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超級月球基地 >第1章 月亮之上
    如果月球對人類有過恩惠,那似乎也是它與生俱來的使命永遠伴隨地球,圍繞地球旋轉,而且亙古不變。

    自從1969年至1972年阿波羅6次載人飛船將12名宇航員送上過月球外,人類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

    在1972年米國“阿波羅計劃”結束以後,探月一度有所降溫。不過,受月球豐富資源的吸引,加上航天技術突飛猛進,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

    2003年9月,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順利升空,並在完成觀測使命後,於2006年9月成功撞擊月球。

    2007年9月,日ben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發射升空。它描繪出世界首幅高精確度月球地形圖;發現月海底部存在彎曲的層狀構造;發現月球表面正面和背面重力存在差異等。

    2007年10月,華夏“嫦娥一號”衛星踏上“奔月”旅程,並在一年多後成功撞月。

    2008年10月,阿三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它利用攜帶的各種儀器收集月球地理結構、化學構成及礦藏等數據,並收集月球地理數據以繪製高精度的三維月球地圖。

    此外,2008年7月,米國、阿三、棒子、日、加、英、法、德和意簽署了聯合探月協議,共同發起了名爲“國際月球網絡”的探月活動,計劃逐步在月球上建立數個科學站。航天大國俄也制定了本國的月球探測計劃。

    十一月份的山區地帶,是較容易行走的,沒有雨後的泥濘,沒有雪後的溼滑,走起來腳程也不算慢。

    以蒙山、沂水爲地域標誌的革命老區常被稱爲沂蒙山,自古以來就是名人輩出的地方,遠了有曾子、諸葛亮、王羲之在這裏書寫過輝煌,近了有老一輩革命先烈在這片土地上留下過遺蹟。

    作爲一名騎行愛好者,聶鵬多次獲得了國內大學生自行車登山邀請賽的名次,可是和大多數的騎友們不同的是,比起競速賽事,他更喜歡獨自一人騎行,騎鄉間小路,去感受裊裊炊煙,騎海邊公路,去感受海浪斜陽,騎冬日暖陽騎夏日徐風,喜歡感受最純粹的陽春白雪和狂風驟雨。

    騎累了將車子寄存起來,徒步走到力所能及的位置,紮營,讓後再回家,樂此不疲。

    若是能在沿途發現盆景根,景觀石什麼的,帶回去給老爹,那就更完美了。

    蜿蜒的山谷中,聶鵬攥着登山杖,一邊走,一邊思索着前些天翻看的沂蒙山人文圖冊,對比着眼前的漫漫山區,頓覺此行不虛。

    山連着山,樹連着樹,雖說近些年旅遊業開發旺盛,可是哪怕將大量資本平攤到這片山區中,能夠拿出的,可供人遊玩的景點還是太少,腳下這條護林人和驢友踏出來的小路,也不知多久才能迎來可觀的人潮。

    拐過彎,撥開擋住視線的樹叢,聶鵬無奈的發現,前方的道路已經被山上滾落的石塊封鎖住了,從這滑落規模來看,少說得一兩個施工隊,耗上個把月的功夫才能清理乾淨,單靠自己一個人想翻過去,還是比較困難的。

    尤其是這種山體滑坡,好在現在雨水不算多,滑坡面積不會過大。

    若是此時進山遇見下雨,除了一個人跑到山脊上坐着,聶鵬還真想不到有什麼躲避滑坡的方式。

    嗚呼哀哉,此行廢矣。

    就在他準備打退堂鼓的時候,忽然發現碎石滑落後裸露的山體處,有一道亮光照過來。

    看着前方被滾石封閉,無法前行的道路,再看看距離不算很遠的發光點,聶鵬決定爬上去碰碰運氣。

    一路攀行向上,難度自不必說,越向上爬,看的越清晰,剛纔傳出閃光的地方分明就是個小洞口,上方一塊搓衣板大小的石塊突出來,擋住了下落的泥土,就彷彿原始礦坑的入口一般,留出了一個籃球大小的洞口。

    閃光就是源自這裏。

    快到洞口的位置,爲了站穩,挖出兩個落腳點,踩住之後用登山杖在洞口處揮舞了幾下,見到沒有蛇蟲鼠蟻之類的動物跑出來,才試探性的向洞口看去,只看了一眼,就感到全身的血液彷彿被抽離了身體,一陣由表及裏的痙攣遍及全身。

    一隻水晶骷髏頭骨。

    這隻頭骨被安放在一塊看不出什麼材質的弧形板上,顏色發烏,像電視裏看過的丹書鐵卷,用登山杖伸進去敲了敲,發現並沒有什麼機關,青銅板也是活動的,並沒有固定在洞底部,於是伸出登山杖,用尾端勾住青銅板,一點一點,小心翼翼的將青銅板和頭骨從洞里拉出來。

    勾出來後並沒有直接用手碰觸,經常在外作業的習慣令他保持了相當程度的謹慎,尤其是面對這麼一塊神乎其神的物件,更是大意不得。誰知道這東西和印第安文化當中的厄運頭骨是不是一回事。

    據說長期接觸那個頭骨的人不是瘋了

    就是傻了,當時看到了,只不過一笑而過罷了,如今這真真切切的就擺在眼前,如何讓他冷靜。

    聶鵬掏出手機,靠近頭骨後發現信號強度並沒有多大變化,稍稍放下心來,又在電話上隨便撥了個客服號,靠近頭骨後發現通話依然清晰,聽到電話那頭客戶小妹柔和的嗓音清晰的從聽筒中傳出來,纔敢用手去觸摸這詭異的物件。

    托盤觸感冰涼,和普通的金屬板沒有什麼區別,大約有a4紙大小,彷彿電路板一樣的凹槽起伏遍佈整塊面板,邊緣處清晰的卯榫結構,能看出這應該是某個精密零部件上的一部分。只是這上面的水晶骷髏卻顯得那麼格格不入。然而兩個物件卻有契合的天衣無縫。

    就像是科技和魔幻的另類搭配。

    “好東西啊”聶鵬閃過這樣的念頭。

    於是脫下揹包,小心翼翼的用雨衣將這個物件包好,裝包下山,一路騎着自行車飛奔回家。

    原計劃兩天一夜的騎行匆匆就趕了回來,聶爸透過老花鏡瞅着放下揹包拎着袋子就跑出去的聶鵬,尋思這小兔崽子又挖了什麼稀罕玩意回來了,擡頭看看家裏擺放的各種稀罕物件,聶宏遠繼續捧起了他的文物圖冊。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聶洪遠和文物打了半輩子交道,原以爲兒子能和自己一樣能沾染些書卷氣,不求張口唐宗宋祖的,少說背誦個歷史紀年表總行吧,可這孩子偏生就是個好動的主,一刻閒不下來,轉眼就要大學畢業了。練了一副好身板,可卻從來沒提過女朋友的事,這讓聶宏遠很是心塞。

    一樓的私家車庫內,幾乎就是個工作間。

    牆壁上掛滿了各類的自行車工具、改裝件。打從聶鵬開始騎行以來,車庫內的雜物越來越少,專業的改裝工具是越來越多,他甚至想過有一天,能夠憑藉這些工具,自己加工出一臺車子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