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 >第七章對德態度(下)
    “我認爲南進計劃,目前還有商榷的餘地,畢竟時局已經出現了變化。”東條英機說完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

    參謀本部的那羣參謀們怎麼想他並不在乎,作爲陸軍大臣的東條對於南進始終保留着個人的看法。

    最早提出南進這個概念的,其實是海軍的一部分軍官,而陸軍當時最流行的觀點是北進,攻擊蘇聯佔領廣闊的西伯利亞與庫頁島,這片區域內蘊藏着豐富的礦產,還有日本急需要的石油資源。

    但是如此一來,這場戰爭就沒海軍什麼事了,他們所能做的也就是派出些驅逐艦爲陸軍運輸船隊護個航什麼的。

    蘇聯紅海軍的太平洋艦隊實力薄弱,根本就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所以一旦北方戰爭爆發,如同日俄戰爭初期那樣,所有的戰略資源都將向陸軍傾斜,爲了保證陸軍在戰場上獲勝,甚至可能要分割走海軍份額下的資源,這是章魚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海軍軍官們決定爭鋒相對,搞出一場以海軍作爲主角的戰爭,南進計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臺的。這個計劃原本就是用來給陸軍下絆子的,連制定者都沒想過會真的通過。因爲誰都清楚這項計劃將會造成的後果,日本不光要與三個歐洲列強開戰,同時還可能要對抗強大的美國。

    日本海軍中有一大羣在英美擔任過武官的高級軍官,他們是真正用眼睛看過這個世界的,很清楚美國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也明白英法荷等列強並不是可以隨意拿來揉搓的西紅柿。

    提出南進的是海軍,同樣最強的反對聲音也是來自於海軍,日本海軍內部其實也有派系爭鬥,其殘酷程度不亞於與陸軍之爭。早期日本海軍內部就有薩摩和長洲以及親幕派之間的相互絞殺,後期因爲理念上的差異,還出現了艦隊派與條約派之分,現在則出現了親英美派與親德派,去年爲了三國聯盟條約的問題,還在擔任海軍省次長山本中將差一點就捱了子彈。

    日本海軍裏不乏思路清醒的聰明人,他們很清楚南進將會引發一場毀滅國家的戰爭。美國國力之強,何止日本的百倍,無論是造船、飛機、汽車還是鋼鐵與石油,日本都只有對方一個零頭。

    而且日本現在與中國的戰爭,幾乎就是靠美國提供的石油與鋼鐵才勉強維持着,一旦日本失去這些材料來源,國內儲備只夠堅持半年。所以日本海軍高層普遍缺乏與美國作戰的信心,不到萬不得已他們絕對不會同意冒險南進。

    但是時局變換莫測,日本人的小算盤一次又一次落空。原本的德意日三國聯盟談的好好的,因爲海軍方面擔心破壞日美關係,一直都不願意點頭,結果德國人回頭就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盆冷水澆在了決意北進的日本陸軍腦袋上頭。

    隨後德國就發起了歐洲戰爭,直接與英法荷正面懟了起來,隨即如同開了掛一般連着拿下了丹麥、比利時和荷蘭,兵鋒直指塞納河畔,眼見着法蘭西那就要玩完。

    頓時日本國內與德國聯盟的呼聲再次高漲了起來,日本內閣也第一次把南進計劃提到了議程表上。

    日本人的計劃是與德國結成軍事聯盟,提前與德國劃分好勢力範圍,這樣在日本接手英法荷在亞洲的殖民地時,德國也就沒有理由加以干涉了。

    歷史上日本成功的利用了德國,希特勒當時也沒想的太多,亞洲對於德國來說是個過於遙遠的目標,他也確實需要一個政治盟友,可以在遠東牽制蘇聯。

    但是這個時空中,德國並沒有和日本聯盟,日本把德國勢力堵在亞洲之外的打算,首先就已經落空了。更讓日本感到頭疼的是,一堆歐洲列強竟然全都被德國打服了,現在已經成爲了德國的附庸,所謂打狗還要看主人,更何況這個主人還強的驚人。

    照道理日本早該拋棄掉這個不切實際的南進計劃,奈何日本軍方的思路和平常人總是有些不同。日本人的想法是,德國的實力雖然很強大,但主要戰力都是在陸地上,況且地處遙遠的歐洲,並且缺乏能與日本對抗的海軍力量。如果日本尋找到一個機會,在德國做出反應之前,將生米煮成熟飯的話,鞭長莫及之下,德國人有很大的可能會與日本妥協。

    大不了到時候給予德國一些特權作爲補償,同時儘量不侵犯到德國在亞洲的利益,相信那位元首會對皇國的苦衷有所體諒的。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德國和日本的關係至少要達到親密程度,至少要保證德國對日本放鬆警惕,這樣當日本發起東亞攻略時,才能做到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之勢,將南亞諸國一舉拿到手中。

    同時日本也在考慮,是不是能夠加入德國在歐洲確立的新經濟體系,此時日本已經被西方世界孤立挺長時間了,除了幾個拉美國家,幾乎沒有正常的貿易伙伴。日本當時頭頂山寨王國桂冠,商品大都是歐美產品的翻版,加上缺乏生產原料,所有材料幾乎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只能靠廉價的人工來

    節約成本,但問題是當時西方的人工也一樣廉價,而且技術也普遍比日本人好,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當時的日本貨都缺乏競爭力。

    日本的生產工藝還很落後,只能製造質量低劣的廉價日用品,靠數量衝擊中國市場,但是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市場也出現了疲軟,本國的消費量又十分有限,所以此時日本除了和軍工有關的,幾乎所有產業都出現了倒退,依靠亞洲市場已經很難再創造出什麼利潤。

    日本多年的積蓄幾乎快被美國吸乾,只能靠大量印鈔來穩定市面,要說日本國內早就應該通貨膨脹了,但是日本在國內實行了食物與日用品配給制,同時政府鼓勵市民把日常收入拿去買愛國債券,所以那些超發的錢幣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銀行賬面上。國民手持一堆債券,勉強維持着溫飽,市面上也沒有多少閒錢,日用品還算充足,政府的信用還未破產,國民對打贏戰爭依舊還抱着希望。

    日本的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衰退,特別是德國開始向重慶輸血之後,對於日本朝野上下的心理打擊不可謂不沉重,戰爭結束變得遙遙無期。可以預計到日本將在一場漫長的消耗戰中熬幹最後一滴鮮血,這顯然是讓人無法接受的。

    “帝國的唯一希望,就在於南進計劃能獲得成功,而南進計劃成功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做到德日親善。我們要保證在局勢繼續惡化之前,帝國還有奮力一搏的機會。目前看來這個機會不在於南方,而在於北面。

    《最新時局處理綱要》要重新修訂,要把這些問題全都考慮進去。但是總體的戰略是不能變化的,我們既然已經起步,就不能再回頭,這一點希望諸位能夠深刻的理解,並加以實行。”近衛文麿掃了一眼東條,對方恭敬的點頭以示同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