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鐵骨是怎麼煉成的 >第一七五章 遊歷,從長城到十三陵
    由於不能在外面留宿,楊文斌陪李春華喫完了晚飯,將她送回了培訓中心。

    接着兩天,春華參加培訓,楊文斌也就沒有打擾她。

    週五晚上,楊文斌又接到電話,是春華打來的。

    春華告訴他說,培訓已經結束了,她打算週末在京城過,兩個人多聚一聚。

    楊文斌當然求之不得。

    春華告訴他,自己已經在酒店的前臺訂了明天的長城、十三陵一日遊項目。

    明早6時,在培訓中心門口集合。

    楊文斌當即應承了下來,並且當晚去找輔導員請了假。

    第二天早晨,當楊文斌下了出租車趕到酒店門口的時候,春華已經在大堂等着他了。

    兩個人又等了五、六分鐘的樣子,一臺旅遊大巴開了過來。

    旅遊大巴在市區去穿梭了幾回,接上了分散在各酒店的散客。

    兩個人今天的第一目的地是京城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號稱天下九塞之一,是居庸關長城的前哨,更是京城的重要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段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精華的部分,集巍峨險峻、秀麗蒼翠於一體,以蒼茫的風光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口號而冠絕天下。

    楊文斌拉着李春華的手,上了關城。

    關城設東、西關門,西城牆下部用10餘層花崗岩條石壘砌,上部砌大城磚。

    西城牆兩側連接有南、北兩道城牆,兩牆均建於山脊之上,東低西高,成U字形,在東門相遇。城牆厚3.3米、周長2070米、高7.6米。東西門相距63.9米,城內面積約5000平方米。

    關城爲東窄西寬的梯形,有東西二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

    關城向北延伸的長城,有敵樓12處,關城以南有敵樓7處。

    城牆中線偏於外側,外側牆高,內側牆低。牆兩側用花崗岩石條包砌,石條寬0.5米、高0.4米、長0.8—1米不等,最長石條達3.1米,重1.5—1.7噸。

    無論陡峭山坡或平緩地段,石條均逐層水平壘砌,縱橫交錯,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合縫處灌以灰漿。

    牆體內填泥土、石塊,用夯砸實。

    牆上體爲3—4層城磚,用石灰膏粘接灌縫。城面上用牆磚鋪砌,使牆頂平整。

    牆磚長0.4米、寬0.2米、厚0.1米,每塊磚重15千克,在坡度較大的陡峭地段,築成梯道,便於上下。

    站在長城上,看到古代這一浩大的國防工程,楊文斌感慨萬千。

    明朝大興土木,大建長城,阻住了蒙古鐵騎,卻未能阻住清軍的入關。

    長城建得再好,失去了民心,仍是形同虛設。

    參觀完明長城,兩人又上了大巴車,在路上啃了麪包,就着礦泉水。

    接着參觀下一站,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京城市昌率區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羣山環抱,中部爲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

    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

    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大巴車進入了景區,楊文斌發現,這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羣。

    陵區前東、西兩面各有一座小山,就像兩個神獸,守衛着皇陵區域。

    怪不得,明代術士會認爲,這裏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爲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兩個人先參觀了明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峯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

    走進第一進院落,看到陵門一座。其製爲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闢有三個紅券門。

    再進了第二進院落,則是一座殿門,名爲祾恩門。

    祾恩門兩側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牆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的瓦飾、椽飛均爲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牆的映襯下格外分明。

    院內,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

    據說,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地面上的建築,也就這些了。

    要是想一探地宮的神祕,那就去定陵吧。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陵墓。這裏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

    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

    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髮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據說,當時的京城市副市長是明史專家,爲了研究明史,經再三權衡,選擇了規模程度中等的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作爲挖掘對象。

    陵宮的總體佈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

    楊文斌和李春華,隨着人流,沿着樓梯,下了地宮。

    地宮位於寶城之下,深入地面二十七米。

    據說,當年考古工作者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找到墓室門。

    下到墓室,感覺陰冷陰冷的,空蕩蕩的墓室中,擺着石制的燭臺等祭祀器具。

    給人的感覺,更像一個巨大的防空洞。

    據說,當年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但是,帝后的棺槨,屍骨都已蕩然無存,而許多珍貴的文物,如絲織品等,因保護不力,悉已損壞。

    出了地宮,楊文斌的心情有些沉重,有些複雜。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