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六韜·鬼谷子謀略全本 >第35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1)
    本卷主要分爲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等十篇,主要論述了車兵、騎兵、步兵的不同特點、作用以及三者之間作戰能力的對比,強調在戰鬥中發揮各兵種協同作戰的優勢,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軍事領域中新的變化。

    分合第一:軍隊的集結、將領的 簽到、賞罰的標準

    凡用兵之法,三軍之衆,必有分合之變。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三軍分爲數處。將欲期會合戰1,約誓2賞罰。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兵之法,三軍之衆,必有分合之變。其大將先定戰地、戰日,然後移檄書3與諸將吏:期攻城圍邑,各會其所;明告戰日,漏刻有時4。大將設營而陣,立表轅門5,清道以待。諸將吏至者,校其先後。先期至者,賞;後期至者,斬。如此,則遠近奔集,三軍俱至,併力合戰。”

    1期會合戰:時間地點約定好,集中軍隊與敵交戰。

    2誓:作戰軍隊集合之前,要宣佈作戰目的、作戰原因並申明軍紀,告訴將士。

    3檄書: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曉諭或聲討的文書。

    4漏刻有時:軍隊到達時間的規定。漏刻,古代的一種計時器。方法是用兩銅壺分置上下,上壺盛水,使水漏入下壺。下壺設有浮標,標杆上面刻有分畫。上壺的水漏入下壺時,標杆會慢慢升起,以此來計算時間。

    5立表:古代表爲立木,通過觀察太陽影子來計算時間。轅門,軍營的正門。在古時候軍隊駐紮時,四周以車輛爲牆,在營門處用兩車仰置,兩條繫馬之轅杆在車上,豎立於門之兩側以爲門,故稱之。

    武王問太公:“君王率兵出征,三軍分別駐在數處,主將需要按期集結軍隊與敵人交戰,並且還要號令全軍官兵,規定賞罰制度,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一般講到用兵的方法,因爲三軍人數衆多,所以一定要掌握將兵力分散和集中的權變之法。首先,主將要確定作戰的地點和日期,然後向部下下達戰鬥文書,要把攻打和包圍的城邑、各軍集結的地點規定明確,作戰的日期及各部隊到達的時間也要規定明確。然後,主將要提前到達集結地點,並對營壘進行佈置,佈列陣勢,在營門豎立標杆以觀測日影,計算時間。行人禁止通行,等待將吏報到。各部將吏到達時要覈對先後次序,獎勵先到者,過期的殺頭示衆。這樣不管遠近,都會按時到達目的地。等三軍全部到達後,就可以集中力量與敵交戰了。”

    以上詳細描述了軍隊大戰之前的精密部署,平日部隊分駐各地,戰鬥時則需要集合起來。這就是分合之道。大戰即將到來,統帥應冷靜從容,軍隊部署應有條不紊。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淪爲烏合之衆的部隊都是慵懶成風的。

    通觀本篇,其中有三點尤爲重要。兵貴神速是第一點,分合之道是第二點,治軍嚴謹是第三點。在戰爭中,時間就等於生命,常言道“兵貴神速”。一場戰爭,部隊本身的行動力與機動性通常影響着戰局的走向。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秋天,吐蕃軍大肆侵略,試圖報新城之仇。駐紮在新城的唐軍遭遇吐蕃重兵的進攻,我寡敵衆。

    王忠嗣作爲唐朝軍隊的左威衛郎將,臨危不懼,泰然自若。他先以騎兵衝擊敵方的兩側,使敵方的部署被擾亂,潰不成軍。然後,王忠嗣集合三軍主力,乘亂追擊,最終,打敗了吐蕃軍。

    縱觀整個戰局,整場勝利最重要的一點源自部隊平日的嚴謹治軍,行動力與機動性都是吐蕃軍不可比擬的。

    所謂兵貴神速,尤其是在戰爭中,只要快一刻就可以勘察地形,佈置埋伏。而慢一刻不但會耽誤戰機,而且很有可能會因此中了敵方埋伏。

    第二點便是講究分合之道。所謂分合之道,分的時候,散如滿天星;合的時候,能夠齊心協力。“合兵以壯威,分兵以制勝”。分進合擊就是一種有名的戰法,具體而言,就是指從幾個方向同時前進,進而圍殲敵人。這種方略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集結起戰鬥力。我國抗日戰爭中的徐州會戰就絕妙地運用了這一戰法。

    1938年以後,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已經擴大到了華北和華中地區。當時,國民黨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已經在徐州附近集結了約50個師的兵力,他們成功地阻擊了日軍快速推進的步伐。

    日軍看到這種情況,決心消滅李宗仁率領的這支軍隊,進而瓦解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於是,日軍大本營命令華北派遣軍5師、10師、114師和華中派遣軍3師、9師、13師從兩個方向分進合擊,希望能夠在徐州周圍殲滅中國守軍。

    日軍的這兩支部隊行動神速,接連勝利,並且在5月19日的時候最終佔領了徐州。在最終破城之前,蔣介石看到日軍分進合擊的進攻作戰已經取得了成功,中國守軍抵擋不住了,就在5月15日決定讓部隊向西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中國軍隊分成了若干小股部隊,分散突圍。日軍兵力有限,無力進行全方位追捕,中國軍隊的主力得以成功後撤,並且還在後撤的過程中切斷了日軍華中派遣軍兵力薄弱的後方交通線,給日軍造成了一定的打擊。

    由此看來,分合之道能夠在戰爭中起到極爲重要的作用。

    治軍嚴明同樣很重要,秦朝末年彭越起義之前先立法,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證。

    彭越是秦末鉅野澤中今山東鉅野縣的漁民,有一百多名青年一起請求他帶頭起義。當時,陳勝、項梁等已揭竿起義一年有餘。彭越覺得時機已成熟,但是他知道這些漁民雖是熱血青年,但是閒雲野鶴的日子過慣了,很難加以控制。所以,他假意拒絕:“起義之事豈是兒戲,如果不能成功,反會招來株連九族的大禍。”

    衆人見他不肯答應,立刻跪地起誓:“我等真心相隨,願與大哥對天發誓,定會榮辱與共、風雨同舟,望大哥不要推辭。”彭越見大家決心已下,便說:“請諸位明日日出之時在此會合,對天

    盟誓。遲到或過期不到者,斬立決。”

    夜晚,彭越命人在草地上築了一個平臺作爲祭壇,以便日出之時與衆人祭天盟誓。第二天,多數人都守時在日出前趕到,只有十餘人直到中午纔到。彭越義正詞嚴地說:“昨日已約日出即到,違者斬。如今仍有十餘人未到,本應按照軍法全部處斬。但向來法不責衆,現將最後之人處斬,以正軍紀。”衆人議論紛紛,彭越果斷地下令將此人推出斬首。

    這一殺雞儆猴之計嚴明瞭部隊軍紀。隨後,彭越帶領的這支部隊不斷壯大,在霸王項羽西進關中之時,軍中已有一萬餘人。而後他率部臣服於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屢立戰功。西漢建立後,漢高祖封他爲梁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