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閣臣 >第一百五十九章 滅門案
    八虎得勢之後,不是大明海內所有官員都像楊廷和、劉健、謝遷等人一樣,恨不得弄死他們,相信有很少一部分官員是和劉健等人保持思想高度統一的。

    但是大多數人還沒有達到這個休養,因爲和劉健、謝遷爲伍的大多數都已經被八虎乾死了,他們不傻,這個時候投靠八虎應該算是最爲明智的選擇。

    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於是乎,爲了討好八虎,全國各地官員真是使出了喫奶的勁,下面貪污受賄,貪完了又送到京師。

    不竟如此,各地鎮守太監更是各顯神通,藉着皇莊的名義,投獻索取多不勝數,單京畿地區,投獻獲得的土地就已經從原先的一點幾萬增加到了二十幾萬。

    爲了逃避嚴重的賦役、徭役,京畿、陝西、山西、甘肅等大部分地區百姓淪爲流民。

    四月的一日,大理寺接到一份十分不想處理的案件,因爲案件的涉事人實在太特殊,一個是周壽,一個是張延齡,張侯爺大家都知道,就是那個品屎都能品出味道的高手。

    這周壽也不簡單,要說張延齡是當朝太后的弟弟,那這周壽資格比他還要老,這傢伙是太皇太后的弟弟。

    要說二人的共同點,可能都是廢物……皇勳國戚吧?!

    其實這件事的過程很簡單,但是當陳瑀得知來龍去脈之後,一顆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尤其是在錦衣衛給了陳瑀那一份資料之後,陳瑀覺得乘着這個機會,有必要對此加以整治了。

    京畿附近有一塊肥沃的田地,本是富商沈兆的田地,這沈兆是京畿有名的豪紳,也是弘治十五年的舉人,可偏他的這千餘頃的良田卻被兩位侯爺看上了。

    周壽很直接,給了五百兩銀子,說是要收購沈兆這千餘頃良田,我們先不急着說這傢伙的舉止多麼的荒誕,因爲張侯爺跟家的滑稽,他只用了二個所謂的美女,便要換人家的千畝良田。

    所以相比着張侯爺,周侯爺還是比較有節操的。

    沈舉人不傻,這事給誰也不會幹,於是乎,周壽便央家中府吏直接上門搶奪,並告知這塊田地已經經過朝廷同意,賞賜給了自己。

    沈兆便讓周侯爺拿出證據,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拿個屁的證據?周侯爺惱羞成怒,竟讓府上小吏生生的將沈家一百五十餘口全部滅門。

    張侯爺這兩天也在氣頭上,二話不說,帶着家中小吏,親自擼着袖子找周家府吏幹了起來,於是乎,兩敗俱傷。

    事情越鬧越大,最後竟然鬧到大理寺,可笑的事不是因爲滅門的事,而是因爲這千畝良田究竟該分給誰?

    張延齡說這塊土地是他先看中的,周壽說這塊土地是他先得到的,一時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這件事在京師鬧的沸沸揚揚,作爲清水衙門的翰林院,這裏面的君子們自然而然的也全部知曉了,並且討論的重點也是這塊良田究竟該歸於誰!

    陳瑀不曉得,爲什麼這些人總能將事情的本末倒置,明明這件事情的本質是,誰該爲那一百五十餘口人的性命買單!

    大理寺最後給出的處理意見是,這千畝良田歸於張侯爺,可笑的是竟然又從其他地方分二千頃良田給周壽。

    畢竟是涉及到皇勳宗室,這是一個龐大的羣體。

    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勳戚,這是一些因軍功被封爲公、侯、伯,或者是因爲椒房之親獲封的勳臣和貴戚。

    這些人遍佈在大明畿內各地,且數量及其的龐大,國家每年還會爲其發放十分肥沃的俸米,不僅僅如此,更加可怕的是,這些傢伙還具有世襲制度。

    換句話說,只要你投胎投的好,投到了這些人家,那麼你後半輩子根本就不需要奮鬥,等着每天上街遛狗調戲良家婦女就好了。

    我相信這是很多人一生的目標,也就是因爲這樣的一羣人在,大明每年供奉這些白癡的糧食能達到數百萬石之多!

    這些人最起碼他們的老子的老子等等還爲國家立過軍功,可還有另一羣人就更加的厲害了,這些人自太祖皇帝就存在,一直禍害到了一兩百年後,依然堅挺在大明全國各地。

    這種人就是皇室,不是每個皇帝的兒子最後都能成爲皇帝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成爲了藩王。

    這些藩王也是很猛的,最勇猛的自然是屬朱老四,這傢伙竟然能

    以藩王的身份奪得了大明天下,終明之世,怕也有且只有他一人,當然這是少數,不是每個藩王都能成爲皇帝的,當然後面那個藩王,我們另說。

    成不了皇帝的藩王,在成年之後就會依照分封,到各地方去就藩,也就是開始了混喫等死的日子。

    當然這些人在封地自然也不會閒着,貪污兼併土地似乎已經成爲了他們的樂趣,這還不夠,在就藩的時候,皇帝還會賞賜他們王莊,比如晉王賞了七千餘頃,崇王賞賜多達一萬餘頃等等多不勝數。

    除了上面的二種人,還有一種更加的不得了,這種人我們稱之爲讀書人,說起來有點諷刺,讀書嘛,不就是爲了成爲文天祥那樣的“惶恐灘口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類的名臣麼?

    不好意思,或許大多數讀書人起初都有這樣的抱負,可是玩弄政治久了,什麼留取丹心照汗青?扯他孃的吊毛蛋。

    和人家說這些,人家只能說你這廝的精神追求太低了,這時候得志的讀書人精神日趨於求田問舍,他們千方百計兼併土地。

    河南縉紳之家,率以田廬僕從相雄長,田之多者千餘頃,少亦不下五七百頃。江浙權豪莊田,阡陌連亙,一家而兼十家之產。

    福建地區,仕宦富室,相競畜田,貪官勢族,有畛遍於鄰境者,至於連疆之變,羅而取之;無主之業,囑而丐之;寺觀香火之奉,強而寇之;黃雲遍野,正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

    民有產者無幾耳!

    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分散的小生產者由於勞力強弱、人口多寡、技術高低等具體條件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逐漸產生貧富差別,導致土地兼併的發生。

    但是,如果沒有內部或外部的壓力,這種自然的土地兼併過程一般進展較慢,兼併的規模也非常有限。明中葉大批屯田、自耕農田地向官僚、貴族手裏集中,土地兼併之所以如此劇烈,很顯然與政治權力對兼併的滲透密不可分。

    大理寺的處理意見給了內閣,內閣竟然同意了大理寺的建議,並且避重就輕的讓兩位皇勳日後注意言行。

    知道了內閣的處理建議,陳瑀那顆心久久不能平靜,陳瑀很不能理解,一向嚴以待人寬於律己,以聖賢標準要求別人的內閣,怎麼會突然同意了這樣的處理建議?

    但是顧鼎臣告訴了陳瑀原因,顧鼎臣說,一來因爲皇勳這樣的羣體內閣不敢得罪,因爲其數量實在太過龐大,若是動了他們,大明天下至少抖三抖,所以一般能避開這些人,內閣也儘量不會去和他們計較。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投獻、兼併等事,內閣的人也沒有少幹,如果真的要徹查,說不得最後會查到自己頭上,得不償失!

    當然這些土地也不全都是因爲他們強制兼併,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百姓們自動投獻的。

    這些陳瑀能理解,許多鬥民爲逃避沉重的徭役負擔,也會投獻土地給當地豪紳,這些陳瑀在錢塘縣就有所瞭解。

    弘治皇帝什麼做的都很好,可唯獨土地這一塊,卻管理的十分混亂,甚至大規模的賞賜皇莊等田地,讓天下百姓流民四起!

    陳瑀相信這些問題不解決,後面還會愈演愈烈,甚至會將大明禍害的千瘡百孔,可是這些事得徐徐圖之,並且有個詳細的計劃,就像顧鼎臣說的,內閣都不敢得罪的人,他陳瑀又怎麼可能輕而易舉的得罪?

    不過不要緊,劉瑾已經得勢,這些事其實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就看你作不作爲了!

    可是這一百五十人滅門案,若果沒有一個好的處理,將會寒了天下多少人的心?大明還有多少子民會相信朝廷?

    一個舉人家都能輕而易舉的被滅門,那麼平常百姓呢?陳瑀敢相信,這種結果若是朝廷公佈出去,肯定會大規模的在民間形成十分不好的輿論!

    京畿地區內,沈氏滅門案已經成爲了百姓的焦點,這件事決不能就這麼輕而易舉的含糊過去。

    周壽肯定要爲這件事負責,大理寺和內閣處理的結果暫時還不能公佈於衆。

    於是乎,就在內閣將要對大理寺公佈處理結果的時候,陳瑀截住了,他禁止來到了內閣,找到了三位閣老。

    三位閣老聽聞陳瑀來了,態度都十分的冷淡,甚至看都沒有看陳瑀一眼,仍舊在裝模作樣的處理着奏摺都國家大事!(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