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民國大文豪 >第一百三十二章 新文學從來都是小衆的
    彭簡青出生於190年,原籍蘇州,出身於一個大家族之中。頂點說,..

    她的父親在安徽招商局謀得總辦一職,後來寓居上海。

    她來上海後被送進上海教會女校聖瑪利亞書院讀書,這是和上海中西女校齊名的一所教會女校,在那裏她受到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精通英文。

    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兄嫂不讓她繼續讀書,由家庭包辦與遼寧一姓張的煤礦督辦結婚。

    婚後,她不得不跟隨丈夫千里迢迢去當她的督辦太太。

    然而,丈夫對在婚前答應她繼續升學的要求置若罔聞,只許她在金絲籠裏過着受限制的生活,更使她不能忍受的是她發現丈夫竟與日本歌姬廝混。

    她既失望又悲傷,離開東北,重返上海。

    回到上海後,家中兄嫂對她極爲不滿,不得已,她只好出來自己找工作養活自己。

    實話,在這個年代女性想要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並不容易。

    她在上海虹口學教過書,因爲報酬很少,入不敷出,爲了謀得一個收入較豐厚的職業,她去學習英文打字,三個月後,被錄用爲四明洋行的打字員。

    打字員每月的薪水有0塊,除了要交給家中的兄嫂外,她只是勉強夠用。

    這時候,有位叫做任矜平的同事知道彭簡青喜歡看電影,就鼓勵她去電影公司拍攝電影。

    她容貌姣好,又在聖瑪利亞女校上過學,精通中英文。

    無論是容貌還是學識,她都不比現在的大明星殷明竹差,爲什麼要委屈自己當一個打字員呢,據拍一部電影有幾百塊的收入。

    就這樣,彭簡青走進了明星電影公司。

    林子軒面試了之後,覺得這個女子的閱歷豐富,應該能演好一個母親的角色。

    給她開出了一部電影四百塊銀元,不拍電影的時候每個月可以領取三十元的津貼,這是基本的生活費,簽約演員纔有的待遇。

    這個價格自然不能和殷明竹每部片子八百塊相比,但對於新人演員來已經很好了,以後隨着名氣的增加,薪酬自然會增加。

    至於改名字,他尊重彭簡青的意見,改成了王漢論。

    媽媽再愛我一次講述的是清末民初,一位大戶人家的少爺在上海讀書期間遇到了一名普通人家的女子。

    這名女子容貌美麗,善良賢惠,深得這位少爺的喜愛,兩人便私定終身,等到少爺畢業的時候就結婚。

    然而,他們的婚事遭到了家族的反對,家中早已給這位少爺定了一門門當戶對的婚事。

    如果他要和那位普通人家的女子結婚,就要放棄家族的產業,被趕出家門。

    就在這個時候,這名女子竟然懷了身孕。

    最終,這位少爺還是不願意放棄家中的榮華富貴,當少爺結婚的時候,那位女子在一間破舊的房屋裏生下了孩子。

    未婚生子在這個時代會遭到社會的唾棄。

    這位女子被趕出家門,在外辛苦的勞作,獨自養育這個孩子。

    七年後,那位少爺因爲後來從馬上跌落,無法生育,想到了自己曾經有過的那個孩子,便找到了這位女子,要把孩子要回來。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孩子被搶走了,這個女子也瘋掉了。

    十年後,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那個孩

    子回到了上海,四處尋訪,終於在一家福利院內見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

    這部電影最大的看,一個是孩子的哭聲,一個是女主角的悲慘境況。

    也就是所謂的苦情戲。

    苦情戲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難爲題材創作的戲劇。

    林子軒還記得後世這部電影在國內放映時引起的轟動,從電影院裏出來的人幾乎沒有不哭的,當然隨着後世影視劇中苦情戲的泛濫,國內觀衆漸漸習以爲常了。

    但苦情戲一直都有市場,歷久不衰,因爲其中有導人向善,悲天憫人的情懷。

    這部電影的情節在民國時期較爲常見,也算是反應了社會問題,相信一定會引起觀衆的共鳴,催淚電影絕不是浪得虛名的。

    林子軒甚至想到到時候在戲院裏賣毛巾一定可以賺一筆。

    19年10月,徐至摩從英國歸來。

    他先回了一趟浙江老家,然後就來到上海,和林子軒商議成立文學團體的事宜。

    按照他的想法,這個團體要有一個核心,此時魯訊和胡拾都有自己的一撥人,只有林子軒在新文學的領域沒有派別。

    有國內的文人認爲,林子軒在走有別於魯訊和胡拾的第三條路。

    徐至摩對此表示贊同。

    他接受的是西方浪漫主義思想,對魯訊批判的態度並不認同,也不願意和胡拾一樣向着傳統文化靠攏,他要把西方的文化交流方式帶入中國。

    他要聚攏一批國內尖的知識分子,用西方的思維和視角來看待如今的中國。

    徐至摩覺得以林子軒目前在新文學中的地位,以及在西方人中的影響力,可以做這個團體的核心,這不是他妄自菲薄,而是實事求是。

    而且,林子軒有自己的報紙和出版社,可以發表和出版這個文學團體的書籍。

    新文學從來都是衆的。

    郭沫偌的創造社想要出版書籍爲什麼那麼難,和泰東書局談判了那麼久纔出版了女神,這是因爲這類圖書沒有什麼銷量。

    上海泰東書局創建於1914年,早期出版具有進步社會思想和論述中國社會問題的書籍。

    當時出版這類書籍,在上海乃至全國也不多見,這使得泰東書局一下子就在新書業界贏得了良好聲譽。

    但這類書籍的社會需求量畢竟太少,作爲一個出版社,不能不顧及書局的經濟利益,於是,泰東書局調整了出版思路,有意識地向時尚出版靠攏。

    在上海,什麼是時尚出版

    “禮拜六”,或者鴛鴦蝴蝶派的就是時尚,泰東書局後來出了好幾種“禮拜六派”的,纔不至於倒閉。

    這就是社會現實。

    書局寧願出版大衆喜聞樂見的娛樂消遣,也不願意出版新文學作品。

    因爲他們知道會賠錢,新文學詩集和集的購買者一般都是進步的青年學生,這些人還需要家裏供養,消費能力不高。

    舉例明,林子軒的詩集一代人銷量不超過八千冊,這算是很高了,而射鵰英雄傳的銷量已經超過了十萬冊。

    在這個時期,新文學團體辦的雜誌爲什麼辦着辦着就停刊了,因爲沒有銷量唄。

    徐至摩看上了林子軒旗下的書局和報紙,想讓萬象書局成爲新月社的專用書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