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50章 明朝的憤怒(1)
    時間,只需要時間

    從戰績上看,小西行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揮官。作爲先鋒,他擊潰了朝鮮軍隊,並鞏固了戰果,雖然其他將領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李舜臣也過於強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鮮大部已牢牢地控制在日軍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亂將被平息,我們將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日本正在準備,朝鮮正在淪亡,明朝正在爭論。

    自打日軍六月入侵以來,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爲,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御倭當於門庭),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時,朝鮮國王又提出渡江避難。按說過來就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又上了個奏疏,說我這裏地方有限,資源有限,只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

    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只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

    “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爲說這句話的人是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極怠工的最長時間紀錄(之前這一紀錄由嘉靖同志保持),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他雖不上朝,卻並非不管事。

    因爲一個不會管事、不會控制羣臣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實上,由始至終,他都在沉默地注視着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而現在,是說話的時候了。

    應該說,這次萬曆皇帝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日本的野心絕不僅限於朝鮮,一旦吞併成功,增強實力養精蓄銳,必定變本加厲,到時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所謂“無貽他日疆患”,實在是萬曆同志的真知灼見。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鮮派出了第一支軍隊。

    受命出擊的人,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

    祖承訓,遼東寧遠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有着豐富的軍事經驗,勇猛善戰,是一個看上去很合適的出征人選。

    看上去很合適,實際上不合適。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問題,只是因爲在鴨綠江的那邊,有十五萬日軍,而祖將軍,只帶去了三千人。

    更滑稽的是,他並非不知道這一點,在部隊剛到朝鮮時,朝鮮重臣柳成龍出來迎接,順便數了數隊伍,覺得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

    “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祖承訓的回答簡單明瞭:

    “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們有理由相信,祖承訓先生吹了牛。因爲雖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還沒幹過如此壯舉,打下手的祖承訓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祖承訓實在是自信得有點過了頭。別說十五萬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就算十五萬個白癡,站在原地不動讓他砍,只怕也得砍上十天半個月。

    但就此言敗似乎爲時過早,祖承訓所帶的,是長期在邊界作戰的明軍,戰鬥力較強,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還是有一拼。

    然而,事情似乎進展得比想象中更順利。這一路上,祖承訓壓根就沒碰上幾個敵人,他更爲自信,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標趕去。

    平壤城,已在眼前。

    看來日軍確實嚇破了膽,不但城牆上無人守衛,連城門都敞開着,裏面只有幾個零散日軍。機不可失,祖承訓隨即發動衝鋒,三千人就此衝入了城內。

    祖承訓率軍進入朝鮮那天,小西行長便得到了消息,對於這個不請自來的客人,他有着充分的心理準備。當加藤清正等人表示要固守城池、城外迎敵之時,他卻表示了反對。

    因爲他知道,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

    要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即使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也不例外。事實證明,豐臣秀吉沒有看錯人。

    當祖承訓全軍進入後,隨着一聲炮響,原先安靜的街道突然喧譁起來,日軍從隱藏地紛紛現身,並佔據有利地形,用火槍射擊明軍。

    幾輪齊射之後,明軍損失慘重,祖承訓也被打蒙了。他原以爲,日軍都是些沒開化的粗人,誰知道人家不但懂兵法,還會打埋伏。

    慌亂之下,他率領殘兵逃了出去,但損失已經極其慘重,死傷兩千餘人,幾近全軍覆沒,副將史儒戰死。

    明軍的第一次進攻就這樣結束了。

    當這個消息傳到朝鮮國王那裏時,李昖基本肯定,自己離渡江避難不遠了。而豐臣秀吉更是欣喜若狂,他終於確定,明軍的實力正如他所瞭解的那樣,根本不堪一擊。

    萬曆得知這個消息後,卻並未激動。他沉默片刻,叫來了兵部侍郎宋應昌,告訴他,正式開戰的時候到了。

    好吧,既然如此,我們就認真開始吧,很快,你們將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宋應昌,字思文,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時任兵部右侍郎。

    和部長石星比起來,副部長宋應昌並不起眼。因爲石部長不但個子高(長八尺),長得好(相貌過人),而且經常大發感慨,抒發情懷。而宋應昌每天不是跑來跑去,就是研究地圖兵書,一天說不了幾句話,這麼一個人,想引人注意也難。

    然而萬曆卻接連兩次拒絕了石星的請戰,將入朝作戰的任務交給了宋應昌,因爲他是個明白人,能不能吹和能不能打,那是兩碼事。

    此後事情的發展證明,這是一個極爲英明的決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