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穿到明朝考科舉 >68.院試可跳
    院試臨考前,趙世兄和幾個同窗的小學生緊緊拔着崔燮, 要沾他雙案首的考運。捧硯和趙家跟來陪考的長隨都給他們擠得沒地方落腳, 只好在外間轉悠, 替他們準備考籃。

    院試的規矩比前兩試更嚴。考生只許帶一個長耳考籃進場, 擱些筆墨和喫的, 其他一律不許多帶,連硯臺都是府裏給準備。到考試那天,府縣學官都要陪着學政在堂前點名, 來一個學生, 就要有本縣教諭面認, 保證沒有替考的。

    崔燮應號進門的時候,就覺得滿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別是學政大人,從頭到腳, 連看了他好幾眼,彷彿要把他這一身兒裝進眼裏似的。他有點懷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試作弊了, 提學大人才這麼盯他, 連忙眼觀鼻鼻觀心,目不斜視地捏着卷子進了棚。

    直到考題發下來, 他的精力集中到題上,才徹底將學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腦後。

    首場照例是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題是個截搭題, 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獸逼人, 則近於禽獸”兩句, 有“禽獸”二字勾連題脈,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題所出自的這一章,講的是農家的大師許行自耕織而衣食,陳相從其學,以許子之言問孟子:滕文公名爲賢君,爲何取百姓之糧充實府庫,不能與民衆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給便他講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憂勞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織百工之事以供養“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爲天下事。唐虞時天下正處於洪荒之世,聖人憂心民生而無暇親自耕作,難道三代之君就不賢明麼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與小人職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則在衣食飽暖後知倫理忠義,操持諸役以供養自身,供奉大人,這纔是盛世之道。

    所以題面雖只寫人與禽獸,文章中也要點一點大人憂心天下,護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點都理出來了,就要從題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題來。

    題目上一句“禽獸逼人”,講的是唐堯在位時,天下還處於洪荒時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獸率食人。堯舉薦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點火焚山以驅禽獸,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則近於禽獸”一句講的是天下平定後,后稷教百姓稼穡,使民衆得以飽暖安居,卻失於教化。聖人憂心百姓只知享樂而不知禮教,會像野獸一樣,於是使契爲司徒,教百姓人倫大義。

    這兩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敘述上古生民艱難之況,並非出自聖人本意。因此做這道題時,不能像府試那道“春省耕而補不足,爲諸侯度”似的,將前後句貫通爲一,正面破題;而要用反破的手法,從“驅逐禽獸”,“不可近於禽獸”的角度來破題。

    破題時不得出現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題中的“禽獸”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講的不只是禽獸,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繞開洪水,破題時也要將洪水和禽獸併爲一類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從“人不可近於禽獸”這個角度來破後半題面時,也該抓住“危害”,使破題上下相應,渾然成爲一個整體。

    崔燮一面想着,一面在考場發的青石硯裏研墨。

    墨條在硯裏墨條頻頻打滑,發不出色來,研了許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爲了防止童生夾帶作弊,統一都配給這麼難用的粗製硯臺。他好歹練過騎射和武藝,兩膀有幾十斤力氣,那些平常連門都不出的文弱書生,恐怕連墨色都磨不出來。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筆尖稍蘸了點兒金貴的墨汁,在草稿紙上寫下“靖物害者,當念人心之害矣。”

    破題當以破意爲上,些句背後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於教化,好逸惡勞,雖然有聖人驅散禽獸、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題之後便要承題。破題貴在暗破,貴在渾融,承題卻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這句也不用再找什麼詞代稱原題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獸”二字,依“反破則正承,合破則分承”的關竅,承接破題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轉而發起禽獸爲害,人不可自近於禽獸的議論。

    “夫人非禽獸伍也,逼人已可憂矣,況復自近之耶”

    承題之後還要用一句“原題”承引本題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講述唐虞之世聖人興替之前,對陳相講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憂心天下,小人見識淺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與小人爲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聖人迭興,皆是爲了護持百姓。

    之後的起講和一二比重新扣題,先講上半題的“禽獸逼人”:出句順議堯舜之世有“聖人繼出”,焚山澤以驅禽獸;而對句反寫天道興替,因舜居火德,堯居水德,天將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堯禪位於

    >>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舜之後有益焚山澤而百獸奔逃,不能再爲害於民。

    之後再以一句散議“出題”,點明上半題禽獸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領上承下,從禽獸不待教而誅轉引出人不得不教,從而領入下題“則近於禽獸”。

    因中二比論得不透徹,後二開頭的虛詞就用了一個“惟”字,則將禽獸與人對比,將中二比的議論往前推了一步,論人與禽獸當各安其天性。以禽獸當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論證人即孟子所說的小人也該安於勞作耕織,不得好逸惡勞,如禽獸般只圖飽食逸居。

    後二比是全篇議論的中心,要寫得舒長有力,寫出這兩排長句就耗了不少腦力。崔燮剛想閉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見提學官正從考棚右側巡視過來,那雙眼從別人的卷子上提起來,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靈,立刻精神起來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雲流水地寫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獸比人,以禽獸趨水而畏火對照小人好逸惡勞。這句寫出來,連大結也有了來讓聖人對此憂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應題面了。

    戴御史巡過來的時候,崔燮頭也不敢擡,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只盼着學政看在他打草稿都這麼認真的態度上,趕緊相信他是個不作弊的好學生,放心離開。

    他磨磨蹭蹭地寫到了最後一個字,學政大人終於動了動。誰知卻不是動身,而是伸手把那張草稿拿起來,低聲吩咐:“你不是過目不忘麼,自己把稿子默寫在卷子上吧,這份我先拿去看。”

    崔燮驚訝地擡起頭,戴御史卻轉過身淡淡說了一聲:“好生寫,下一題也不得敷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