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老爺子詫異地看着我,“想不到小馮對中國文化還有研究?”

    安老詫異地去看了柳老爺子一眼,我估計是他詫異於老爺子對我那“小馮”的稱呼。我即刻謙虛地道:“老爺子,我這研究說不上,不過看過一些這方面的書。”

    安老說:“你繼續講下去。”

    其實我是特意用中國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來回答安老的這個問題的。柳老爺子是文史研究的,而安老和他是老朋友了,他也必然對這方面有一些研究,所以,我覺得只有這樣的東西纔可以打動他。

    隨即,我沉吟了片刻後就繼續地說道:“在《道德經》第四章中,老子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錯奇瑞,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諶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在這一章裏,在老子講解了萬事萬物的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的胸襟,以及社會的理想狀態‘爲不爲,則無不治’的成因,一正一反地解釋了道就是順應自然規律,效法自然,爲人處世應當本分、務實。

    毛澤東的爲人之道就是:恢宏大度、既有原則性,表現領袖風度,又處處關懷溫馨真心讓人們感動敬佩。不論是與上級或者羣衆、政治對手或者同盟者、或以私人或者組織名義與別人交往都清理分明,嚴慈相濟。

    曾國藩的爲人之道卻是:以銅爲鏡,可正衣冠;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當然就曾國藩的整個思想文化體系來說,其根本目的就是‘衛道’,即爲封建階級服務。

    但不管怎樣,我們將其有價值的精神導入我們現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大潮中,將其合理的倫理道德、家族思想導入現代家庭和人際關係中,這還是非常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們細細品味就不難發現曾國藩的文化思想精粹,對促進社會政局穩定經濟發展,人際和諧,從而構建和諧社會,更具現實效用。

    然而當前的爲人之道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我們應怎樣看待這種趨勢?我認爲爲人就應做有德之人,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問題上,首先要了解民族主義不是依賴他人主義,我們必須自覺身負使命,並且有義務去履行它,以這種觀念做基礎,纔是真正的民@主主義。

    只顧伸張自己權利而忽視別人權利是錯誤的態度。所謂到的不僅對精神有所益處,就是對社會道德觀念出盡人類生活都以道德爲基礎,推己及人,如此全面的推展,必然能創造出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其次,認清自我是爲人的第一步,我認爲認清自我就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否則盡是模仿別人,最後也只會落得名分破碎。

    我們要經常不斷的鞭策自己就算空乏其身也要竭盡全力全部發揮。而自己這股力量匯入神靈附體一樣壓迫着對方,讓別人因應而坐,是自己的力量與對方靈犀相通。再次,相互溝通是爲人的潤滑劑。我認爲;高明的人懂得欣賞別人的所作所爲,而不是挑剔別人。對屬下的業績最少應該以四分缺點六分優點的態度去評價。這纔是懂得欣賞下屬的好司令。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十全十美的人難尋,也不會有一無是處的人。

    所以,作爲領導觀察自己屬下時,會發現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有形形色色的優缺點。不僅是上司,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都需要培養寬容的心胸,彼此容納、諒解,不固執己見。若每個人都做都這點,大家一定能生活的快樂融洽,與人的情感也會加深,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發展,發揮自己的潛力,讓事業和生活更稱心如意。第四,中庸之道其實也是一種生活的策略。

    我認爲,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誠、以寬、以禮待人,不偏聽信聽,也不搞折中和放棄原則,需要以社會利益爲重,高瞻遠矚地全面的觀察和處理問題。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知己知彼,雖爲敵亦爲師這句話的真髓,既瞭解對方,又瞭解自己,那麼或許,就能夠對你我存在的價值,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

    最後,挑戰苦難是生活的動力。在生活中即使再安逸太平,也要有所警覺,因隨時可能大難臨頭。在工作中也要腳踏實地,專心致志,並且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還要有強烈的求勝,成功慾望。這就是我們爲人的基本方式,只有做到這些纔有可能達到爲人的最高境界。”

    安老不住地點頭,隨即就問我道:“聽說你是學醫的?”

    我頓時有些愕然,因爲我想不到他會冷不丁地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上。我點頭,“是的。”

    不過我隨即就明白他爲什麼那樣問我了,因爲他隨即就又問了我一句:“那你剛纔的這些知識是從什麼地方學到的?”

    我回答道:“主要是自己看書,然後自己感悟。”

    他點頭,“是這樣。那你說說,如何纔可以達到爲人的最高境界?”

    我回答道:“一個人要做到爲人的最高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應該去追求那樣的境界,不僅僅是自己要求追求那樣的境界,而且應該讓更多的人去追求爲人的最高境界。這說到底就是要‘以人爲本’,這樣就可使社會各個階層和睦相處達到社會穩定的、系統的系統。

    在古代的時候主要提倡的是孔子的爲人之道,孔子人學的理想,也就是:人格是君子是士子們道德修養努力的方向,他對社會大多數人而言帶有懸隔的性質。一個人,一個生活於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狀態中的普通人,應該是怎樣一個人呢?

    這是孔子爲人之道的主要內涵。在傳統的人際當中最主要的有夫婦、父子、長幼、朋友、和君臣等方面。而關於處理這五種原則關係,孟子稱之爲人倫和人道。

    他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爲師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禮,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後世儒家所謂的人倫。由此可見儒家所謂的人倫或道義實際上

    是人之所以爲人的一種展開於具體的人際關係中的當然之道。

    孔子還倡導爲人需要三道:一、孝悌之道,二、朋友知道,三、忠君之道,總述孔子的爲人之道雖主要展開於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和君臣關係三個方面,但他涉及了傳統宗法社會關係的主幹,是一種封建倫理的規範。

    而孔子所講的爲人之道雖然有其歷史的侷限性,但其中許多思想仍然有積極意義,仍然具有現代價值的,再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其雖然受到後代封建政治的內部腐化,使得許多積極的思想受到遮蔽式扭曲,我認爲這些思想經過現代的闡釋,都是可以成爲現代信賴的重要思想資源的。與孔子思想有所差異的現代思想爲生死之力,人生原本即無‘無’也無‘有’即無‘來’也無‘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