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春秋我爲王 >第479章 孔方兄
    ps:今天有事,大章一頂二了,明天兩更

    趙無恤撫摸着手裏的這枚齊國刀幣,它是仿照銅削的貨幣,刀柄略帶彎曲,刀身正面有“齊法化“三個小字,重約半兩。

    “刀幣在西魯究竟有多少在流通,可有人知曉?”

    計僑無言以對:“實在無法計量,魯國本就沒有統一的鑄幣,一般是使用貝,或者銅貝的,大宗貿易用黃金,其餘時候就用糧食、鹽,近來齊國屢次鑄錢,所以流入了不少。”

    趙無恤點了點頭,面色卻凝重了幾分。

    這些刀幣充其量只是交易的潤滑劑,大部分時候,實物交換依然是主流。

    但絕不能忽視貨幣在跨國交易中賺取的差價!

    貨幣是一個階級剝削與壓迫另一個階級的非暴力工具!貨幣是一個國家控制與瓦解另一個國家的非攻手段。

    魯國現在這種情況很危險,因爲在交易中不得不使用齊刀,如此一來,就得先用魯國的絲帛、漆木等物產去換取可憐巴巴的刀幣,這是第一次剝削。然後再用齊刀幣購價格高昂的鹽,這就是第二次剝削!

    在這場貨殖戰爭前,趙無恤執掌的這片地域也不得不進行這樣的交換,貨幣可謂是無形掠奪的一大利器,春秋如此,兩千多年以後的國家貿易也是如此!

    然而這何嘗不是一個機會呢?與其讓齊國用刀幣來剝削魯人,還不如趙無恤自己上陣剝削。

    “我打算鑄幣。”所以趙無恤直言不諱,對計僑表明了心意。

    ……

    “吳國運來了兩千餘斤青銅,加上先前府庫裏的兩千斤,一共五千斤,子華說讓我鑄造屬於自己的五鼎,被我拒絕了,這種事並不急。既然儲量足夠,我有個打算,那就是鑄造屬於魯國自己的貨幣。也是境內流通的唯一貨幣!”

    “下臣附議。”

    對此計僑並不感到意外,晉國流通貨幣多年,來到魯國後卻要面對那些粗糙的貝殼,這讓他感到十分不適應。每次量入爲出數着貝殼。都跟小孩子過家家戲似的,就算趙無恤不提,等到時間成熟,計僑也會提出這個建議的。

    他嫺熟於輕重計算之法,記得管子曾說過。珠玉、黃金、刀幣這上中下三種交換性質的貨幣,拿着不能取暖,喫不能充飢,但他們卻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用來控制財物,掌握民用,進而治理天下的!

    “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命。故發力可得而盡也”。管子把糧食看成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貨幣是人民交易的手段,善於治國的國君,應當掌握流通的手段來控制主宰他們生命的糧食,那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

    所以管夷吾纔在齊國設置了“輕重九府”來鑄造齊刀幣,同時加強財幣的管理,齊國由此成爲經濟大國,稱霸諸侯,富稱四海。

    所以貨幣鑄造的確勢在必行,他也曾思索過,所以有條不紊地問道:“黃金爲上幣。這是不必說的,卻不知道,司寇要鑄造哪種銅幣。”

    “是成周的大泉布幣?亦或是晉國的尖足布幣?”

    無恤笑道:“都不是。”

    計僑愕然:“難道要用楚國的蟻鼻錢?”

    無恤繼續搖頭:“也不是。”

    趙無恤彷彿一個錢幣收藏家,他手裏把玩着齊國的刀幣。而面前的案几上還放着收集來的各國錢幣。

    要是讓儒生們參與進來,不知道會不會興奮地“效成周之禮”,把二十多年前周景王鑄造的名爲“大泉”的平肩布幣(鏟幣)作爲基準。

    要是讓計僑自己來決定,大概會沿用晉國的尖首布幣(另一種鏟幣)。

    可由着趙無恤來的話,他肯定會抄歷史的近路。

    “我想要的貨幣,不是對銅削、鏟子、貝殼的拙劣模仿。而是按照天地規則來鑄造的,能夠流傳萬世的良幣!”

    這話說的如此高大上,讓計僑不由得吞了一下口水,也不知道趙小司寇又有什麼新注意了。

    趙無恤提筆在紙上畫出了模型:“外圓內方,這是中庸持重之道,也是錢幣該有的模樣!”

    ……

    爲了方便銅料和錫料的運輸,鑄銅工坊也從廩丘搬到了鄆城,那些在陽虎倒臺時被趙無恤從魯城弄來的六種攻金之工自然也隨之搬遷了。他們中的一半人被挪到桃丘去研究冶鐵鍛鐵的科技樹,剩下的則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畢竟沒有太多銅可供鑄造,誰讓趙無恤是個不講究鑄造鼎簋等大型銅禮器的大夫呢?

    所以負責鑄造禮器的鳧氏和段氏憂心忡忡,整日就看着做殺矢和劍矛的冶氏、桃氏忙裏忙外,修補兵器,製作銅削等小型日用銅器的築氏,還有被趙無恤授權鑄造鬥、釜等標準量器的量氏也不得清閒。

    只有鳧氏和段氏這兩家閒得不行,和西魯在立夏後各行各業的忙碌很不搭調。

    他們也憂心忡忡,自己畢竟是食於官府的隸工,若是長期不能發揮特長,不知會不會被降低待遇,去做更低價的活。他們可是親眼所見的,在紙張漸漸在西魯流行開來,取代了簡牘的地位後,那些做竹簡的工匠統統失業了,不得不改行參加伐木取竹的活計。

    終於,在四月快結束時,鳧氏和段氏終於被分配到了久違的任務,而且還是小司寇親自駕到,讓他們受寵若驚的同時也忐忑不安,而趙無恤的要求,則讓他們一愣。

    “鑄幣?”

    “曲阜有時也會鑄造些銅貝,想來汝等應該是會的。”

    會!當然會!好容易纔有任務,鳧氏和段氏兩家世代工匠怎麼能不抓住這機會,他們的確是做過,但次數寥寥。也不是他們高傲,而是鑄幣之法,其實和鑄鐘、鑄鏄器沒太大區別,甚至還更簡單,依然是做出陶範或者石範,在範上弄出需要器物的形制。再澆鑄不就行了?

    不過有些問題得事先問清楚,所以段氏訥訥地詢問道:“不知所鑄錢幣,銅錫之齊爲幾何?”

    所謂的”齊“,也就是青銅合金裏的銅、錫比例。不同用途的器物比例都不一樣:比如鐘鼎之齊含銅5/6,含錫1╱6;斧斤之齊含銅4╱5,錫1╱5……

    但錢幣還有所不同,它不需要考慮用來挖掘土壤石頭時的韌性,不需要考慮刺穿甲冑皮肉的硬度。所以可以攙一些價格低廉的東西,降低鑄造的成本。

    “鑄幣裏不單單要有銅、錫,還要部分鉛。”

    三種合金可比兩種合金的配製要困難,而且這比例,究竟該是多少爲妙?趙無恤也不是很懂,將詢問的目光看向了陪同他過來的計僑,這可是個數錢數了大半輩子的計吏,對周、晉、齊等國的錢幣鑄造比例也略有所知。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