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衙內闖三國 >第150章:鬧市俠客行
    劉璋言語中露出的意思,真把張昭嚇了一跳。天下大勢未明?你老子在蜀中?江東離得很近?且不說這裏麪包含的潛臺詞,就算明面上,你這是來徵召我還是恐嚇我啊?

    張昭有些鬱悶。只是想想,劉璋說的還真是大實話。他父子二人,如今一個在青州,是朝廷明封的青州牧、廣陵候。

    另一個卻是奉旨平叛蜀中,雖沒說就此留在蜀中,但漢中被賊人佔據,與中央不通,可不是實際上就把持了蜀中嗎?

    如此,一南一北的,整個江東就在這父子二人中間夾着。先不說劉璋剛纔那番話中,明顯的要將江東之地納入自己的範圍。

    就算他不說,今天自己若是拒絕了,惹惱了這人,那麼,回頭任何人來了,估計早晚也要有一戰。

    張昭琢磨着劉氏父子現在的實力,只怕他們真要鐵了心拿下江東之地,恐怕真還沒人能擋得住。

    自己的遲疑,本是一番保全家族的考慮,若因之而招來禍事,豈不是事與願違了?

    擡頭看着笑眯眯的劉璋,好似一臉的人畜無害,張昭忽然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

    想想此子出道以來做出的每一件事兒,單獨看去好似並沒什麼關聯,但如今看看這天下的局勢,竟隱隱有從容佈局的跡象。難道,這些都是此人早早算計好的?

    若是如此,便委實有些可怖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豈不也說明了此人絕對有謀變之力?

    自己拒絕朝廷徵辟,只是發覺朝堂已然混亂到無可救藥的地步,不欲去趟那渾水而已。但平日未嘗沒有遺憾,自覺一身所學無施展之地。

    再往深裏想想,自己豈不也是在期待一種變化?那麼,眼前這人顯然有那種能力,且身世尊貴,如今來徵召自己,對自己又何嘗不是個機會?

    張昭面上神情變幻,霎那間便想了許多。等到再次擡起頭時,面色已變爲從容。

    微微一笑,抱拳道:“明公如今主政青州,北地遼闊,正利馳騁,何捨近求遠,而望江東?”

    張昭這番話很明白,你劉璋如今身處青州,放着近在眼前的北方不搞,單單看向南邊的江東,到底是怎麼想的?讓我效力沒問題,可也得給咱個定心丸啊。

    劉璋暗喜,他知道,張昭問出這句話來,這事兒十有八九是成了。因爲這已經不是應不應招的問題,而是戰略層面上的事兒了。若沒有心思,哪能問這些?

    “呵呵,子布大才,何必考我?江東雖小,但少歷戰火。長久以來,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居而殷富,可謂膏腴之地。只是北隔大江天塹,南有夷越不臣。西臨荊襄巴蜀,東依萬里滄海。實是偏安一隅之勢,此,強勢之主據之可爲所依,闇弱之主守之必成絕地。劉璋不才,身爲漢室宗親,爲社稷計,爲天子謀,若不顧之,難不成留待以資賊寇?至於北地嘛,呵呵,亂勢初生,非朝夕可解,時機未至,雖近卻不可圖也。劉璋這麼解釋,子布可滿意否?”

    跟這些個文人士子說話,必須得咬文嚼字,不然定會被其鄙視。好在劉璋來了許久,又本是歷史系出身,多少有些底子,倒也說的似模似樣。

    張昭聽着劉璋所說,面上笑意果然越來越濃。待到劉璋說完,這才深深一揖,拜服道:“明公遠見卓識,昭深服之。即蒙不遠千里來召,不以昭淺薄,此情深重,願爲明公驅策。”說罷,拜服在地。

    劉璋大喜,連忙扶起,二人重新以主從之禮見過。劉璋又說起欲要一併去求其兄張紘。

    張昭聽了,苦笑搖搖頭,嘆息道:“主公看重我家兄長,本是恩典。只是,我那兄長至情至孝,老母尚在,只怕多半不肯答應。”

    劉璋微微一愣,皺眉道:“若是子布去說,難道也是不成?若肯屈就,令堂自可一起搬往青州,早晚侍候,豈不是好?”

    張昭微微蹙眉,爲難的道:“家母年歲已高,恐難千里跋涉。自昔日我張氏舉族遷來揚州,幾乎再未出過門。若此番因我等出仕而累的家母跋涉,一旦……這……”

    說到這兒,不由頓住。劉璋大感無奈,這個時代,有父母在不遠行一說。而且,除非特殊情況,做爲子女,也必然要留一個在其身邊侍候,或兄或弟,不能讓老人身邊沒人。

    張昭說出這個理由,劉璋還真不好下說詞。想了想,又不死心的道:“那子布家中,便再無其他兄弟姊妹,可承歡老夫人膝下?”

    張昭搖搖頭,表示沒有。只是擡眼看看劉璋面色,終是嘆息道:“不若昭且去與家兄試着商議一下,看看有無轉圜之處,再來回報主公可好?”

    劉璋大喜,連忙點頭應了。如今情形也只能這麼試試了。他記得歷史上孫策請這兩人出山時,好像張家老母已然去了。

    當時就是張紘在守孝的,只不過已快要出了孝期,又加上孫家本就是立身江東,張紘也是在孫策連番拜訪下,才答應了出仕。

    如今自己來的時候不好,也只能怪時運不濟了。張昭肯先去嘗試說說,比自己冒然登門去求,自然要好的多。

    當下,張昭便在府中給劉璋安排了住處,請他靜候自己的迴音。如今二人主從關係已定,自沒有再讓劉璋去住客棧的道理。劉璋也不推辭,含笑應了。

    第二天,張昭過來請過安,便往張紘那邊去了。劉璋閒來無事,便帶着衆人輕裝簡從,在秣陵城中逛了起來。

    這秣陵就是後世的南京。先是孫權主政時,便是由張紘建議,定都於此,改秣陵爲建業,也叫石頭城。之後,幾經更迭,有金陵、建康、江寧、應天等稱呼,直到民國時,定名爲南京,直到建國後一直沿用,再未更改。

    劉璋後世之時,久聞此地大名,卻從未真正來過。如今難得有了這個機會,對於這個號稱六朝古都的城市,自然是要好好遊覽一番了。

    隨行衆人,也都是出自北地。拔都等山部十八鐵衛,更是遠自草原而來。雖然這些年也見慣了大漢的繁華,看過不少繁華大城,但北地風格偏重雄渾,若以人比之,正如燕趙悲歌之士,慷慨豪邁。

    但這南方都市,卻風格廻異。秣陵一地,山、水、平原,三種天工鍾毓一處。處處可見其清麗婉約,秀美精緻的風韻。一如江南女子,恬淡如水、素雅精緻,於細微處動人心魄。

    衆人徜徉於鬧市幽巷之間,但見兩邊亭臺樓閣各有風韻,鱗次櫛比。往來行人如熙,文人士子隨處可見。偶有香車仕女經過,衣香鬢影,更增幾分旖旎。

    既是出來閒逛,劉璋自然要買些小玩意,以便回去呵哄自己那幫美人兒。碰着各色小喫,也招呼着衆人挨個的品嚐一番。只把個顏良文丑二人樂的見牙不見眼的。拔都在一旁時不時的諷刺幾句,惹得兩人一通反擊,自也是題中之義。

    待得逛了兩條街,劉璋擡眼見前面一個酒蕃兒高挑,卻是一棟四層高的酒樓,便笑着邀衆人上去歇歇。

    山部十八鐵衛便就一層大堂佔了幾張桌子,劉璋帶着顏良文丑和拔都,直上三層,尋了個臨窗的地方坐了。招呼着小二點了幾樣特色小菜,四人便推杯換盞的吃了起來。

    正喫得高興,卻忽聽下面傳來一陣喧譁。探頭往外看時,見街上衆人鬧哄哄的紛紛往兩邊避去,長街南頭處,一個虯髯滿面的大漢,一手提劍,旁若無人的往這邊走來。

    大漢身後,三四十個僕從打扮的人,各拎着刀劍,離着十幾步處跟着,滿面的戒備仇視之色,卻無人敢真的上前。只在後面呼喝咒罵,不肯離開。

    顏良文丑看的兩眼放光,此番出遊,固然是玩的開心,喫得歡暢,但沒架可打,這手心委實癢的難受。

    如今,忽然見到樓下場面,兩人簡直如同小過年一般,趴在窗戶上看着,恨不得直接跳下去參與一番纔好。

    劉璋眉頭微蹙,仔細打量兩撥人,目光在前面那莽漢的身上轉轉,腦中隱隱覺得有什麼事兒記不起來。

    正自打量着,那漢子卻似有感應一般,猛然擡頭看來,目光正正迎上劉璋。待得看清劉璋是個文生模樣,先是一愣,低頭想了想,面上有一絲迷茫閃過。

    他剛纔明明感應到那目光中有着一種令他心悸的感受,只是怎麼卻會出現在一個文生身上?而窗口上趴着的顏良文丑,他雖也心有所感,卻不似對劉璋那麼敏感。

    他本是個豪爽性子,既然想不通,只要對方不來招惹他,自也不去理會。轉回頭看看一直跟着自己的那幫奴才,面上浮起一絲不屑,哼了一聲,大步往市集外而去。

    後面衆僕從推推搡搡,一鬨跟上。待這幫人過去,兩邊衆百姓才圍攏過來,指指點點,議論不休。

    劉璋側耳聽去,不多時,兩眼猛然一亮,只是,隨即卻又是一片疑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