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唐朝最佳閒王 >第六三八章:輔政人選
    冊封太子,這不是一件小事。

    而按照李元吉先前定下的規矩,一但冊封了太子,餘下的皇子也要全部冊封封號。

    這個冊封的規矩看似有些奇怪,但實際上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歷史上有些朝代是自皇子出生之時就有了封號,有的則是到了成年纔有封號,還有一些則是規定一個年紀,哪個皇子到了就單獨冊封哪個。

    但是李元吉採取的這種方式,在歷史上並不是無跡可尋的。

    歷史上漢景帝在冊封太子的時候,就是採取的這種方式,長子劉榮被冊封爲太子,其他皇子全部獲得了封號,年齡到的,一律離開長安前往封地,年齡不到的則留在宮中,等年紀到了再離開。

    漢武帝劉徹就是因此而沾了光,最終取代了劉榮成爲了太子。

    當然,如果劉榮給力一些的話,如果劉榮的母親不那麼囂張的話,劉徹那個小屁孩是沒一點機會的。

    同樣的,採取了漢景帝分封的方式,同時李元吉也吸取了其中的教訓。

    這是李元吉對於冊封一事的另一個改變,吸取了歷史的教訓,也吸取了玄武門的教訓。

    對於皇子而言,一但被封王,就意味着他們徹底失去了成爲太子的機會了,除非太子自己作死,或者熬不過皇帝。

    除了地位上的差別以外,另一個就是教育,冊封過後,所有皇子的教育都將偏向於個人愛好,以培養他們的興趣爲主,除了政治軍事以外。

    這些是隻有太子纔可以染指的東西,而爲了保護太子的利益,李元吉更是將事情做到了極致,後宮不得干政,不得干涉儲君人選。

    這條規定沒有被寫入唐律,但卻寫入了皇室律中,也就是皇室的家法,族規,這是個比較奇葩的決定。

    不要小看了族規的力量,在這個年代,宗族勢力還是比較厲害的,即便到了後世,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一個觸犯了族規的人,在這個年代即便被族規處死,也不會遭受刑法上的處置。

    當然了,族規也沒有那麼嚴厲的,動不動就要人的命,除非是偷人浸豬籠什麼的。

    不過即便是這樣,也足以看出李元吉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了。

    而冊封太子,其實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需要準備的工作依舊是很龐大的。

    太子是擁有開府納士的權力的,同時這也是爲日後的登基做準備,在華夏的歷史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開府納士是否能夠招募到賢才,決定了太子登基以後是否可以迅速的掌控朝政,是否可以穩定國家不出現動盪情況。

    同時,這也決定了新皇登基以後,能夠取得什麼樣的成就。

    東宮,其實就是個小朝廷,一旦登基,東宮的人員就會成爲新朝廷的班底,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就是這個,一些老臣固然可以繼續留下來,但除去一些極個別的人,以及地位不是特別重要的,大多數老臣的地位都會被逐漸的邊緣化。

    再一個,輔政大臣纔是最危險的,歷史證明,輔政大臣有好下場的,真的不多。

    而有好下場的,大多數都是能夠看清楚自身位置的,不會過於留戀權力的,當皇帝可以單獨執政的時候,他們若是順應潮流的退下來,皇帝自然不會爲難他們,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個

    說這些好像有些偏題了,但實際上並沒有。

    東宮的開啓,並不意味着只是將太子丟過去就可以了,李元吉這邊還要適當的挑選一兩個大臣過去輔佐,而這一兩個人,則十有八九會是將來的輔政大臣。

    畢竟太子年幼,很多事情還沒有獨自決定的能力,身邊也需要人去幫着參謀。

    一切的事情,都在不緊不慢的進行着,沒什麼太大的變化,也沒有什麼太多的阻力。

    科學院那邊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調整,朝着工業以及農業方面傾斜,軍工方面依舊沒有減小力度,但是短時間內,也不會增加什麼力度了。

    變化最大的,是朝廷的各個衙門,這些衙門近段時間依舊很是忙碌,但卻不是忙着新計劃,而是忙着處理之前的問題,將沒有完成的計劃一步步的去完成,新的項目,幾乎沒有出現。

    時間來到了神元六年的年底,李元吉來到這個世界已經九年的時間了,也來到了他執政的第六個年頭的末尾。

    總結起來,有遺憾,也有滿足,整體而言,李元吉對這六年是比較滿意的。

    &n

    bsp;而接下來的日子,對於李元吉來說基本上也就等於是混日子了,早就過了衝動興奮的年紀,現在的大唐,各個地方都在穩步的提升,只要保持着這個方向,即便李元吉什麼都不做,也未必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

    只剩下一個月就到了正旦,外面的天空,不停的飄着大雪,瑞雪兆豐年。

    雖然天氣不太好,但此刻的大唐,卻沒人因爲這糟糕的天氣而去懊惱。

    當然,工部例外,糟糕的天氣,使工地不得不停工,在這樣的天氣狀況下,根本沒辦法施工。

    而趕在入冬之前,經過多方的努力,在投入了五臺新的壓路機以及十臺卡車以後,水泥路終於是修到了同官銅川。

    可以說在修路方面,現在已經積累了不少的經驗,當然,整條道路現在還沒有全程貫通,而源頭在於渭水上的那座橋,至今尚未完工,這是個最大的問題。

    浮橋雖然方便,但卻不是長久之計,且影響通航,至於新修的那座大橋,抱歉,到現在爲止,橋墩還沒有建起來,至於原因,就比較尷尬了,到現在爲止,還沒找到一個適合在水裏建造的混凝土。

    這些事情自然不需要李元吉去操心,此刻李元吉正在操心的,是關於東宮的輔政大臣人選問題。

    如果可以,李元吉更傾向於多派幾個人過去,這樣李承光可以成長的更快一些。

    但理智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

    朝廷抽不出那麼多的人手,且去的人多了,反倒會影響到李承光的發展。

    “陛下,關於人選,何不從前些年新入的官員中去挑選一些品性不錯的人再派大臣兼任即可。”房玄齡有些頭疼道。

    按理說東宮人選最合適的就是李承光的同窗,他們足夠熟悉,李承光也知道誰的品性怎麼樣,這樣在輔以其他的人,一個東宮的整體架構就出來了。

    時間還有,如果後面覺得不合適,人還可以再換。

    但問題在於,李承光的同窗都是小屁孩,一個個的還不過十歲,讓一堆孩子去東宮玩過家家嗎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東宮的屬官,年齡不能太大,因爲按照現在這個情況,李承光登基的話,少說還要等二十年以上,如果現在去個四十歲的,等到登基的時候,他在不在還是一回事呢。

    所以最好的選擇就是二十來歲,等到登基的時候剛好四五十歲,年紀什麼的剛剛好,即便直接進入內閣,也不會顯得太過倉促。

    年齡並不能代表什麼,但這種事情,年齡還是很重要的。

    “屬官不急,日後可以讓承光自己去選,大臣的話”李元吉有些猶豫不定,這個問題他很早就想過,也選了幾個人出來,但問題還是那個問題,他們不可能全程跟着,只能兼任。

    “朕打算讓李靖,魏徵,馬週三人輔佐。”

    “這倒是可以”房玄齡點了點頭。

    當李元吉說出這三個名字以後,房玄齡就知道了李元吉的意思。

    本來是兩個人就可以了,這是文武分家以後的必然性,太子不僅要懂政,還要懂兵,以前文武不分家,去一個精明的大臣就可以了,現在不行了,術業有專攻,一文一武去輔佐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他們不是去教太子怎麼玩帝王心術,怎麼打仗的。

    這些根本不用教,文官教執政,武官教軍事。

    執政就不用說了,這些年李承光一直都在學習,這個軍事,指的是站在國家層面,如果需要發動一場戰爭的話,需要怎麼去考慮,需要怎麼去應對,站在一箇中立者的角度去考慮,這場戰爭到底要不要打,值不值得打

    能否合理的做出一場戰爭的決定,這是很重要的,至於仗怎麼打,那是前線將軍的問題,跟皇帝沒什麼關係,總不能去御駕親征吧就算御駕親征,皇帝也是起個振奮士氣的作用,又不會親自上陣殺敵,不會親自去指揮作戰。

    但是派魏徵這個諫臣過去,這就比較有意思了。

    魏徵的吹風機在李元吉這裏並沒有起到什麼太大的效果,或許是不忍看到魏徵就這麼消沉下去,所以李元吉給他找了個能夠施展他抱負的地方。

    相比較於李元吉而言,去訓一下李承光還是比較不錯的,首先,李承光沒有李元吉的那種氣勢,他做事也不會考慮的那麼周全,總而言之,對於魏徵來說,就是有機可乘,能夠擴大他名聲的好去處。

    而對於李承光來說,這三個人過去,也是好事一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