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鐵骨是怎麼煉成的 >第一三九章 京城,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
    參加完複試,出了考場,門口的工作人員重新驗看了楊文斌的工作證、准考證,留下了他的聯繫電話和通信地址。

    這樣複試也就結束了。

    楊文斌訂的是晚上的車票,現在上午就複試完畢,剩下的半天時間,就歸自己支配了。

    正好,京城也很久沒有來了,他正好藉機去逛一下京城。

    對於京城,楊文斌還是熟悉的。

    在念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的父親曾經帶着他來過京城。

    在他的印象裏,京城好大。

    而在他的印象中留下最深的記憶,一個是故宮,另一個就是頤和園。

    那次,父親帶他來到了天安門,進了故宮,看到氣派的宮殿,迴廊遍地的後宮,以及巍峨的假山,真的是見了世面。

    但是,在他兒時的腦海中,印象最深的卻是珍寶館。

    珍寶館裏面,有那麼多的琳琅滿目的珍寶,什麼瓷器啊,玉石啊,金銀啊,珠寶啊,還有鐘錶啊,等等。

    那時,他想,如果自己擁有其中的一個就滿足啦,因爲每一件珍寶都是價值連城的。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頤和園。

    父親領着他,在頤和園的長廊裏面穿行,他感覺長廊也太長了,怎麼幹走也走不到頭,腿都累軟了。

    而長廊上方的檁條上,則畫有各種精美的圖案的,給他印象最深的,是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

    好象還有八仙過海、牛郎織女、嫦娥奔月的故事。

    由於軍事科學研究院離頤和園、圓明園比較近,楊文斌決定先逛一下頤和園和圓明園。

    楊文斌上了就近的公交車,行駛了大約兩站地,就到了頤和園。

    進了頤和園兒的南門兒。

    一進門,楊文斌就看到一條巨大的銅牛雕塑,佇立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說明上寫着爲鎮壓水患而設。1755年用銅鑄造,稱爲“金牛”。

    走過金牛,就是十七孔橋了。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爲園中最大石橋。

    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

    石橋兩邊欄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過了十七孔橋,就到了龍王廟。

    南湖島上最著名的建築要數龍王廟了。

    過十七孔橋,踏上南湖島,迎面是一座牌坊,走到近前,右側就是龍王廟。

    龍王廟坐北朝南,院落不大,但是廟前小廣場南、西、東三面卻都立着牌坊,這可是在所有龍王廟中規格最高的了。

    封建社會爲了祈求風調雨順,凡在水邊都建有龍王廟。

    南湖島上的這座龍王廟始於明代,原是西湖東界長堤上的龍神祠,乾隆時期掘堤拓湖時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島,並重修龍神祠,改名”廣潤祠“,作爲園中的祈雨之所。

    龍王有四海龍王之說,因昆明湖原有西湖之稱,所以,這裏供奉的龍王是西海龍王敖閏,稱號爲西海廣潤王。

    據說,當年京城久旱不雨,昆明湖乾涸,嘉慶帝從圓明園來到龍王廟拈香祈禱,向龍王祈雨。

    事有湊巧,禮畢回圓明園,尚未坐定,就雷聲隆隆,不久便大雨傾盆。事後,嘉慶帝親筆改題祠額爲”廣潤靈雨祠“。

    出了龍王廟,楊文斌坐上了遊船,蕩波在昆明湖上,觀賞對面之秀色美景。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

    站在遊艇上,南望碧波盪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羣。

    湖中有一道堤壩,自西北逶迤向南,堤上桃柳成行。

    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堤壩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爲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

    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佈列,傳說,象徵着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

    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

    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

    偌大的昆明湖上,“湖光山色水瀲灩”,真是一幅休閒的好地方!

    過了一會兒,遊艇到了北面的石舫邊,楊文斌隨着乘客們一起下了船。

    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其實就是裝飾點景的一條大石船,亦名爲“清宴舫”。

    傳說,其前身,是明朝“圓靜寺”內的一處“放生臺”。

    所謂“放生”,簡要可謂釋放魚蝦之類的動物。

    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要陪着他的生母孝聖皇太后到“圓靜寺”內的一處“放生臺”進行放生,以表他們從善之心。

    久而久之,乾隆皇帝就由水聯想起了魏徵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思來想去,認爲這句名言,儘管是非常有道理,亦可勉勵朕注意處理好水與舟的重要關係,但亦使朕心理上總覺得這句名言,亦還包含有不吉祥的一面,亦是使朕犯忌的,怎麼辦?

    乾隆皇帝琢磨來琢磨去,想起了聖祖康熙皇帝講究避諱,普天下人凡是遇到書寫“玄燁”二字時,都寫成爲缺筆字“”,以及將“玄”字改寫成“元”,例如將《千字文》的首句“天地玄黃”,給改寫成爲“天地元黃”,將“皇宮”(俗稱)紫禁城的北門“玄武門”,給改稱爲“神武門”,以示避諱,以示尊崇世祖康熙皇帝。

    那麼,我乾隆皇帝爲何不大破大立,將“放生臺”改建成爲一條大石船放在水裏呢?

    這樣,就可一舉兩得了,既能提醒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則又有示意“水只能載舟而不能覆舟”,使我大清江山永固。

    相傳石舫最初的由來就是這樣的。

    登上石舫,楊文斌想起了“中華美”那首歌:

    “過去我們有許多許多世界之最,

    四大發明有口皆碑有口皆碑,

    長城運河把地球點綴,

    還有昆明湖邊的石舫默默地忍受着雨打風吹。

    如今我們不再氣餒不再沉醉,

    好漢都有當年勇,當年勇,

    也有過辛痠痛苦的淚,

    記住流逝的千折百回,千折百回,

    迎着時代流雲奮起直追,奮起直追,

    中華前程無限美,

    ……”

    楊文斌嘴裏哼唱着這首中師時學的歌曲,心想:“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的國力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被人欺侮而不敢回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然後,他折而向北,從萬壽山西麓向上攀登,途中瀏覽了畫中游,智慧海,佛香閣,排雲殿,景福閣,多寶塔。

    接着折而向西,到蘇州街再折而向東,向北,向西,到了北宮門。

    稍事休息,楊文斌又換乘公交車,約半小時的車程,到了圓明園。

    圓明園由綺春園,長春園和圓明園三部分組。

    楊文斌遊歷了縮微景觀,黃龍陣,西洋樓,大水法,遠瀛觀等處。

    大水法遺址是圓明園中西洋樓景區的一部分。

    西洋樓景區的主景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特。

    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羣,頗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大水法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園內最爲壯觀的歐式噴泉景觀。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京城時將圓明園進行了浩劫,並放火焚燒,今僅存大水法、遠瀛觀的幾個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裏,記錄着英法聯軍摧殘中華文化的滔天罪行。

    遊覽圓明園後,心情尤不平靜。

    同爲皇家園林,頤和園與圓明園有相同的悲慘命運。

    英法聯軍無惡不作,一把火焚燬了頤和園和圓明園。

    頤和園被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建了,而圓明園卻永遠無法重現了。

    悲哉,喜哉!

    老佛爺當年也未想到,她所居住的地方現在已被開闢爲景點,供遊人瞻仰,懷念吧!

    功哉,過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