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02章 天才的敵手(1)
    嘉靖四十二年(1563),孫承宗出生在北直隸保定府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生在這個地方,不是個好事。作爲明朝四大防禦要地、薊州防線的一部分,孫承宗基本是在前線長大的。這個地方不好,或者說是太好。蒙古人強大的時候,經常來;女真人強大的時候,經常來;後來改叫金國,也常來,來搶。來一次,搶一次,打一次。

    這實在不是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別的小孩都怕,可孫承宗不怕。非但不怕,還過得特別滋潤。

    他喜歡戰爭,喜歡研究戰爭。從小,別人讀四書,他讀兵書。成人後,別人往內地跑,他往邊境跑,不爲別的,就想看看邊界。

    萬曆六年(1578),保定府秀才孫承宗作出了一個決定——外出遊學。這一年,他十六歲。在此後十餘年的時間裏,孫秀才遊歷四方,努力向學,練就了一身保國的本領。

    當然,這是史料里正式的說法。

    實際上,這位仁兄在這十幾年來,大都是遊而不學。要知道,他當年之所以考秀才,不是爲了報國,說到底,是混口飯喫。遊學?不用喫飯啊?還好,孫秀才找到了一份比較好的工作——老師。從此,他開始在教育戰線上奮鬥,而且越奮鬥越好,好到名聲傳到了京城。萬曆二十年(1592),在兵部某位官員的邀請下,孫秀才來到京城,成爲了一位優秀的私人教師。但是慢慢地,孫秀才有思想活動了。他發現,光教別人孩子是不夠的,能找別人教自己的孩子,纔是正道。於是第二年(1593),他進入了國子監,刻苦讀書,再一年後(1594),他終於考中了舉人。這一年,他三十二歲。一般說來,考上舉人,要麼去考進士,要麼去混個官。可讓人費解的是,孫舉人卻依然安心當他的老師,具體原因無人知曉,估計他的工資比較高。但事實證明,正是這個奇怪的決定,導致了他奇特的人生。

    萬曆二十七年(1599),孫承宗的僱主奉命前往大同,就任大同巡撫。官不能丟,孩子的教育也不能丟,於是孫承宗跟着去了。

    我記得,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有一名罪犯說過:無論搞多少次普法教育,都是沒用的,只要讓大家都去監獄住兩天,親自實踐,就不會再犯罪了。

    我同意這個說法,孫承宗應該也同意。

    在那個地方,孫承宗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拼死的廝殺、血腥的戰場、智慧的角逐、勇氣的考驗。

    戰爭,是這個世界上最神祕莫測、最飄忽不定、最殘酷、最困難、最考驗智商的遊戲。在戰場上,兵法沒有用,規則沒有用。因爲在這裏,最好的兵法,就是實戰,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大同的孫老師沒有實踐經驗,也無法上陣殺敵。然而,一件事情的發生卻足以證實,他已經懂得了戰爭。

    在明代,當兵是一份工作,是工作,就要拿工資,拿不到工資,自然要鬧。一般人鬧,無非是堵馬路、喊幾句。當兵的鬧,就不同了,手裏有傢伙,要鬧就往死裏鬧,專用名詞叫做譁變。

    這種事,誰遇上誰倒黴,大同巡撫運氣不好,偏趕上了。有一次工資發得遲了點兒,當兵的不幹,加上有人挑撥,於是大兵們二話不說,操刀就奔他家去了。

    巡撫大人慌得不行,裏外堵得嚴嚴實實,門都出不去,想來想去沒辦法,尋死的心都有了。

    關鍵時刻,他的家庭教師孫承宗先生出馬了。孫老師倒也沒說啥,看着面前怒氣衝衝、刀光閃閃的壯麗景象,他只是平靜地說:

    “餉銀非常充足,請大家逐個去外面領取,如有冒領者,格殺勿論。”士兵一鬨而散。

    把複雜的問題弄簡單,是一個優秀將領的基本素質。

    孫承宗的鎮定、從容、無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最合適的方法處理最紛亂的局勢,應對最兇惡的敵人。

    大同,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裏,孫承宗看到了戰爭,理解了戰爭,懂得了戰爭,並最終掌握了戰爭。他的掌握,來自他的天賦、理論以及每一次的感悟。

    遼東,大他三歲的努爾哈赤正在討伐女真哈達部的路上。此時的他,已經是一位精通戰爭的將領,他的精通,來自於砍殺、衝鋒以及每一次拼死的冒險。

    兩個天賦異稟的人,以他們各自不同的方式,進入了戰爭這個神祕的領域,並獲知了其中的奧祕。

    二十年後,他們將相遇,以實踐來檢驗他們的天才與成績。

    相遇

    萬曆三十二年(1604),孫承宗向他的僱主告別,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的目標,是科舉。這一年,他四十二歲。

    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師、優秀教師,舉人、軍事觀察員,目睹戰爭的破壞、聆聽無奈的哀嚎、體會無助的痛苦,孫承宗最終確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決定放棄穩定舒適的生活,他決定以身許國。

    於是在幾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後,考場老將孫承宗打算認真地考一次。這一認真,就有點兒過了。放榜的那天,孫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試名次——第二,全國第二。換句話說,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規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於是在上崗培訓後,孫承宗進入翰林院,成爲了一名正七品編修。

    之前講過,明代朝廷是講出身的,除個別特例外,要想進入內閣,必須是翰林出身。否則,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這是一個公認的潛規則。

    但請特別注意,要入內閣,必須是翰林,是翰林,卻未必能入內閣。畢竟翰林院裏不止一個人,什麼學士、侍讀學士、侍講、修撰、檢討,多了去了,內閣才幾個人,還得排隊等,前面的人死一個才能上一個,實在不易。孫承宗就是排隊等的人之一,他的運氣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沒結果。第十一年,機會來了。

    萬曆四十二年(1614),孫承宗調任詹事府諭德。這是一個小官,卻有着遠大的前程,因爲它的主要職責是給太子講課。從此,孫承宗成爲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師,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無比光明的未來。

    光明瞭一個月。

    萬曆四十八年(1620),即位僅一個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但對於孫承宗而言,這沒有什麼影響,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新的學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兒子,真可謂是誨人不倦。天啓皇帝朱由校這輩子沒讀過什麼書,就好做個木工,所以除木匠師傅外,他對其他老師極不感冒。但孫承宗是唯一的例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