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 >第九十一章準備 (中)
    “上邊把這個叫做【低溫環境應急口糧】,威廉把它叫做【布魯諾餐廳的特價餐】。抱歉,或許你不知道,布魯諾餐廳是一家廉價餐館,就開在菲爾兵營的...”卡爾上士非常健談,他一邊說着話一邊用一把不鏽鋼勺攪動着小鋁鍋裏燉煮的食材。

    “我知道那家餐廳,以前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喫過飯,那裏的雜燴湯味道很不錯。”西里爾少尉填完了當天的表格,然後把那筆記本塞回了牛皮地圖包中。

    這是這支小分隊在挪威冰原上渡過的第十二天,一週以來他們在低溫環境下進行了多次試驗。實驗內容包括了冬季作戰服的保溫效果,士兵在極低溫情況下的行軍速度,常規武器在零下二十度環境中的使用效果,以及在低溫環境下的軍事補給與戰地口糧的實際運用情況。

    西里爾少尉是中途加入這個小分隊的,原本的指揮官不幸患上了嚴重的腹瀉,結果被一架容克大媽送到納爾維克享福去了,隨機而來的西里爾成了這支試驗小隊新任的指揮官。

    西里爾知道目前在挪威,像他這樣的試驗小隊不少於六十個,可能各隊裏單項內容會有所不同,但是大部分試驗都是重疊的,統帥部似乎想要拿到一個準確的數據,具體原因爲何,就不是他這個級別有資格去查詢的了。

    德軍之前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防寒服,歐洲的作戰環境並不需要特製的防寒裝備和衣物,因爲陸軍司令部覺得,給士兵配發這些大部分時間都用不着的裝備,根本就是一種奢侈的浪費。

    德軍士兵通常會得到一套化纖混紡的冬季內衣,兩雙羊毛混紡的短襪,和一件仿製於美軍的保暖毛衣。你看到的沒錯,這件毛衣的式樣完全就是仿製於財大氣粗的美利堅陸軍,甚至保留了美國人喜歡的V型衣領,德國士兵非常喜歡這種制式毛衣,他們把它穿在作戰服裏面,然後時髦的露出襯衫衣領。

    歸功於那位悶騷的元首,德國的軍服式樣非常美觀,只不過歷史上隨着英國對歐洲的海上封鎖,軍服的材質變得越來越低劣。大量人造纖維和劣質動物毛髮替代了原本的棉花和羊毛,人造亞麻布料變得越來越粗糙,四一年之後的德軍制服幾乎經不起水洗,幾次洗滌之後就會褶皺到連熨燙都無濟於事的地步,所以那些筆挺的德軍作戰服只存在於記錄電影裏。

    戰爭中期每次德軍需要戰地閱兵,通常會給收閱部隊發一套嶄新的制服,爲的就是在膠片上保住德軍的尊嚴,同時不會損耗後方民衆的士氣。

    這裏特別要提一下隆美爾的非洲軍,這傢伙得罪的同僚太多,手下更被視爲一羣后娘養的雜碎,所以換制服的好事輪不到他們,於是所有紀錄影片和照片裏,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身上穿的全是皺巴巴的制服,話說回來,非洲軍的熱帶棉布制服倒是真不怕水洗,再說就算想洗你也得要有水纔行。

    不過非洲軍遭難的那陣子,其實大家的日子都挺難過,非洲軍在沙漠裏喫蒼蠅煎蛋的時候,東線的大部分德軍連雞蛋長啥樣都快忘記了。

    話題回到德軍的冬季裝備,德國士兵們除了一套夏季制服外,就是一套四季不變的野戰制服了,除了材質稍微厚了一點,內部加了棉花襯裏,其他方面和夏季制服沒有多少不同。

    因爲英國的物資封鎖,制服裏的棉花襯裏很快就被改成人造纖維的了,這東西在乾燥的情況下還管用,但是一旦受潮,就完全失去了保暖能力。於是德軍士兵穿着這種制服在雪地裏摸爬滾打出了一身大汗之後,體溫會在極短的時間裏下降到讓人無法正常運動的境地。

    接着就再來說說幾乎成了德軍象徵的軍用大衣,這玩意兒完全繼承了普魯士王國時期的設計,在某些高級將領心中,或許已經成爲了普魯士榮耀的一種延續。

    問題是這東西只適合歐洲的秋冬季使用,遇到東線動不動就零下三十度的低溫,幾乎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這種大衣有十多種式樣,使用的面料材質也有很大的差異,通常情況下士兵拿到的是人造亞麻和羊毛混紡材質的大衣,內層會加上一些人造棉或者毛紡襯裏,在西歐那種冬季是足夠

    保暖了,但是穿這身跑到東線,毫無疑問會凍成煞筆。

    德軍的大衣非常威武帥氣,直到二十一世紀都堪稱經典設計,但是這種式樣是從燧發槍時代就流傳下來的,那時候大家排着隊慷慨赴死,只有膽怯的懦夫纔會趴在泥地裏。

    這個問題其實所有歐洲陸軍都存在,每個歐洲國家的陸軍都裝備了一款式樣漂亮的軍大衣,似乎大家都把軍用大衣視爲一種陸軍傳統,根本不考慮這玩意兒是不是還適宜日新月異的現代戰爭。

    於是德國士兵就穿着這種累贅的服裝,在齊膝深的雪地裏蹣跚前進,被雪水浸透之後的大衣,會變得比手上的步槍還要沉重,然後再被寒冷的氣溫凍成一個硬殼,以至於你可以輕鬆的把它豎立在雪地裏,再扣上一頂鋼盔,用來吸引蘇軍狙擊手的注意。

    除了35式大衣之外,德軍此刻沒有更強的禦寒裝備,倒是有一種兔皮夾克,不過因爲採購數量有限,只供給部分山地部隊使用。和平原地區的常規步兵相比,山地部隊的防寒裝備確實要好一點,他們有專用的山地短風衣,裏面通產會帶上羊皮襯裏,他們還會自行採購一些保暖衣物,只要肯花錢,材質根本不是問題,這些傢伙爲了採幾朵雪絨花也算是拼盡全力了。

    說到底德國人還是太窮,軍費永遠都不夠用,德軍裝備看上去似乎很先進,但是和第二帝國甚至是普魯士時代相比,無論是做工還是材質,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

    等到戰爭中期德國原材料逐漸開始匱乏,於是前線士兵手上拿到的都是一大堆替代材料製成的劣等貨色。特別是食品和衣物,這些應該特別重視的後勤物資,直接關係到前線的作戰和士氣,納粹高層卻像是被夢魘住了一樣,始終對此不加以重視。

    很多禦寒服裝要等到四三年甚至四四年纔開始裝備部隊,那時東線德軍早就損失慘重,蘇軍開始進入了大反攻,這時候即便給前線士兵一人一套龍鱗甲,怕是也擋不住對面的裝甲洪流。

    最後就要說到腳上了,德國士兵和美國大兵一樣,都有一雙惡名昭彰的混紡短襪,德國這邊染成了漂亮的德國灰色,特別容易吸水,如果你晚上睡覺前想不出辦法把它弄乾的話,你有百分之百的機會得上戰壕足。

    遇到東線那種低溫環境,問題就變的更加嚴重,汗溼的襪子緊貼着足部皮膚,遭遇外界的低溫之後,士兵很快就會得上凍瘡,在醫療條件惡劣的前線這可是要人命的毛病,因爲腐爛的傷口很容易演變成壞疽,而戰地救護所裏除了截肢之外,壓根就沒準備第二套治療方案。

    德國士兵有一雙讓所有歐洲國家步兵眼紅的行軍靴,原本的樣式延續了普魯士時代的標準,長度可以包覆住整條小腿,但是三九年爲了節省皮革材料,希特勒下令截短了一截靴筒,足足短了十釐米,原本漂亮的長靴愣是變成了不倫不類的中筒靴。

    德軍裝備行軍靴的原因是,早期德國的道路和俄國一樣破爛,一到融雪和秋雨季節,道路上的淤泥可以深達小腿,如果德國人像法軍那樣裝備短皮鞋和綁腿的話,士兵拿到的那些軍餉都不夠他們買鞋的錢。

    雖然說到起源讓人有些臉紅,但長筒靴還是成爲了普魯士軍隊的傳統,而東面的蘇聯更誇張,惡劣的道路情況導致當時的俄國男性,幾乎人人都有一雙長筒皮靴,鞋匠是帝俄很喫香的行當。

    德軍的軍靴雖然帥氣,但是在極度嚴寒下並不如看上去那麼保暖,特別是在戰壕里長時間站立不動的情況下,帶着防滑鋼釘的靴底會帶走士兵身上最後那一絲暖意,這時如果再遇到汗溼的軍襪,那種滋味實在是酸爽無比。

    不過現在德國人有了一個新元首,他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再陷入那種悲劇的境地。德軍的冬季新裝備試驗,此刻正在挪威的極地區域,熱火朝天的進行之中。

    PS:謝謝大家的支持,今天身體狀態不佳,不過思路沒有受到影響。

    求月票,求推薦,求訂閱。

    謝謝大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