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十九章 民族政策
    第十九章民族政策

    上次說到,高定招降了朱褒,而探子卻回報孟獲和他的蠻軍已經散佈于山林中,無跡可尋。劉厚對此大感頭痛。

    正在這時,親兵回報,皇上派遣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原來,這次劉厚帶來的官員實在太少,所以佔領的地盤都沒人管理,只留下一些吏員讓他們暫時維持着地方的秩序。

    劉備有見於此,就派了馬忠、李恢、馬岱、張裔等幾位文武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其中張裔原本被雍闓綁了送給吳國,不過不知何故,卻被他趁守衛疏忽時找到機會逃了出來,輾轉回到成都見劉備。南中正是用人之際,於是劉備又將他派遣了過來。

    劉厚接見了他們,並招來了永昌的守將呂凱,和麾下其他將領、文臣一起召開會議。

    會議的主題是商量以後怎麼管理南中地區的問題。李恢帶來了丞相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認爲南中地區太大了,只設四個郡,管理起來難度大了一點,不如將它拆分成6個郡。

    只是他也沒有來過南中,不瞭解這裏的具體情況,所以讓親自帶兵在這裏征戰的太子最後決定是否拆分。

    劉厚也感覺南中地區這4個郡實在是太大了一點,橫跨了幾個省,稱爲一個州也差不多夠了,於是打算仿照諸葛亮歷史上的做法將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拆分爲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

    於是,劉厚提議任命李恢爲建寧太守、呂凱爲雲南太守、馬忠爲牂柯太守、張裔爲永昌太守,至於益州太守和興古太守他提議讓身在荊州的糜芳和傅士仁來做。

    原因無他,因爲他知道這兩個傢伙在原歷史上荊州被東吳佔領後,他們投降了東吳,間接導致關公被殺。所以如果還將他們擺在荊州那樣的四戰之地,無疑就是一個隱患。

    現在事情沒有按原來的歷史走向,他們兩個也沒有投降的舉動,更沒有證據,所以劉厚也不能輕易動他們,更何況,糜芳還是劉厚的小舅子,動他就更不行了。所以,劉厚想把他們弄到南中這個大後方,讓他們在這裏安度晚年算了。

    一系列任命安排作出後,還不能立即生效,要報給劉備批准纔行,畢竟劉備纔是皇上,劉禪不過一太子,他只能作出提議而已,不是最終決策者。

    換了其他朝代,太子連這種提議也是不能做的,6個郡的郡守,這麼重大的人事任命安排,如果那個太子敢置喙,不是腦子秀逗了就是準備造反的前兆了。不過在蜀漢這個特殊的情況下,劉厚卻敢提出這種建議。

    一來,劉厚繼承人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二來,南中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三來,這些官員除了糜芳和傅士仁外其他都是劉備派下來的,他們不是劉厚的嫡系,反而全是劉備的人,所以他也不怕引起什麼閒言閒語。

    就算是糜芳和傅士仁也是劉備的舊臣,特別是糜芳,劉備是他的姐夫,他和劉備親密程度比和劉厚親多了。只是,他不一定肯過來益州上任,劉備也不一定肯讓他來就是了。

    不過劉厚也有辦法,他打算會後私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母親甘皇后,讓甘皇后負責勸說劉備讓糜芳調到益州上任。

    就跟她說荊州四戰之地,兵兇戰危,在那裏隨時有生命危險。糜夫人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有義務照顧好她的弟弟,所以不能讓他再待在那麼危險的地方了。所以他想將這個小舅調到益州郡來,這裏安全得多了,只有幾個蠻人作亂而已,很好對付。自己也是爲了照顧小舅才做出這個安排的。

    這樣去說的話,劉厚有八成的把握劉備會同意這個提議。

    分割南中和任命官員的問題整整討論了兩天最終才定下來。

    接下來會議討論民族政策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難辦。歷史上很多名人想了很多辦法也沒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次,自己這班人能不能提出什麼好的方法呢

    首先由張裔提出第一個建議:

    “太子殿下,裔以爲,南中地區,山高路遠,部隊行軍艱難,糧食運輸不便。我們可以啓用當地有名望的土人爲官,讓他們負責管理這些夷人,這些當地土人是望族,在當地很有名望,那些夷人一定會信服他們。這樣我們就不用費一兵一卒,也不用浪費一粒糧食就能使得南中地區太平穩定,皇上就可以集中精力以圖中原。”

    真是個豬腦子。劉厚一聽心裏就大罵。這張裔的意思是民族自治,而且是完全的自治。自治也不是不行,不過要等局勢完全穩定纔行,起碼要全國統一以後的事了,現在這種情況讓他們自治,等於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拱手再送給別人。

    這些夷人根本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你強勢時就表示臣服你,你稍微表現得有點虛弱,就反咬你一口。這次雍闓和孟獲的反叛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果讓他們自治,等於是給機會他們抱團,給機會他們安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這就更危險了。可惜這種意見是當時很多文人所持的意

    見,連諸葛亮都是這樣考慮的。

    歷史上諸葛亮南征後就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李恢、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中,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

    他認爲留兵鎮守有“三不易”: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爲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政策不怎麼地,在歷史上蜀漢軍撤退後,蠻人多次作亂,幸好李恢、呂凱、馬忠等人還算得力,多次進行清剿加上一些懷柔的政策纔沒有導致出大亂子。

    “這可不行,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怎麼能就那麼輕易拱手送人。”劉厚毫不客氣地指出問題。

    “可是,駐軍不易,運糧更不易”張裔還想爭辯。

    “有多不易,你看我們這次出兵,本來才一萬兵馬,三萬輜重隊,結果打到現在變成總數11萬人馬,越打越多,這些人都是怎麼來了還有,糧食我們出發時就帶了那麼多,打到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喫飯的人數從四萬人變成11萬人,但是從來沒出現缺糧的情況,糧食怎麼來了”劉厚反問道。

    “這.這”張裔羞得漲紅了臉,不知道怎麼回答,他當然不知道劉厚一路上是怎樣無恥地“因糧於敵”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