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三十三章 論刀
    第三十三章論刀

    上回說到,郭攸之問沒有千里眼,怎麼看到千里之外,從而攻擊目標。劉厚沒有回答他而是繼續道:

    “呵呵,我再告訴你一個厲害的,我們的霹靂雷如果發展到極致,只需要一枚就可以將一個城市摧毀,你相信嗎”劉厚繼續不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再拋出一枚重磅炸彈。

    “這,這,這需要多大的霹靂雷啊”郭攸之繼續喫驚道。

    “呵呵,郭先生,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當武器裝備發展到那個程度時,你覺得你剛纔說的什麼後勤補給、人數、謀略什麼的還有用嗎”

    劉厚沒有跟他詳細解釋那些通天的手段怎麼去實現,因爲要給一個古人解釋人造衛星、導彈、無人駕駛飛機、核彈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其實他對這些東西瞭解得也不多。

    “太子殿下,這些都是神仙手段,豈是凡人能掌握的。”

    “唉,現在我們的確是掌握不了這些手段,而且就算掌握了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算了,不說這個了,還是着眼目前吧。我覺得藤甲軍所用之刀太笨重了,不知道你們覺得怎麼樣”劉厚道。

    “的確有點笨重,這種刀給武功高強、力大無窮的大將用正好,但是對普通士兵來說,就太重了,他們不可能支持太長時間的劈砍。”趙雲對這個最有發言權,他也有同感。

    “要想辦法減少刀的重量纔行,當然,前提是要保證殺傷力不能降低。”劉厚道。

    “其實重量本身也是殺傷力的一部分。”趙雲道。

    劉厚明白他的意思,用物理學的語言來解釋這叫勢能。將刀揚起來就是一個積蓄勢能的過程。揚起重刀比揚起輕刀更費力,但是相應的,積蓄的勢能也會更多,劈砍時殺傷力自然也會更大。

    “關鍵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怎麼樣的重量既能保證殺傷力,又可以節省最多的體力。”

    說到這裏,劉厚想到了倭刀。倭刀的原型出自唐代時的唐刀,本來就是倭人偷學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所以就算劉厚拿這種倭人的東西來用也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唐刀最早是沒有弧度的,在唐代末期時出現了一些帶有略微弧度的唐刀。而後在宋代前後,倭國根據我國的唐刀發展出具有獨特形狀的倭刀,而且大量出口給天朝。

    可見倭國是個很善於抄襲與山寨的民族。但是同時,他們也善於將學來的技藝精益求精,甚至超越原來的老師。

    所以在近現代,倭國的科技與經濟水平超越了天朝甚至一些西方國家,客觀點來說,他們雖然是個生性殘忍令人討厭的民族,但是他們的某些精神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言歸正傳,劉厚想起了改造刀具後,二話不說,叫人拿來紙筆開始畫畫。

    劉厚小時候家裏窮,沒上過什麼興趣班,那時候學校也是應試教育,美術、音樂這些課在學校變得可有可無,所以他的畫畫得很難看。

    劉厚畫的就是他印象中的倭刀,可惜,他沒有見過真正的倭刀,只是在影視作品中見過樣子,憑着這點記憶,劉厚畫出來的是倭刀似是而非。

    趙雲湊前一看,太子殿下畫的刀是一把刀柄很長、刀身窄長,刀的尾部略微彎曲、刀身上還有一條溝的奇異兵器。

    刀柄很長趙雲可以理解,那是爲了方便雙手握刀,藤甲軍現在的劈砍動作就是雙手完成的,這樣的刀柄相信比現在的刀更好握持。

    刀身中央有一條凹槽趙雲也明白,那是用來放血的血槽,很多武器都有類似的結構,可以使人更快地失血。

    但是刀身弄得那麼狹窄趙雲就不同意了,他看着劉厚在圖樣旁邊標上的數字,就更疑惑了。

    劉厚也不知道倭刀各個部位的參數,他也是估摸着寫的。他將刀背厚度定在約4毫米到7毫米之間,最厚的地方就是靠近把手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刀身背厚足足有7毫米,然後逐漸縮小到4毫米,到了最後一寸來長的刃尖處就薄得像紙了。

    刀身最寬處約35毫米,也是在靠近把手的地方,然後逐漸縮小到30毫米,刃尖處進一步縮小成尖。

    “阿斗,恕我直言,這麼薄、這麼窄的刀,如果遇到敵人的厚背刀,很容易被砍斷。除非像你的寶劍一樣,用頂級的百鍊鋼在外,裏面再夾一條軟鋼使它有足夠的彈性。”趙雲道。

    他一直教導劉厚武藝,雖無師傅之名,但有師傅之實,在劉厚再三堅持下,加上現在年紀大了,到了可以倚老賣老的年紀,所以他也稱呼劉厚爲阿斗了。

    事實上,劉厚更喜歡趙雲這樣稱呼他,他不喜歡趙雲整天一本正經地叫他太子殿下的樣子。

    “鏘”的一聲,劉厚抽出掛在腰間的“風雲”寶劍,一道寒光閃過,映照在劉厚的臉上顯得慘白慘白的。劍光流轉,就像風吹着雲朵在劍身上流動。劉厚第一次覺得,行雲流水這個詞除了可以比喻做某件事很

    流暢之外,還可以用來描述這把劍劍身的光學效果。

    “是啊,我畫出來的這把刀,刀身還真和劍身差不多寬。如果想要它的硬度達到要求,就只能提高鋼的質量了。”

    “所以這樣的刀可能無法大規模裝備部隊。”趙雲言簡意賅地道。

    “呃”劉厚被趙雲駁得無語了,這些年工業部的冶煉水平的確提高了很多,由劉厚手上的“風雲”就可見一斑,可是,這種高水平的冶煉、鑄造技術卻是很耗費人力物力的,無法大規模生產。

    劉厚想了一下,這種薄背窄面的刀還真是難以大規模鑄造,自己有點想當然了。古代人爲什麼要鑄造那麼大的大刀,不是他們不懂得輕便的好處,而是材料跟不上,不得不爲之。

    劉厚被趙雲的話打擊到了,有點意興闌珊,道:“唉,算了,既然畫好了就給蒲元送去吧,造不造得出來就看他了,能造多少就先造多少吧。或許他會想到提高產量的辦法呢。

    本來劉厚還想將唐代陌刀也畫出來的,雖然他同樣不知道陌刀的具體數據,但是他記得以前在某論壇看過,說陌刀其實和關公用的青龍偃月刀差不多或者和二郎神的三尖兩刃刀差不多。

    現在被打擊到了也就息了這個念頭,除了被打擊到外,劉厚還想到另外一個問題。傳說中唐代的陌刀隊,揮砍起幾十斤的陌刀,可以將騎兵連人帶馬砍成兩截。

    劉厚對這個說話很懷疑,因爲人和馬雖然都是血肉組織,但是對刀的阻力應該是很大的,再鋒利的刀,要砍開人和馬都需要很大的力氣。劉厚認爲能一刀將人體砍斷已經很了不起了,更何況是比人體粗幾倍,皮膚比人厚幾倍的馬。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