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朱厚熜開始了全面反擊,明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廷杖之一就此拉開序幕。

    除了年紀太大的,官太高的,體質太差一打就死的,當天在左順門鬧事的大臣全部被脫光了褲子,猛打了一頓屁股。此次打屁股可謂盛況空前,人數總計達到一百四十餘人,雖然事先已經經過甄別,但仍有十六個人被打成重傷,搶救無效一命嗚呼,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二,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最慘的還不是這十幾位兄弟,死了也就一了百了,另外幾位仁兄卻還要活受罪。比如楊慎先生,他作爲反面典型,和其他的六個帶頭者被打了一頓回籠棍。

    棍子倒還在其次,問題在於行刑的時間,距離第一次打屁股僅僅十天之後,楊頭目等人就捱了第二頓,這種槓上開花的打法,想來着實讓人膽寒。

    畢竟是年輕人,身體素質過硬,第二次廷杖後,楊慎竟然還是活了下來,不過由於他在這次行動中表現過於突出,給朱厚熜留下了過分深刻的印象,皇帝陛下還給他追加了一個補充待遇——流放。

    楊慎的流放地是雲南永昌,這裏地廣人稀,尚未開化,實在不是適合居住之地,給他安排這麼個地方,說明皇帝陛下對他是厭惡到了極點。

    從高幹子弟到鬧事頭目、流放重犯,幾乎是一夜之間,楊慎的命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已經不重要了,他目前唯一要做的是收拾包袱,準備上路。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楊慎卻沒什麼福氣,兩次廷杖沒有打死他,皇帝沒有殺掉他,但天下實在不缺想殺他的人,在他遠行的路上,有一幫人早就設好了埋伏,準備讓他徹底解脫。

    但這幫人並非皇帝的錦衣衛,也不是張璁的手下,實際上,他們和楊慎並不認識,也沒有仇怨,之所以磨刀霍霍設下圈套,只是爲了報復另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楊慎他爹楊廷和,他萬萬沒有想到,正是當年他做過的一件事情,給自己的兒子惹來了殺身之禍。

    楊廷和雖然有着種種缺點,卻仍是一個爲國操勞鞠躬盡瘁的人,他在主持朝政的時候,有一天和戶部算賬,尚書告訴他今年虧了本(財政赤字),這樣下去會有大麻煩,當年也沒有什麼擴大內需,增加出口,但楊廷和先生就是有水平,苦思冥想之下,他眼前一亮,想出了一個辦法。

    增加賦稅是不可行的,要把老百姓逼急了,無數個朱重八就會涌現出來,過一把造反的癮,這個玩笑是不能開的。

    既然開源不行,就只能節流了,楊廷和動用了千百年來屢試不爽的招數——裁員。

    應該說,楊廷和先生精簡機構的工作做得相當不錯,很快他就裁掉了很多多餘機構和多餘人員,並將這些人張榜公佈,以示公正,國家就此節省了大量資源,但這也爲他惹來了麻煩。

    要知道,那年頭想在朝廷裏面混個差事實在是不容易的,很快,他的這一舉動就得到了一句著名的評語——終日想,想出一張殺人榜!

    雖然他得罪了很多人,但畢竟他還是朝廷的首輔,很多人只敢私下罵罵,也不能把他怎麼樣,但是現在機會來了。

    由於楊廷和實在過於生猛,他退休之後人們也不敢找他麻煩,可楊慎不同,他剛得罪了皇帝,半路上黑了他估計也沒人管,政治影響也不大,此所謂不殺白不殺,殺了也白殺。

    此時楊慎身負重傷,行動不利,連馬都不能騎,但朝廷官員不管這些,要他立刻上路,沒辦法,這位仁兄只能坐在馬車裏讓人拉着走。

    看來楊先生是活到頭了,他得罪了皇帝和權臣,失去了朝廷的支持,在前方,一幫亡命之徒正等着他,而他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只能一路趴着(沒辦法)去迎接閻王爺的召喚。

    但這次似乎連閻王爺都覺得自己廟小,容不下這位天下第一才子,最終也沒敢收他,因爲楊先生實在是太聰明瞭。

    自打他上路的那天起,他的車伕就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爲這位僱主實在太過奇怪,總是發出奇怪的指令,走走停停,而且完全沒有章法,有時走得好好的卻非要停下休息,有時候卻快馬加鞭一刻不停。

    直到順利到達了雲南,楊慎才向他們解開了這個謎團:要不是我,大家早就一起完蛋了!

    要知道楊先生被打的是屁股,不是腦袋,他的意識還是十分清醒的,早就料到有人要找他麻煩,路上雖然一直趴着,腦子裏卻一刻也沒消停過。他派出自己的僕人探路,時刻通報消息,並憑藉着良好的算術功底,根據對方的位置、與自己的距離,以及對方的行進方向變化來計算(確實相當複雜)自己的行進速度和日程安排。

    就這樣,殺手們嚴防死守,東西南北繞了個遍,卻是望穿秋水君不來,讓楊慎溜了過去。

    雖說如此,順利到達雲南的楊慎畢竟也還是犯人,接下來等待着他的將是孤獨與折磨。

    但這位仁兄實在太有本事了,人家流放痛苦不堪,他卻是如魚得水,楊先生一無權二無錢,剛去沒多久,就和當地官員建立了深厚友誼(難以理解),開始稱兄道弟,人家不但不管他,甚至還公然違反命令,允許他回四川老家探親。其搞關係的能力着實讓人歎爲觀止。

    楊慎就這樣在雲南安下了家,開始吟詩作對,埋頭著書,閒來無事還經常出去旅遊,日子倒還過得不錯,但在他心中的那個疑團卻一直沒有找到答案。

    當年父親爲什麼要主動退讓,致仕(退休)回家呢?

    以當時的朝廷勢力,如果堅持鬥爭下去,絕不會輸得這麼快,這麼慘,作爲官場浮沉數十年,老謀深算的內閣首輔,他必定清楚這一點,卻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放棄。

    楊慎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他實在無法明瞭其中的緣由。

    直到五年後,他才最終找到了答案。

    嘉靖八年(1529),楊廷和在四川新都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這位歷經四朝的風雲人物終於得到了安息。

    楊慎是幸運的,他及時得到了消息,並參加了父親的葬禮,在父親的靈柩入土爲安,就此終結的那一時刻,楊慎終於理解了父親離去時那鎮定從容的笑容。

    從年輕的編修官到老練的內閣首輔,從劉瑾、江彬再到張璁,他的一生一世都是在鬥爭中度過的,數十年的你爭我奪,起起落落,這一切也該到頭了。

    戰勝了無數的敵人,最終卻也逃不過被人擊敗的命運,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絕不會有永遠的勝利者,所有的榮華富貴,恩怨寵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