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蚍蜉傳 >14權衡(二)
    堂內氣氛陰鬱,吳三桂的臉色同樣深沉。

    “闖逆,流寇也。反覆無常,稟性難測。我不爲個人,也得爲身後數萬關遼軍民着想。倘若一去北京,闖逆卸磨殺驢翻臉不認人,致我身陷囹圄,遭殃的非止我吳氏一門而已。”吳三桂嘆氣道,“北京那邊,我這幾日不斷派人查探情況,前番卻聽說闖逆已然有人登門相輕,盛氣凌我家人,可見薄我之意。端倪至此,我去北京,只能是自投羅網。”

    站在椅子後面的吳國貴附和道:“郭雲龍和我說了,去到北京的人回稟吳府遠近受闖逆監管嚴實,不令半個人出入,形同軟禁。哪有半點禮遇吳老太爺的意思什麼父子封侯、犒賞三軍,統統都是鬼話”

    陳洪範暗暗點頭,心想初見郭雲龍時正巧碰見他訓斥兵士,看來那兵士當是早前潛進北京查看吳府情況卻碰壁無功而返,故遭責罵。

    “我怕再進一步便將萬劫不復,故而決定懸崖勒馬,回師山海關。”

    陳洪範道:“與闖逆決裂固然能保一時無虞,但闖逆氣焰囂張,豈容你在側塌畔,早晚必發兵來打。北京賊兵少說十萬,貴軍有兵多少縱然有個山海關倚靠,怕也遮攔不住啊”順軍經歷河南、陝西、山西等戰事後吸納了不少舊有百戰明軍,還繳獲了大量裝備,戰鬥力遠非昔日可比。如今駐紮在北京城的除了固有野戰五營外還有臨時徵召的大量民夫未解散,隨時處在作戰狀態。吳三桂有多少人陳洪範並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不及順軍,雙方真鬥起來,吳三桂勝算渺茫。

    吳三桂搖頭道:“陳公說的這些,我又何嘗不知。實話實說,我與關門高爺的戰兵合在一起堪堪五萬,其中缺員甚多,一路來又乏糧餉供給,難以久戰。見陳公前,我才接待了山海關地方豪紳呂鳴章、馮祥騁、曹時敏等人,要他們捐輸兼斂科,且關門所在百姓、商賈皆必須即刻納上賦銀資軍,同時緊急招募鄉勇三萬補充兵力。這些事不落實,山海關是守不住的。”他此前受崇禎帝命令放棄了關外土地,被清軍發覺後迅速佔領了,因此早沒了後方。數萬大軍只能依靠山海關內外小小的一片區域供給軍需,後勤自然是很困頓的。

    陳洪範稍稍思忖,問道:“王軍門他們也秉承此議嗎”他這裏說的“王軍門”即是吳三桂名義上的頂頭上司薊遼總督王永吉。

    吳三桂點頭道:“我在豐潤縣時曾與王軍門商量進退。回師山海關,就是王軍門建議的。他現在和高爺一併駐紮在永平府城周遭,也在不遺餘力蒐集糧餉、鞏固戰線。”又道,“我這裏則打算讓使者去見李闖,除非他送太子過來,否則無話可說。太子若來,軍民一心,事情尚有可爲,就算李闖不放太子,來去周旋也能爲緩兵之計。”

    陳洪範道:“李闖不傻,前期定然還會寄希望於談條件。”

    吳三桂面色沉毅道:“話是這麼說,但我也得做好最壞的打算。”

    陳洪範目光低垂,在地面遊移了半晌,乃道:“最壞的打算吳爺可曾想過,真到了闖逆兵臨山海關的那時候,該當如何”

    吳三桂大義凜然道:“光復大明自是我及關遼數萬將士的願景,但陳公提醒的不錯,闖逆或許終有興兵來犯的那一日,我不得不爲自家的生死存亡考慮。我的打算是,先以王軍門、高爺擋在西面永平府城,擺出態度,以此與闖逆交涉。如若談得妥,闖逆答應我保有軍隊並交出太子、我吳家老小,且不用我去北京,那麼權且假意歸附闖逆仍是可行之策。”

    趙元亨道:“要是談不妥呢”

    吳三桂看了看他道:“那就只有殊死一搏了。”

    陳洪範聽到這裏,說道:“吳爺是聰明人,想必有兜底的法子,說出來聽聽。”

    順軍與關遼軍實力差距吳三桂很清楚,但他對順軍的真實戰鬥力不甚瞭解,只是曾經從其他往中原助剿的同僚那裏聽聞過一些事蹟,大體而言對順軍並不完全畏懼,甚至存有以劣勢兵力反敗爲勝的希望。但陳洪範相信吳三桂能爬到關遼軍統帥這個位置,絕不是莽撞的人,相反定然心思縝密。所以要說他會將所有賭注都押在難以預測的決戰上,陳洪範也是不會相信的。

    果然,這句話出口,吳三桂臉色一變,咬了咬下脣,卻不回答。

    陳洪範道:“吳爺的處境陳某理解,吳爺的忠貞之心陳某也瞭然於胸。同爲大明臣子,只要是爲國紓難,有什麼話不能說的”

    吳三桂抓抓脖子,突然沒來由地笑了起來,環顧左右。可是時下除了他們幾個,並無旁人,他臉色頓時有些尷尬。堂內沒有人講話,一片寂靜,過了少時,他輕咳兩聲,道:“真到了生死時刻,能挽大明的,恐怕只有聯虜平寇一條路了。”

    “聯虜平寇”陳洪範心中大震,“聯什麼虜”

    “咳咳,還有什麼虜。插部、禿馬等韃靼都已名存實亡,北虜唯有建奴罷了。”吳三桂神情複雜,輕搖其頭。

    插部、禿馬俱爲蒙古部落。蒙古部落衆多,分散又極廣袤。蒙元時期,大體分爲稱“草原百姓”的蒙古本部與稱“林中百姓”的衛拉特蒙古,另還有布里亞特蒙古,則是接受蒙古本部管轄的“林中百姓”。蒙古本部主要由原先歸屬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左翼諸部與右翼諸部以及等同於獨立藩鎮的科爾沁部組成。

    衛拉特蒙古又稱瓦剌,最早爲蒙古太師建立的汗國,在明初大元式微之際崛起,並在也先可汗時期達到鼎盛。不過也先被暗殺死後,瓦剌部分裂爲杜爾伯特與準噶爾兩部,一落千丈,其餘部落也隨之進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察哈爾部趁勢而起,黃金家族嫡系後裔巴圖蒙克與瓦剌征伐數年後奠定勝局,並隨後統一東部蒙古,自稱“達延汗”,意通“大元汗”。

    其時蒙古諸部因爲攻伐族羣混亂,達延汗便將統治的東部蒙古重新劃分爲左右翼各三部,左翼三部即察哈爾部、兀良哈部、喀爾喀部,右翼三部即土默特部、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部,由幾個兒子分別管領。吳三桂所說的“插部”、“禿馬”分別是明朝對察哈爾與土默特兩部的稱呼。

    達延汗死後,其一支孫輩俺答振興土默特部,察哈爾部可汗、蒙古宗主大汗庫騰汗十分畏懼,贈他索多汗之號,俺答遂成爲右翼之主。隨後與明朝交攻多年不休,後明朝封俺答爲順義王,並答允開放邊境十一處互市,戰事方息。而庫騰汗被俺答驅逐,同時將左翼的察哈爾部徹底徙居至靠近遼東之地。此舉與建文年間兀良哈部遷徙至明朝邊界定居、嘉靖年間鄂爾多斯部奉成吉思汗的“八白宮”舉族遷徙到河套地區等事件交疊在一起,終於致使蒙古諸部格局大變,形成了漠南、漠西、漠北三大部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