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玄墓盜記——天橋靈墓 >第三章:歷代帝陵
    此時就連我爹他們也感興趣起來,急忙問到小爺:“小爺,那墓有搞頭嗎?這可是我第一次看你這麼感興趣啊,這帝陵可不簡單啊,墓穴再怎麼說也是宮匠們設計的,可比我們之前倒的這些鬥要厲害得多了,我覺得這個事情還是從長計議吧!”

    我挺我爹說了之後,當下就笑出了聲,二伯看見我笑,問道:“紀名你個小子,笑什麼呢,你爹說得很對啊!”

    我無奈的回道:“說倒是說得對,只是這帝陵我們都還沒找到,去哪裏倒啊?”

    “額!說得也是。”二伯這也才反應過來,不過這時候小爺卻是看着祖父的羊皮日記看得出神起來,也就是說?羊皮日記上祖父真有記錄這帝陵的相關信息,那麼不失爲一個好的線索,看來祖父這一生髮現的大墓還真是不少,只是我們每次進鬥都沒什麼大的收穫,反而差點丟了性命。

    其實這帝陵,要從秦朝說起,因爲那時候纔有皇帝,秦以前就不說了,不算帝,也稱不上陵,,而且之前能發現的都已經挖光了,這其他的我有發現的,但是沒敢挖,總之其中的原因實在是有些讓人難以琢磨。

    而當初的秦始皇陵,項羽沒挖動,劉邦爲了統治需要也沒挖,後繼都沒怎麼好好挖,至於劉邦爲什麼不挖,是有這樣的說法:太平時間皇帝不會挖,挖了就是告訴別人你也可以挖我的。戰亂時節沒人挖的動,秦始皇陵及其難挖。

    到了漢朝陵墓,發現的已經基本上挖光了,更笨沒剩下幾個,那些剩下的也不知道是在哪個山旮旯裏面去了,或者根本就沒有,因爲像元朝那樣,我還從沒聽說在哪裏發現過元朝的大墓而漢朝的除了幾個薄葬的,漢文帝啥的,明知道沒東西可收,也被挖了,漢武帝的陵被挖的一塌糊塗,那可是赤眉軍的下的手。

    後來再三國兩晉南北朝,曹公是挖陵高手,他身份是漢朝丞相,照樣挖漢景帝梁王的墓,兩晉南北朝都亂,北方外族又不愛搞厚葬,南方相對保存好一點,但基本也挖遍,不然他設立什麼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這些幹什麼!

    唐朝帝陵,唐太宗也給挖了,唐朝就一個高宗武則天那個陵也是屬於技術難度高的,黃巢起義後的五代十國也沒挖成過,這些帝陵總之已經成了空巢了,這裏的空巢是說我們沒有必要在上面有念頭。

    隨着年代的推移,宋朝開始基本皇帝都扎堆埋葬,但是北宋被金挖空,南宋被元挖空,都是什麼骨灰堆成山再壓着,其中還有明顯的政治含義,但是具體的我也不知道。

    而金、元本身葬法有問題,比如元朝皇帝,葬的你都看不到,也不搞厚葬,沒人想也沒人發現的得了,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成吉思汗的陵墓了,這可是元朝的開國皇帝的墓,連開國皇帝都是這樣的葬法,還指望後來其他的皇帝的墓有什麼好的?

    成吉思汗八白宮以及其它奉祀之神,大都以宮帳形式建立的,宮帳在蒙古語稱“朝木楚格鄂爾多”,是氈帳的尊稱。宮帳,分單帳和雙帳兩種。雙帳以相互連接的兩頂宮帳所組成,是成吉思汗幾位夫人所在的四大

    鄂爾多與八白宮合併時所產生的宮帳。

    到了清代末,成吉思汗與孛兒帖格勒真哈屯宮帳、忽蘭哈屯宮帳和準格爾伊金宮帳爲雙重帳,其餘宮帳是單帳。宮帳是供奉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設施。成吉思汗八白宮,由宮帳所組成。宮帳的造型、結構雖然與傳統的蒙古包相似,但不完全一樣。

    據說,宮帳造型模仿傳說中的桃兒形天宮,也象徵福祿吉祥的葫蘆形狀。在歷史記載中曾稱“有天宮形狀之帳曰宮帳”。宮帳是從大蒙古國時期七百多年來世代相傳而來的,它保留着蒙古古代宮廷的造型。

    宮帳是古代蒙古可汗及貴族宮室的一種,宮帳的架子,是在哈拉嘎斯,也就是頂端筐狀木頭架子上插入烏尼,也就是椽子並豎起哈那,哈那是指木頭花牆,由它做成做成的。頂端的哈拉嘎斯看起來真像有脖子似的,與一般的蒙古包不一樣。

    宮帳平時用白毛氈蒙蓋,爲參加春季查干蘇魯克大祭而三月十八日出游到巴音昌霍格草灘營地的專門製做的成吉思汗宮帳除了用白毛氈蒙蓋以外,外面還要罩一層用棕黃色的布料製做的綴有青綠色流蘇的外套。

    在查干蘇魯克大祭期間人們看到的是成吉思汗黃色宮帳,因而,成吉思汗宮帳亦稱“阿拉坦鄂爾多”,也就是金殿的意思。

    陵園佔地面積約五萬五千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建築雄偉,具有濃厚的蒙古民族風格,建築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體是由三個蒙古包式的宮殿一字排開構成。三個殿之間有走廊連接,在三個蒙古包式宮殿的圓頂上。金黃色的琉璃瓦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熠熠閃光。圓頂上部有用藍色琉璃瓦砌成的雲頭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顏色和圖案。

    中間正殿高達二十六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檐則爲藍色琉璃瓦;東西兩殿爲不等邊八角形單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亦覆以黃色琉璃瓦,高二十三米,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顯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吉思汗陵墓已經算是規模巨大的,但是聽說那時候的卸嶺力士爲了報仇把元朝的墓都倒了個乾淨,雖然這是傳說,但是一方面也說明了元朝的墓確實很難找,說到這裏我還看了看小爺,如果小爺就是卸嶺力士的話,這些東西或許他知道得多。

    再後來到了明朝,明朝比較奇葩,被清朝保護的蠻好,以爲清朝皇帝統治需要,同時也是表示自己和明朝人民是一個陣線的,因此從明孝陵開始都保護的還不錯。但是清朝自己的,出了個孫殿英,康熙的還好,乾隆和慈禧的挖了都差不多了,這個很近。

    所以,很多帝陵至今都沒有保存完好,可能你說的完好是這地方還在,比如是明清十三陵之類的,這類扎堆埋的後繼政權都是大一統的,所以比較完好。再古一點要麼是難度高,要麼是沒啥好東西挖。

    其他的基本都空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