48.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名著名譯插圖本

    作者相關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紀俄羅斯文學寫實主義的代表作家,公認的最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國著名文學教授兼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甚至稱之爲“從文藝復興以來,惟一能挑戰荷馬、但丁與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對文學擁有“狂戀式愛情”的托爾斯泰,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創作時間最長、作品數量最多、影響最深遠、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節、重典型、重寫實、重批判的文學時代,在他筆下達到巔峯。長篇鉅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托爾斯泰文學藝術上的三個里程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