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六韜·鬼谷子謀略全本 >第68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2)
    一項法令違背了民衆的利益,那麼其他法令也就無法實行;一項惡政實施了,也就等於跟百姓結下了很多冤仇。因此,對順從的民衆就要施行善政,對頑固兇殘的刁民就要嚴加懲處,這樣國家的法令才能得以順利地推行,而民衆也不會有怨恨之言了。如果用民衆怨恨的法令去治理怨恨的民衆,就會違背常規;如果用民衆仇視的法規去約束仇視的民衆,其所引發的災禍是無法制止的。治理國家,管理民衆,就要讓他們心平氣和;要做到心平氣和,政治就必須清明。民衆各得其所,國家就會太平無事。

    犯上作亂的人受到尊重,貪婪卑鄙的人富有,這樣的情況就算有一個賢明的君主,也不能很好地治理天下。犯上作亂的人被誅殺,貪婪卑鄙的人被關押,只有這樣,教化才能得以施行,而種種壞事就會悄然消去。廉潔、淡泊名利的人,不能以官位、俸祿相誘而求得;有節操、講義氣的人,不能以嚴威、重刑相要挾。所以,英明的君主要想得到賢才,一定要了解他的品性而施以不同的方式。想要招致高尚清廉的人,一定要重修禮節;想要網羅重氣節大義的人,一定要重修道義。這樣不僅可以招致賢士,君主英明的聲名也可以保全。

    聖人和君子都知道國家強盛和衰弱的根本,通曉國家成功和失敗的端倪,審查明確治理亂世的時機,能夠把握好進退的分寸。即使是貧困,也不會貪圖亡國的高官;即使是困苦,也絕不貪圖亂世的俸祿。隱姓埋名卻有治理天下邦國之道的人,會在時機到來的時候出山,所以一出山就會身居要職;君主的志向跟自己的志向相投,就可以建立不朽的功勳。所以他們的謀略高深,並且能名揚後世。

    聖明的君主發動戰爭,並不是因爲他喜歡打仗,而是要用戰爭去誅滅強暴、討伐亂賊。而以正義之師去討伐不義之師,就好像挖掘開長江、黃河的水去澆滅一個小小的火把一樣,也好像是在深淵邊推擠搖搖欲墜的人一樣,肯定能夠奪取勝利。聖明的君主之所以悠閒恬淡而不急於進攻,是不願意造成過多的人員和物質損耗。兵器,是不祥之物,天道厭惡它,不得已的時候纔會使用它,這是符合“天道”的。人生活在“道”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得到水才能生存,沒有水就要死亡。所以,君子常常感到恐懼,而不敢違背“道”。朝政被豪強把持,國家的威望就會衰弱;生殺大權掌握在喜歡殺戮的人手裏,國家的威望就衰竭了;豪強如果俯首聽命,那麼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生殺大權掌握在君主的手裏,國家纔會變得安定。人民生活窮困,國家就沒有可以儲備的東西;百姓生活富足,國家纔會安樂。

    賢臣被重用,奸佞的人就會被排斥在外;奸臣被重用,賢能的人就會被置於死地。如果內外失去了應有的次序,國家就會禍亂無窮。

    大臣自比君主,衆多奸邪就會乘機聚集;大臣享有君主那樣的尊崇,上下就會名分不分;君主淪爲臣下的地位,上下的秩序就會被顛倒了。

    傷害賢才的人,禍亂就要殃及他的子孫三代;埋沒賢才的人,他的自身就要受到禍害;嫉妒賢才的人,他的名聲就不能予以保全;積極引進賢才的人,福澤會流佈於子孫後代。因此,君子急切推舉賢才,這樣他美好的名聲纔會被廣爲傳頌。

    讓一個人得到利益而使一百個人遭到損害,民衆就會離開城郭;讓一個人得到利益而使一萬個人遭到損害,全國人民的心就不會團結。除掉一個人能讓一百個人得利,人民就會感激他的恩澤;除掉一個人而讓一萬個人得利,政局就不會發生動亂。

    “下略”主要講的是國家盛衰的原因。爲人君主者看了“下略”就能明白如何從源頭上治理國家,從而審查治理國家的綱紀。身爲君主要視天下爲己任,明白廣大百姓的心聲,制定出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政令。在人才的選用上要親賢遠佞,使賢人歸附,而讓奸佞之徒遠離。

    君主所做的事情要爲百姓考慮,即使出兵打仗,也是爲了剷除暴亂獲得更多和平的空間。文中說:“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這樣的人才是衆望所歸的君主。君主要保持和大衆的利益一致,才能國家太平,國富民強。

    自東漢後,中國大地戰亂不休達三百多年,國家紛亂,諸侯割據。北朝的楊堅利用外戚的權勢奪得朝柄,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

    爲了實現國家統一,楊堅登基後,在開皇七年先滅梁,然後下詔書伐陳。開皇九年,楊堅大軍揮師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統一中國,終結了東漢末年以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當時琉球羣島俯首稱臣,歸降隋朝,突厥可汗更是頂禮膜拜,稱楊堅爲“聖人可汗”,表示願爲藩屬,永世歸順。長期的混戰局面終於結束,各地的蠻夷部落也被隋文帝征服,中國又回到和平的年代。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精心治理,使隋朝迅速強大起來。雖然國家富裕了,但隋文帝沒有和其他人一樣開始奢華享樂。他告誡太子楊勇:“自古帝王,奢侈便不久矣,爾要厲行節儉。”楊堅在前朝做輔政大臣時便力主打擊奢淫,並且成效極爲明顯,以至於當時大衆的服裝多爲布帛,從不用綾羅綢緞,飾帶也只用銅鐵骨角,沒有用金玉的。他稱帝后,更是表示“犬馬服玩,不得獻上”。比如布袋送乾薑,綢袋裝香料,都被斥爲糟蹋之舉。隋文帝始終秉承“常節儉,重民心”的原則,立志於治理政事,杜絕奢侈,平時飲食也不過一葷,所乘、所穿、所住極盡簡陋。他的妃子也衣着樸素,身上沒有很多華麗的配飾。資治通鑑中曾評價楊堅:“其自奉養,務爲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有一次宮內有人患痢疾,需配製止痢藥,藥方中有胡椒粉一兩,宮中竟然都找不到。還有一次,隋文帝要用一條編織成的衣領,宮中竟然也沒有。

    此外,隋文帝還整頓吏治,制定官吏的考覈制度,對廉官良吏賜帛贈田,晉級加官,佈告天下,實行獎勵;對貪官污吏則嚴加懲處。隋文帝祕密派人監視百官的行爲,有時甚至暗中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賄試探他們,這些官吏一旦受賄就立即被處死。隋文帝執法嚴明,有一次,他發現兒子楊俊生活奢侈,大造宮室,大怒,立即下令將楊俊關了起來。大臣楊素進諫說處罰太重了,文帝卻說:“皇子與百姓同罪同罰,如果不這樣的話,豈不是要再立一個皇子律了嗎”楊堅的這一舉措,使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官吏貪污行爲也大大減少,有利於百姓休養生息。

    隋文帝也非常關心他的百姓。他聽說災民沒有飯喫,就三個月不再喫葷,表示要和災民同甘共苦。他將北方饑民遷移到較爲富庶的洛陽就食,命令侍衛不準驅趕、威嚇百姓。有一次,他在遷移的路上看到一羣老人、婦孺,便主動牽馬讓路,善言撫慰。在道路崎嶇的地方,他還命身旁人幫助災民挑擔。

    在政治方面,隋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創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鞏固了中央集權。

    在經濟方面,隋文帝下令開通漕渠,著名的廣通渠至此開通,漕運得到了輝煌發展。

    隋文帝在位期間,突厥和契丹不斷侵擾中原。爲了讓國內人民休養生息,隋文帝曾經三次修築長城,鞏固北邊的防禦線。隋文帝對突厥進行分化和打擊,導致突厥最後分裂爲東西兩部。東突厥因爲無法和隋朝抗衡,漸漸地採取了和緩政策,後來接受了隋朝的管轄;而西突厥由於已經無法對抗隋朝,選擇了向西發展。

    身爲人君,就要爲自己的百姓考慮,維持天下太平,解決紛爭,任用賢才,杜絕奸佞,這樣纔會受到百姓的擁護,國家才能強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