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267章 第 267 章
    一秒記住筆♂趣閣 ,精彩免費

    弘治十年四月初, 和哥便帶着幾名家人, 輕騎來到遷安,向崔燮道別。他八月間就要成親,江南氣候溼熱, 他這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恐不適應, 故而要提前幾個月動身, 以免在江上遇上暑熱得了病, 耽擱婚期。

    崔燮引他去拜了祖宗, 又叮囑他在船上萬不可喝生水, 再渴再急也要煮開了再喝。運河裏日日都有大量船隻往來,垃圾廢水都是直接往河裏倒的, 不知有多少細菌。

    李清照的前夫趙明誠就是喝生水病死的,和哥這體質, 一杯下去估計也不行了。

    崔和喏喏地領了他的教訓,帶着兄長的叮囑和一提治暈船、中暑、泄瀉的藥,直奔通州坐船。崔家租的大船已停在碼頭等他,船上已裝好了聘禮和他日常用的傢俱、衣被,接了他便往南去。

    兩家已有約定, 和哥要在謝家住到明年開春再回來, 這段日子正好隨未來嶽祖、岳父唸書。

    還沒等到謝家辦婚事, 崔燮卻已守滿了祖母的二十七個月孝期,收拾了守孝時用的東西和寫的文稿, 帶着幾輛車的新鮮喫食重回京城。

    回京當天, 崔衡帶着家人到城外迎他, 想接他回老宅休息,崔燮卻不肯回去,而是叫他到侍講府吃了盞茶。但因今年夏天楊氏懷了身孕,如今月份尚淺,崔衡心裏惦記着,坐立不安的。崔燮也不願讓他在家礙事,便早早打發了他,自己把整個院子轉了一遍。

    從外表看,這座院子和他離家時並沒多大區別,只是重新粉飾了一遍,碧漆廊柱,醬色門窗,配上新糊的半透明窗紙,顯得格外新鮮乾淨。

    可是到了他臥房和書房這樣的地方,裝潢便大不一樣了。

    書房四面糊了淡綠色的紙,牆上掛着鑲在框子裏的彩箋,都是他自己原先制的,畫着佔滿箋面的淡色蔬果、供器,清雅素淡。吊頂架了細木條編的天花,當中鑲着半透明的明瓦板子,中間垂下一個大的吊燈,燈身上方是個青花瓷罩子,下方是將半透明羊角燈座在一個花托似的鐵架上拼成的。

    和他畫裏的吊燈不大像,卻也是大明朝獨此一家的現代風味了。

    臥室也同樣是照着他畫過的樣子裝的,不過牆上糊的是淺黃色繪碎花的紙,像是用黃連水或梔子水染過,有種溫馨的感覺。頭頂上也同樣是不易着火的明瓦吊頂和吊燈,牀上鋪了羽絨墊子和靠枕,躺上去鬆鬆軟軟,說不出的舒服。

    他忍不住一覺睡了過去,到晚上才聽到家人敲門,說是隔壁謝僉事家聽說他到家,特地設宴款待他。

    崔燮“噔”地一下子就醒了,利落地跳下牀,起身盥沐更衣,叫家人備了禮物,正正經經地從謝家大門進去,遞上禮單,感謝了高鄰謝大人這些年幫他看房子,客客氣氣地吃了一頓接風宴。

    有人看着時從大門出入,撇清私情嫌疑,沒人看着時自然還是打開花園門,到小樓裏幽會。不過崔燮剛從五百多裏外的老家趕回來,謝瑛捨不得折騰他,就只替他按摩開坐車坐得酸澀的筋肉,抱着他靜靜地睡了一夜。

    轉天早上謝瑛就得回鎮撫司點卯,崔燮睡眼惺忪地幫他遞腰帶、拿網巾,送他從後門回了家。

    折騰這麼一趟,崔燮自己也睡不着了,索性回去收拾了帶回來的禮物,就叫人遞帖子給親友故舊,或挑日子上門拜訪,或約着一起去喝酒。

    帖子剛剛送出去,兩位國舅就穿着內賜的飛魚服,滿面紅光地來見他。一進門就趕着講他們兄弟如何費心耗力地給太子出題,逼着小太子認真做卷子,從小扳正他的學習和做事態度。

    他們倆自己當年學的也不怎麼樣,受罰的經驗豐富,對付太子就拿出當初崔燮對付他們十分之一的手段,也能折騰得小太子到處告狀而不得。

    倆人沒事就回憶自己是怎麼挨罰的,居然沒回憶出心理陰影,反而體會到了當年崔先生罰他們時的快感,不,是苦心,然後越發喜歡憶舊了。

    兩人情真意摯地說:“當年若沒有恩師苦心教導,我二人焉有今日的擔當和本事請老師受我們兄弟一拜,以後還不吝管教我們兄弟。”

    崔老師一時竟不知如何評價他們這學以致用的態度,想了想還是鼓勵爲主,表揚了他們幾句。

    不光表揚,還上了兩位國舅最上心、最喜歡的獎勵:“第二回少年錦衣衛印出來後,給你們兄弟各畫一張真人大的立像,你們可喜歡什麼服色的”

    喜歡什麼服色都喜歡就跟錦衣衛正傳的謝鎮撫和十四千戶一樣就好了

    大張國舅擺了個執刀斜劈的姿勢,小張國舅則是橫刀過頭,都是自己覺着瀟灑勇武到不行的pose。崔燮用心記下了,還許諾叫畫師把他們倆畫得更高大俊美,美得兩人午飯都沒喫多少,裝了半車老師帶回京的土產,暈乎乎地回家去了。

    崔燮目送他們離開,先拿鉛筆畫下二張兄弟要的姿勢,免得忘了,然後翻出自己在鄉間的著述,又備上些活雞、臘肉,許多瓜茄菜蔬,準備晚上去看李老師。

    官員在鄉間居喪時講學、著書已是通例,崔燮當然也得拿出東西來供人觀賞。只不過他在鄉間著的不是一般讀書人愛作的理學文章或是詩詞,而是一摞摞的農科論文。

    他的文章攢巴攢巴也有小二十萬字,快趕上一部左傳了:其中有這些年實驗出來的農科技術;有復原和使用王禎農經中農具和水利設施的體驗報告;有栽植耐鹽植物利用鹽鹼地經驗;有破除迷信、防治蝗災及蝗蟲食用指南

    蝗蟲,生翅的爲蝗,未生翅的爲蝻,北方常見害蟲。炸着喫,好喫;烤着喫,好喫;晾成蝻蝗幹,味同蝦乾,好喫。

    蝗蟲多生在水旱災之

    >>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願是大旱越伴生蝗災,若不及時治理,甚至能成飛蝗千里,蔓延幾省的大災。

    崔燮一向住在屯子裏,有時連日不雨,在家就能看見蝗蟲亂蹦亂飛。

    他但凡見着蝗蟲,就叫人到處捕捉,免得成災。當地百姓們有肯捕蝗的,也有迷信蝗蟲是上天降罰,不敢驅蝗的,他就從家裏拿出糧食,收買當地人捉蝗挖卵。一斗蟲換一斗粟,就有許多老幼婦孺肯幹這些事,將生蟲的荒灘清得乾乾淨淨。

    只是蟲卵不易清理,靠人挖不盡,他就仍祭出生石灰消殺大法,往蝗蟲滋生的地方灑生石灰和硫磺,燒死沒挖出的蟲卵。

    遷安新調來的縣令張濟聽說此事,也叫別處的農戶學着捉蝻蝗。但因不是蝗災大起的時候,官府不能拿糧換蟲子,只能向富戶勸募,崔燮便捐了不少糧食和大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