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縣,長坪村。

    即將去往周家村那邊做客,然而,馬車這裏卻只有大媽和老孃帶着兩個小傢伙。

    楊若晴不免感覺有些奇怪,於是上前來問詢了句。

    孫氏說:“你大伯見你還在收拾東西,所以就抽空去了魚塘那邊。”

    王翠蓮道:“說是去撈兩條魚給帶上。”

    楊若晴恍然一笑,“明白了,這是我大伯的老習慣。”

    但凡去周家村,大伯都會給駱大娥姑姑他們帶魚,明明這些東西在瓦市都能買到,根本用不着從家裏帶。

    但每次大伯都會帶,給出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家裏有的,就用不着去外面買,多多少少能節省些錢。

    第二,這魚是家裏魚塘養的,喫的放心。

    對於這兩點,說實話,當着長輩的面聽的時候,楊若晴只是微笑着點頭,不說贊同的話,但也不說反對的話。

    反正就是微笑着點頭就行了,不跟長輩的意見相左。

    但是私底下,楊若晴其實並不怎麼贊同。

    首先,家裏根本就不缺買魚的那三瓜兩棗的錢,就這麼說吧,就算是承包魚塘,也不不過是她和駱風棠考慮到駱鐵匠的興趣和想法,覺得不做點什麼,不爲這個家庭創收或者做出點貢獻來,做人沒自信,在家庭裏享清福會讓他自己胡思亂想,覺得沒底氣……

    是出於上面那些考慮,楊若晴和駱風棠才支持駱鐵匠承包魚塘的。

    再者,做慣了力氣活的老漢,真讓他閒下來,他也不適應,到時候怕身體出問題。

    找點事情忙活忙活,對身體也有好處,同理,對楊華忠打理的那百來畝田地,對孫氏養雞養鴨養鵝,對王翠蓮養雞種大片的菜園子……

    說白了,都是出於這層考慮的。

    至於大伯說的第二條,說瓦市裏別人賣的魚,喫的不放心。

    怎麼說呢,這句話若是放在後世的工業社會,楊若晴還是認同的。

    但在這原汁原味的古代社會,連一塊塑料袋的工藝都沒有,更不存在西藥那些玩意兒,就沒必要去擔心那些吧?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在後世,大家呼籲飲食健康,可每天喫到肚子裏的每一樣東西,你都能事無鉅細層層疊疊嚴格把關嗎?

    你喫的白米飯,你真的能跑到大米的產業去監督米農的種植過程嗎?

    在大米成熟之後的加工環節,你能泡在加工廠裏負責每一個環節?那些香米,你能實時監控他們增香的用料嗎?

    好,你能,那麼,那些負責給大米脫粒和加工的機器,你是不是也要對該機器的材質進行把關?

    生產米袋子的廠家,運輸和儲存的環境,甚至送到超市和門店,老闆會不會對大米做手腳?會不會往裏面摻和其他東西?

    好吧,就算這前面所有的環節你都嚴格把關了,那麼當你去飯點喫飯,你是不是還得去飯點的後廚看一眼煮飯的電飯鍋是不是乾淨衛生?電飯鍋的材質對身體有沒有危害?

    煮飯的水是自來水還是礦泉水?如果是自來水,水裏面的各種電解質礦物質成分比例咋樣?水廠那塊的淨水工作有沒有做到位?

    一句話,千萬不要說什麼食品把關。

    不是不想把,而是根本不現實,一環套一環,牽一髮動全身,人的精力根本作用不過來。

    那麼,完全不把關?

    那肯定不行!

    那東西明明壞了,米都發黴了,土豆長芽了,豬肉發臭,魚死了肚皮朝上……

    對於這樣的食材,但凡長了眼睛的,都能判斷得出能不能食用!

    垃圾食品不能多喫,奶茶不能多喝,辛辣刺激的東西喫多了對身體不好,這些都是基本常識啊,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提。

    所以一句話,有時候難得糊塗,凡事要適可而止,眼不見爲淨,沒必要講究太多,那會讓自己沒法生存下去。

    言歸正傳,魚這種生物,有自己特定的幾種喫食,你不拿那些喫食去喂,人家壓根就不鳥你,就不喫的。

    所以買魚的時候,只要魚是新鮮的,身上的鱗片啥的都很齊整,魚皮沒有破損,魚鰓的顏色也很正常,這就對了,就能吃了。

    講究那麼多做啥呢?

    就拿人類自身來說,自打從孃胎裏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好像手機和電腦離開了廠家,到了用戶的手裏,撕開了那層保護膜開始啓用。

    從啓用的那一刻開始,不管是手機電腦這些物品,還是人類本身,每一天都在損耗。

    生病吃藥,這就好比定時定點的維修,人都沒有一百分的健康,基本都是亞健康,那你還去要求別的生物幹嘛呢?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駱鐵匠完全就是心疼妹妹,是個妹控,是個護妹狂魔,自己養的魚,就希望看到妹妹喫到嘴裏,這樣他比自己吃了更高興,回頭打理起魚塘來,他估計也更有勁頭!

    這纔是事情的真相,楊若晴深刻明白這真相,只是,不想道破。

    道破沒必要,畢竟對方是駱鐵匠,是把駱風棠拉扯着長大的唯一的一位長輩。

    而且,魚塘裏的魚,也就逢年過節,還有平時去周家走動的時候纔給駱大娥帶幾條,平時平往,基本都是供應給家裏。

    而且,孫家,楊若晴孃家,幾乎都經常收到駱鐵匠送的魚。

    就連上回楊華梅從縣城治腿回來,楊若晴都去魚塘裏撈魚送給楊華梅了……

    所以……“娘,大媽,你們先陪着團團圓圓玩一會兒,我去魚塘幫大伯撈魚。”留下這句話,楊若晴轉身出了院子門。

    等到楊若晴離開後,王翠蓮將視線從她消失的方向收回來,跟孫氏說:“咱晴兒在外人眼中,有能力,別人估計都擔心她在家裏強勢,公婆做不了主,人家卻不曉得,事情正好相反。”

    “越是像咱晴兒這樣有能力的閨女,就越是明事理,對家裏長輩就越好,而往往那些啥本事沒有的媳婦們,她們只會把那點小心眼放在家裏幾個人身上,吵吵鬧鬧,算計得透透的,那才搞得家宅不寧呢!”

    王翠蓮極少說出這樣長的一番話,而且每一個字都是在誇讚楊若晴。

    並且,都是發自內心的,並不是閉着眼睛的吹捧。

    這讓孫氏非常的受用,也非常的欣慰:“那是翠蓮嫂子你和鐵匠哥豁達,包容,把晴兒當閨女待,才這麼說的,是人都有缺點的,晴兒也不是十全十美。”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