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他們在海上顛簸了兩個月,終於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陸。在這一年的冬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處在飢寒交迫之中,逃過飢餓和傳染病而活下來的移民只剩五十來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活下來的人們在第一個春季即1621年開始在土地裏播種。

    整個夏天他們都熱切地盼望着豐收的到來,他們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將取決於即將到來的收成。最後,莊稼獲得了意外的豐收,爲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和印第安人的幫助,他們舉行了三天的狂歡活動。

    從此,這一習俗就延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佈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爲感恩節。感恩節慶祝活動便定在這一天,直到現在。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於中國人過春節。

    並不是美國纔有感恩節,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感恩節日。1957年,加拿大議會宣佈每年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爲感恩節和全國性的節日,在這一天感謝萬能的上帝保佑加拿大並給予豐富的收穫;在古埃及的每年春天會舉行“收穫節”,爲了紀念他們的莊稼神;猶太人也有自己感恩節,他們的節日叫sukkoth,每年秋天舉行的sukkoth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希臘人信奉很多神,其中一個神就是玉米女神,他們每年秋天舉行的感恩儀式就是爲了紀念這位女神。

    隨着西方文化的滲透,這幾年國內的年輕人中也開始流行西方的“母親節”和“父親節”,到了節日的時間,媒體上會看見一些親情的廣告,花店開始重點推銷康乃馨,許多人拿起手機給父母發祝福感恩的短信。

    感恩也不是舶來品,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感恩”的傳統。詩經就有“投桃報李”之說,文人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句,百姓也有“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喫水不忘挖井人”之語,可以說感恩永遠不過時。

    但嚴峻的現實是,當今社會發生的一件件案例,看得出不少人令人遺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謝、不願感激、不會感動,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除了要錢,不喜歡給父母打電話;每個朋友過生日都會送禮物,然而回家卻總是空着手;他人爲你提供服務,不但沒有“謝謝”,還要給人刁難;民工用幾代人的辛苦支持着城市建設,然而在城市,民工卻是受人歧視的羣體;工人從老闆手上拿到工資,背地裏還要罵老闆;老闆靠着工人賺得利益,又有幾個老闆感謝過自己的員工

    不要認爲你所擁有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成就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取得的,與他人無關。這種想法是自私、不負責任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翁,當他一個人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海島上時,他突然發現生活遠比想象中的困難。依靠他自己的能力,他無法獲得知道時間的鐘表,無法制作出需要遮體的衣服,甚至造一把簡單的斧子都成了難題。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品德修養,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面對關愛而不存感激,甚至不知“愧”爲何物者,即使從不做壞事,也不能算是品德完美。有的人在得到好處時還振振有詞“我爲什麼要感謝呀,這是我應該得到的”;當取得一點成績時就把功勞全記在自己身上;步入成功時宣揚“路是我自己走出來的”。人不是單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你所創造的價值有一部分是有別人的功勞的,當然,你也爲別人創造了一部分價值,這也就是常說的“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所以,要善待他人,由衷地感謝周圍的人爲你的成功所提供的幫助,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一個人成功的起點。

    一個內心有愛的人永遠是富庶的,他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去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是去索取。一個人的愛心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變得更多,奉獻得越多,所聚集的“人和”也就越多。

    1孝順感恩的第一步

    人一輩子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感恩行爲從哪裏開始呢從你的父母開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在這場災難中,很多人被無情地奪走了生命,但在災難中也發生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是關於母親的。一個剛剛做母親的女人,地震時被壓在廢墟下,當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搶救人員可以從廢墟的間隙中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着,整個上身向前匍匐着,雙手扶着地支撐着身體,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禮,只是身體被壓得變形了。

    救援人員確認她已經死亡,又衝着廢墟喊了幾聲,用撬棍在磚頭上敲了幾下,裏面沒有任何迴應。當人羣走到下一個建築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這個女人的屍體前,費力地在女人的身體下摸索,然後他高聲喊:“有人,有個孩子,還活着。”

    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着女人的廢墟清理開,發現在她的身體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孩子被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爲有母親身體的庇護,他毫髮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着,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

    隨行的醫生走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卻發現有一部手機在被子裏。醫生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生命是最寶貴的,沒有了生命,一切都無從談起。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有誰自至始至終都願意爲你付出生命在你生命受到威脅時,有誰願意拿自己的生命換來你生命的延續答案是唯一的,只有父母。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諶家磯堤壩,每天凌晨5點,有一家的鐵門會準時打開。門內一個瘦削的女人快速閃了出來,朝壩上走去。她的步子邁得不算大,但頻率極快。她的上身挺得筆直,遠遠望去,似乎只有兩條細腿在快速前進,她就像被上了發條一樣。

    藉着微弱的光,這個女人飛快地朝前趕。昏暗中,也有一些晨練的人的身影,但所有的人中,她走得最快、最急。從2009年年初到9月底,晨練的人每天都能看到那個女人在“暴走”,一天都沒有間斷。春去秋來,風雨無阻,總共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這個“暴走”的女人名叫陳玉蓉。2005年,她的兒子被檢查出肝已經嚴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術,否則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異體移植費用需要30多萬元,對這家人來說,是個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她選擇了讓兒子接受護肝保守治療。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