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的一句名言最爲中肯:“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蕪。”這句話表明,幼年的經歷影響一生,其中母愛對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作用無可替代。

    初中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強,世界觀正在逐步形成,易受外界影響。有些家長在孩子母親突然離去後因工作繁重,常常無法在家陪伴照料空閒下來的孩子。

    這樣,學生在冷清的家裏絲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情關愛,對家毫無留戀,覺得外面的世界比家裏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親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關照自己。故此,放學後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與“朋友們”浪跡在網吧、遊戲機室,深夜都不願歸家。

    這種類型的學生在“精彩的世界”裏逐漸產生對道德規範錯誤的認識,缺乏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往往不正確,容易接受“朋友”或社會消極評價的影響,不易接受學校、家長正面的積極的教育和評價,這對周圍的學生影響極壞,是典型的雙差生。

    很多家長因其子女失了母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認爲自己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便想從金錢和其他物質方面給孩子補償,對子女過份地寵愛嬌慣,在喫、穿、玩、花等各方面,不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爲是否正確,一概予以滿足。

    家長的這種“親近”方式,很不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這類家長不知道初中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在迅速成長中,因爲父親的寵愛,讓他們(她們)覺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理所當然的。這類型的學生總是惟我獨尊,以自我爲中心,自私、偏激,沒有集體觀念,很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同時受不得一點兒批評,更承受不了挫折與打擊,表現出極其脆弱的心理狀態。

    經過研究表明,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多與其過早的遠離母愛有關,如:早年喪母,母親有病需要他照顧生活等。幼年與母親的分離,或母愛缺失,會給人造成長久的影響,使他未來遇到困難時,會有一種無助與絕望的感覺。

    這實際上是過去與母親分離的“情境再現",是一種“心理實現”,而並不是眼下的客觀現實。具有自殺傾向的人,表現爲:膽小怕事,不敢擔風險,或沉溺於幻想,喜歡與年長的女性接近,甚至有的男青年喜歡選擇具有母性特質的姑娘爲妻,如:肥胖,高大等。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多數又是很有責任感的人,很在意自己的價值和對家裏的貢獻。往往他又有崇高的目標。

    很多母親不能原諒孩子的“貪玩”,強迫他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心理學家認爲,壓制天性,不利於從小培養博愛、同情、寬容等品德。很多家長認爲“人善被人欺”,所以他們不願意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如,他們總會對孩子說:“別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過就咬他”;有的父母給孩子灌輸“社會是如何爾虞我詐”、“人與人之間是如何勾心鬥角”等。家長的不當言行可能讓孩子的善良缺失。心理學家認爲,有些大學生很冷漠、自私和缺乏同情心,而這不得不追溯到幼年時的教育。

    現代社會離婚率高、家庭不和諧、生活壓力大,很多家庭因爲各種原因導致孩子無法享受到正常的父愛和母愛,根本原因是作爲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認識不夠,很多人以爲給孩子足夠的物質基礎就可以了,以爲拼命的賺錢是爲了孩子,還有的人家庭不幸福就選擇離婚來逃避,或者爲了孩子選擇勉強湊合,有的人把孩子作爲實現自己理想和建立自己自信的工具,對孩子嚴加管教......

    這些行爲是造成孩子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如果家長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看到孩子的內心真正需求,就是孩子最大的幸福了。

    這些道理我都懂,因爲我本身在以前對心理學方面就有過比較深入的研究。而這卻是讓我感到更加痛苦的事情——自己明明知道父愛的重要性,明明知道孩子缺失母愛,但是我卻只能讓這樣的狀況繼續下去。

    人生最大的悲哀或許也不過如此。

    難道我應該去放棄自己現有的一切?放棄這一切之後回到孩子身邊?然後再給孩子找一個能夠疼愛他的後媽?

    此時,我卻又不得不去思考另外的一個問題:我們活着的目的究竟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自己活着還是爲了孩子活着?

    其實有時候想想,人的這一生真是過得稀裏糊塗莫名其妙。長大成人後爲家庭、爲孩子、爲父母、爲自己的面子活着。十歲前的記憶已經比較模糊了,十歲到二十多歲的求學生涯中都在盼着自己快快長大,希望可以不再有約束,過着自己支配的生活,然後可能是很短暫的戀愛而走進婚姻中。

    如果一個人在二十五歲結婚,三十歲生小孩,那麼餘下的二十五年就是爲了自己的家庭、孩子而活着,就算有說不出的苦也能忍着。所以說在我們國家,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成爲很多人活着的動力,雖然很多人總是在抱怨養個孩子是多麼的累人。

    我們很多人由於過着早出晚歸、養兒育女的生活,雖然也想好好照顧父母,可是卻精力有限,自己父母終究要排在自己的孩子之後。所以很多人都說父母都是上輩子欠了兒女債的,自己欠父母的債總是要還到自己兒女的頭上。

    我們國家大多數的人就是這樣在活着的。也許只有在六十歲之後才能夠考慮一下自己的生活。

    到了六十歲過後,老兩口相互依靠着、過着相敬如賓的生活。在六十歲之後才爲自己而活,對於傳統的中國家庭,這種狀態成爲了我們常說的夢想。

    所以我就想,這樣的人生真的有意義嗎?

    我不知道,我真的無法想明白這些問題。可是此刻躺在牀上的我卻在強迫自己去想,因爲我不想把自己的思維轉移到鍾逢那裏去。

    我難以入眠。

    幾天後日方代表團到達江南省,這次他們到江南省來的目的當然是與我方簽約。

    省裏面非常

    重視這件事情,汪省長和黃省長親自前往機場迎接。我們上江市方面的主要領導都參與了這次的迎接任務,不過像我這樣級別的官員也就是站在迎接隊伍的最後面了。

    最近上江市的好事連連,就在昨天,省文物局考古隊向我們報告了一件大喜的事情:經過現場前期的發掘,目前初步可以判定那地方就是一座寺廟的遺址,而且考古隊還在現場挖掘出來了一些文物。經過考古隊的初步認定,那些文物確實是明朝早中期時候的東西。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裏並不敢完全相信,於是就即刻跑到吳部長的辦公室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