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刑徒 >第二一四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
    第二一四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

    因時而變,爲大義而不拘小節。

    這是後世司馬遷著史記時,對叔孫通做出的總結。總體而言,這算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

    劉闞前世,倒也草草的翻閱過史記這部書。

    不過當時一目十行,除了項羽、劉邦這些能讓他生出興趣的人物稍加註意之外,其餘的大都是囫圇吞棗,看罷了也就忘記了。但叔孫通這個人,卻是讓他記憶深刻,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

    後世儒生講求氣節,講求風骨

    對於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絕不會退讓半步。以至於劉闞在很長時間裏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所謂大儒,應該是不苟言笑,古板執拗,不知變通,喜歡坐而清談的誤國書生。平日裏死讀書,危難時一死報君王,就算是全了氣節。到了後來,許多儒生甚至連死的勇氣都沒有。

    但叔孫通卻不盡然

    這個人,求學於孔夫子九代孫孔鮒門下,曾先後爲始皇帝、嬴胡亥、項羽、熊心、劉邦等人效力,可算得上是一個很懂得自保之道的人物。如果按照後世儒生的價值觀,叔孫通應該是那種毫無氣節可談的無恥之徒。特別是當叔孫通降漢之後,爲劉邦推薦的大都是盜賊力士之流,使得許多儒生對叔孫通感到不滿,甚至有人私下裏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恥辱。

    可這叔孫通卻毫不在意。

    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的時候,需要的是猛士,需要的是能夠打勝仗的將軍;但是當天下穩定,想要守住基業的話,就需要文士儒生的幫助。這是叔孫通在當時對劉邦的一個回答。

    其意思,和後來那句可馬上取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箴言頗有共通之處。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甚至稱叔孫通爲漢家儒宗。這一個宗字,足以說明一切。

    劉闞沒有想到,會在這雒陽城中遇到這位千古名人。

    連忙整理衣冠行禮道:“未曾想會在這裏遇到大賢,劉闞幸甚,劉闞幸甚”

    劉闞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包括叔孫通在內,也想不通其中的緣由。

    別看劉闞年紀不大,名氣卻是不小。

    於公而言,以二十歲之年齡,已是一方大員。泗水都尉這個官職雖然是臨時設立,但誰也不能否認劉闞手中的權利。手握兵權,監督兩郡吏治有聰明的人更隱約猜到,泗水都尉的職權下,恐怕還隱藏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責任,那就是監控故楚治下的反秦六國後裔。

    可以想像,以劉闞的年紀,他日出將入相,也是早晚的事情,前途似錦。

    再加之兩年前北疆戰事的消息,也零零碎碎的傳入中原。富平血戰,劉闞也着實立下大功。

    在私來說,劉闞和程邈發明了程公紙,可謂名滿天下。

    反觀叔孫通,已過了而立之年,卻一直默默無聞,聲名不顯。自弱冠之年入孔鮒門下求學,轉眼十餘年。自始皇帝與李斯商議焚書之後,孔鮒就帶着門徒,自隱於中嶽山中亦即嵩山。

    但即便是這樣,孔鮒的出身還是決定了他不可能躲過朝廷的徵辟。

    一紙詔書送抵之後,孔鮒再三考慮,覺得不能徹底拒絕徵辟。但是要他去咸陽,又不太甘心。最後,孔鮒以身體不佳爲藉口,拒絕了朝廷的詔令。但同時,又從弟子之中選出了叔孫通前往咸陽。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叔孫通並不得孔鮒的喜愛。

    論語顏淵篇中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名句。孔鮒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卻命令叔孫通去做,實際上已經有悖於他祖宗的教誨。所以,在叔孫通出山之前,根本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李由之所以尊敬他,也是因爲和叔孫通的一番談話,看出此人的本領過人。

    可在根本上,叔孫通和劉闞的地位差距,也的確是太大了

    劉闞這恭敬的語氣,讓叔孫通不免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受。

    連忙還禮道:“通一無名之輩,怎擔得起都尉如此大禮除癡長些年歲之外,通實在擔不起大賢二字不過,通一直跟隨老師求學,聲名全無。不知都尉又是從何處聽說過呢”

    劉闞有些張口結舌

    總不成告訴叔孫通說:我之所以聽說過你的名字,是因爲你以後會名留青史

    見劉闞這個表情,叔孫通不禁暗自嘆了口氣:原以爲人家真的知道自己,看起來只是客氣

    實際上,不僅僅是叔孫通有這樣的想法。

    包括李由、李成在內的所有人,都懷有同樣的想法。

    劉闞情急生智,正色道:“先生莫以爲闞是那巧言令色之輩。至聖乃萬世師表,闞素來仰慕。

    只可惜,闞晚生了數百年,未能在聖人門下聆聽教誨,故而以爲憾事。

    聖人一生多桀,然則風骨不變。

    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爲人當如孔聖人所以闞自入世以來,對聖人之道頗爲關注叔孫先生求學於孔先生門下,雖然聲名不顯,但機變之名闞卻早有所聞。先生非那種死讀書,讀死書之輩。禮記大學又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聖人也知機變,可惜後人斷章取義,將之領會錯誤。

    闞以爲,先生之名,雖不如孔先生和他門下名士,然則卻得了聖人真諦,故而當得上大賢二字。”

    劉闞這番理由說的並不充足,但是卻甚得叔孫通之心。

    李由也感到非常驚奇,沒想到這劉闞,居然是個博學之人,連這孔孟之道也能侃侃而談。

    劉闞口中的至聖,是後世人對孔丘的尊稱。

    雖然在這個時代,孔丘也有天縱之聖的美名,可比起至聖的稱呼,卻顯得有些弱了。

    叔孫通不免有些激動。

    一直以來,他在孔鮒門下頗有種不得志的感覺。由於他言必有權術,語定出變革,以至於在儒門之中很受壓制。孔鮒也好,亦或者其他的大儒也罷,總是喜歡把古制掛在嘴邊,動輒上古如何之如何。雖明知孔夫子也有贊同變革之語,然則在內心深處,總歸是比較抗拒。

    &n

    bsp;今日聞劉闞這一番話,叔孫通不免生出知己之意。

    握住劉闞的雙手,叔孫通低聲道:“知我者,都尉也知我者,都尉也”

    劉闞笑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以君子乎先生大才,如今不過是明珠暗,總有一日能若那北冥鯤鵬,扶搖九千里,又何必爲區區窘困而嗟嘆闞有一語贈與先生:莫愁前途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先生之才,總會有人欣賞。”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