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民國大文豪 >第一百六十一章 文化傾銷戰略
    一個星期後,林子軒把工作室寫的稿子收上來審閱。

    他給了這些人第一集的設定,大概能寫上十萬字左右,不過這些人只寫了八萬字不到。

    林子軒原本以爲是他們的寫作水平不行,不懂得拖劇情和灌水,這可是網文的兩大法寶。

    但他看了以後才知道,這些人完全理解什麼是灌水,環境描寫是一段一段的,甚至一張桌子都要寫上一大段,大量的對話充斥其間,讓人覺得好像是在嘮家常一樣。

    可就算是這樣,還是沒有湊夠十萬字。

    林子軒看了一會就找到了原因。

    原因是這個時代的文人文筆太好了,不會後世那種大白話的敘述方式,就算是囉嗦,也囉嗦的很有文采。

    這讓林子軒非常汗顏,如果是他寫這類小說,一定是通篇的大白話,一個意思翻來覆去的說,唯恐讀者不明白。

    這就難怪一些文人攻擊他的小說沒有文采了。

    看來找這些人代寫算是找對了,他們寫出來的小說才真正符合這個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唯一的瑕疵是這些人∴,的寫作風格不夠統一,看起來更像是拼湊出來的小說。

    這也是代寫小說的一大特點,由於代寫的人經常替換,導致前後文風不盡相同,很容易被讀者發覺,應該找人審覈一下,儘量統一風格。

    不過通俗小說說到底就是消遣娛樂,只要情節吸引人,其他缺陷可以忽略。

    總體來說,林子軒比較滿意,便讓平禁亞繼續這種經營模式,培養一個寫手團出來。

    平禁亞不由得意氣風發,有了這批寫手每日提供的稿子,他終於能把通俗小說週報改成通俗小說日報了,這是萬象書局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這些小說將來還會出版發行,這又是一筆收入。

    這些作者也不侷限於寫小說,還可以寫小品文和雜文,必要時還能參與論戰,這是萬象書局的後備力量。

    他似乎看到了一家大型出版社正在向他招手,而他正是這家出版社的領軍人物。

    這個時候,他下意識的忽略了林子軒的存在。

    經過這件事情後,林子軒開始了發散思維,這種寫作模式不必侷限於中國,還可以寫外國小說,而且是大批量的寫作。

    他腦海裏有不少只知道大概情節,卻沒看過原著的小說。

    比如超人和變形金剛之類的故事,他看過電影和美劇,如果寫下設定和大綱,找一批精通英文的作者寫這類小說,會不會在美國獲得成功呢

    反正只是通俗小說,不是那種需要精雕細琢的文藝小說。

    想想還真有這個可能,這樣的話,就可以把這些小說傾銷到美國去,在賺錢的同時,也能影響到美國的文化。

    如果以後好萊塢要拍攝這類電影,就要問問林子軒同不同意了。

    這樣類推下去,日本的小說和漫畫,蘇聯的小說,英國的小說

    林子軒可以向全世界傾銷文化產品。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個想法而已,想要實現需要極其龐大的工程。

    首先,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精通英文的人並不多,他們可以找到

    很有前途的工作,爲什麼要幫你代寫小說呢

    比如周瘦絹就精通英文,可他是自由談的主編,不可能幫你寫超人這類小說。

    其次,這些小說能不能獲得成功還是未知數。

    畢竟時代不同,人們對閱讀的需求也不一樣,在後世暢銷的小說放在這個時代可能會撲街,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最後,這是一個長期的計劃,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不是林子軒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他需要一個能夠長期合作的團隊。

    雖然有着諸多困難,但對於穿越者來說,沒有挑戰的人生太過無趣了。

    林子軒準備在上海做一個實驗,上海的租界內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羣,說是一個聯合國都不爲過,他們有着各種不同的文化和習俗。

    只要摸清楚他們的閱讀習慣,就能知道什麼小說會在他們的國家暢銷。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俄國人。

    來上海的俄國人都是逃難來的,你要是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種推崇蘇聯革命的小說,一定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林子軒想首先拿日本人做實驗,日本對中國傾銷商品,林子軒就把文化反傾銷過去。

    1915年,公共租界內的日本人已達到7169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紡織業大規模投資上海。

    1923年,上海到長崎定期航線開設,公共租界內的日本僑民繼續增加,達到了2萬人以上,而且平均每天都要增加5名日本商人。

    如今的虹口區,已經成爲日本人的社區。

    日本人在虹口建立學校,用日語教學,教導日本禮儀,建立銀行和醫院,採用日元進行交易,可以說,虹口已經和日本國內沒什麼兩樣了。

    只要小說和漫畫在虹口區的日本人裏受歡迎,就能賣到日本本土去。

    林子軒和日本人的關係不好,而且中國小說想要進入日本並不容易。

    他要找一位日本人作爲中間人,利用這個中間人把小說傾銷出去,賺取日本人的錢財。

    他想到了一位日本人,此人叫做內山丸造。

    林子軒知道內山丸造,是從後世魯訊的文集裏看到的。

    何況,他在上學的時候也學過阿累的一面,那是一篇課文,講了作者1932年在內山書店見到魯訊的情景。

    1934年5月,上海的小報社會新聞在第七卷第十六期刊登了一篇短文內山丸造底祕密,其中寫了內山丸造是日本小特務的事情,每月領取兩百塊薪水。

    還污衊說和內山丸造交好的魯訊也是日本特務。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小報這種程度的攻擊是正常現象。

    爲此,魯訊在僞自由書後記中進行了駁斥。

    即便是在後世,這件事也一直沒有確鑿的證據,大多都是根據那份1935年社會新聞的報道進行的加工。

    林子軒不管內山丸造的身份如何,他只是想找一位中間人而已。

    從後世的資料看,內山丸造也樂於把中國的書籍介紹到日本,對於日本國內的文壇和出版社比較熟悉,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