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春秋我爲王 >第300章 且歌且行三百里
    曾點,趙無恤記得曾聽過這個名字,難道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子?還是曾子的父親來着?

    在見識到曾點的性情和行事風格後,趙無恤排除了第一個可能,那麼他懷裏的那個孩童,就是號稱繼承了孔子思想的曾參了,曾參再傳子思,子思再傳孟子,這便是儒家後來追溯的主脈“道統”。

    任誰都想不到,嚴肅治學的曾子,竟然有這麼一個放肆的老爹。

    面對上面鼓瑟依舊的“魯之狷士”,趙無恤對冉求問道:“倚門而歌雖然有他自己的道理,但實在是與世俗不合,也違背了禮法,孔子就任他這麼做麼?”

    對於這一點,冉求還是非常自豪的,他說道:“夫子曾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 ”

    中行就是實行中庸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找不到中庸之人交往,那和狂狷性格的人打交道也成。

    狂士的特點是進取:這個社會太黑暗了,我一定要改變這個黑暗不公的現實。一個這樣積極進取的人,就是一個狂者。

    狷士的特點,是有所不爲:這個社會太黑暗,沒搞頭了,改變不了了。但是,我固然改變不了這個黑暗的現實,黑暗的現實你也別指望改變我, 我還是會按照我的原則去做人的。一個這樣有所不爲的人,就是狷者。

    後世的孟子是狂士,莊子是狷士。

    冉求解釋道:“夫子認爲,禮不光要停留形式上,光靠表面上人們的語言、人們的眼神、人們的表情、人們的動作來遵循禮。禮應該真誠地表達人的情感,沒有真正的仁愛的感情,費了大力氣來做這些禮儀有什麼用呢?是爲了掩飾內心的醜惡麼?”

    “而不同的人表達禮的方式也不同,就說那日去祭奠季武子的人中,有的人舉止哀傷,其實心裏卻沒有哀情。子皙雖然倚門而歌,卻表達出了對季武子的送別之意。並非有意搗亂,而是發自本心。”

    趙無恤愕然,經過一路上的見聞和昨日親見,他對早期儒家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認識。

    早期的儒家是很多元的。孔子容忍學生們對他提出尖銳的不同意見,只要不超過底線,大多能寬而恕之。其中有子路這樣的武士儒,性格偏向輕俠;有子貢這樣的商賈儒,專心於辯才和致富;有冉求這樣多才儒。知兵事政務;甚至還有曾點這樣的狂狷儒,行事跟後世儒家的對頭莊子頗爲相似。

    目前來看,他們反倒是孔門裏的中流砥柱,但後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儒家中子路、子貢、冉求、曾點這類人反而被排斥爲非主流,坐而論道的高冠儒生卻佔據了道統。

    是孔子政事遇挫,徹底轉向了學術的緣故?還是在春秋戰國之交的劇變裏,發生了什麼事情,使得儒家分裂,保守和復古成了主流?

    但總之,孔丘這樣一個破落貴族。早年混得慘,理想得不到實踐的機會,但至少現在名聲越來越大。歸根結底,這隻能是一個人內在魅力的結果。能說出這樣一番話的孔子,他的人格魅力都讓無恤有些嚮往,想與之交遊了。

    籠罩這座尼父之丘的雲霧漸漸消散,越來越清晰起來。

    冉求又道:“夫子也囑咐過,此舉只有子皙一人能爲之,旁人還是要遵守禮儀,不可效仿。這便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了,大夫的‘錦瑟無端’一句被子貢師兄寫在簡牘上寄回來後,子皙是最喜歡的。整日捧着唸叨,這情況持續了月餘,他今日在此鼓瑟,大概是要爲大夫送別吧。”

    就在這時,牆頭上曾點鼓瑟的動作由輕快變成了緩慢,快樂的瑟聲和歌聲開始變得哀傷。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看熱鬧的民衆們已經對此習以爲常,聽到曾點由歡樂轉爲哀傷,面面相覷下漸漸散開了;那些被吸引過來的鄆城流民雖然聽不懂,卻想起了背井離鄉的慘狀,竟然齊齊抽泣起來。

    而趙無恤聞聲後也有些色變。

    這是詩經裏的一篇《小弁》,傳說是周幽王放逐太子宜臼,宜臼內心憂憤哀怨時所作。詩寫了宜臼的孤獨、流浪、失落、痛苦、思考、質問。

    寒鴉羣飛而已則孤獨,柳茂蟬鳴,而自己流浪無處存身,無父母可依。這和趙無恤驟然來到春秋時代那一個月的迷茫,還有最初被放逐時孤苦的心態有些相似。

    這幾句詩歌,似乎真是專爲趙無恤而唱的。

    隨着“鏗”的一聲響,瑟音和歌聲漸漸稀疏起來,情之所至,曾點竟然也淚流滿面。他懷裏的幼子曾參則不知所措地去爲父親拭淚,年紀小小便能如此懂事,長大一定也是個純純孝子。

    趙無恤仰頭大聲問道:“長者如今正值盛年,有名師在上教誨,有子在膝下侍奉,每日鼓瑟,可謂樂矣,爲何流淚?”

    曾點握着兒子粉撲撲的小手,看着趙無恤回答道:“我雖盛年,但三十年前方爲少年,三十年後又會在哪裏呢?人生在世,便再有壯志又有什麼用呢?不如靜享其樂。趙大夫曾

    有‘錦瑟無端’之言,應該能明白點的意思。”

    他對趙無恤沒有行多餘的禮儀,因爲曾點覺得在方纔的音樂中,他已經與無恤神遊過一番,不再是初見的陌生人,而是相識多年的熟人了。

    趙無恤在兩年前賦的那一句詩傳入了曾點耳中,讓他對無恤這個年輕後輩生出了“知己”之感。今天隱隱竟有勸無恤惜時避世,不要去曲阜赴黑暗的朝堂,摻和刀光劍影的陰謀暗算。

    其中愛護後生的拳拳之意,趙無恤是能感受到的。

    但人生在世,怎能不爭?如今的時局,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爲刀俎,則爲魚肉!

    平民士人尚且可以躬耕於荒野隱居逃避,可身爲卿族,若是政鬥失敗。那就是舉族滅亡的下場!

    於是趙無恤沉吟片刻道:“子皙是狷者,有所爲而有所不爲;但無恤卻願意做一個狂者,銳意進取,爲民衆致太平……”

    他環視四周。提高了聲音道:“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番話振聾發聵,年輕的冉求聽得血脈膨脹,子服何垂首咀嚼着這句話,身後百餘趙氏武卒則齊齊轟然下拜。更顯得無恤鶴立雞羣。

    曾點微微一愣,隨即破涕而笑,又逗弄懷裏的幼子去了。他剛纔尚情動淚流,轉眼就歡笑言談,轉變得很突然,但因其自然而然的態度,卻讓人並不覺得突兀,似乎就該如此。

    “既然大夫之意如此,那點就不再廢話了。”

    曾點一手拍着膝蓋敲打節拍,另一手揮袖說道:“瑟已鼓。願已了,去,去!”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