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素書 >第五章本德宗道章
    注曰:言本宗不可以離道德。王氏曰:“君子以德爲本,聖人以道爲宗。此章之

    內,論說務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本書以“原始”開篇,接着以“正道”章論述君子應該走的人生之路,然後以“求人之志”論述君子的志向發展和修身之道。本章則繼續展開論述成就人生的大道,禪敘人生的根本在於道德。

    道之於物,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深切體味天道地道之真諦,才能將其出神入化地用於人道。喜怒哀樂,禍福窮通,興衰榮辱,兇吉強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種境況你沒有遇到過本章教給你如何趨福避禍、逢凶化吉,習得

    走上人生坦途的經驗和教訓。

    原典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註釋

    注曰:謀之慾博。

    王氏曰:“道、德、仁、智存於心;禮、義、廉、恥用於外;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如伊尹爲殷朝大相,受先帝遺詔,輔佐幼主太甲爲是。太甲不行仁政,伊尹臨朝攝政,將太甲放之桐宮三載,修德行政,改悔舊過;伊尹集衆大臣,復立太甲爲君,乃行仁道。以此盡忠行政賢明良相,古今少有人;若志誠正心,立國全身之良法。君不仁德、聖明,難以正國、安民。臣無善策、良謀,不能立功行政。齊家、治國無謀不成。攻城破敵,有謀必勝,必有機變。臨事謀設,若有機變、謀略,可以爲師長。”

    解釋

    古今成就大事業者,無不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仰,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應該踏踏實實地做事,認認真真地做人,長於謀劃,纔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謀略,不精心策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任何人要想做一番偉大的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孟

    子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爲。”這是千古不移的至

    理名言。

    尚書洪範說:你如果有什麼大的疑惑,就應該多諮詢,可以問自己、問下屬、問普通人,也可以占卜,多聽從他們的建議就會逢凶化吉。

    舉例

    諸葛亮輔佐劉備從困境中崛起,勤勤懇懇,一生慎重。他治理蜀國的時候,安撫百姓,制定規章,約束官吏,誠心爲民,辦事公平。盡忠職守的,雖然和自己有仇也給予賞賜;觸犯法令的,雖然是親戚也要處罰;認罪伏法的,儘管罪重也可能被釋放;強詞奪理爲自己辯解的,儘管罪輕也可能判死罪。只要做了好事,雖然很小也要獎賞,做了壞事,雖然微不足道也要處罰。他做事精細幹練,不破壞原則,要求下屬實事求是、以虛僞爲恥辱,終於使得蜀國境內安定繁榮,人民對他既敬畏又愛戴。因此,三國的時候,雖然蜀國地處偏僻,國力也較弱,仍然能夠出兵對抗魏國和吳國,這都是諸葛亮的功勞。

    漢代張良是著名的謀士,他的祖輩世代做韓國的宰相,後來韓被秦滅了。張良發誓一定要報這個仇。他花錢請刺客去刺殺秦始皇,沒有成功,卻遭到秦的通緝,流亡到下邳,遇到了圯上老人傳授了精深的謀略,讀書養性十年。學成之

    後,出來輔佐漢高祖劉邦,劉邦對他言聽計從,他的計謀也

    都大獲成功。劉邦打下天下後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

    之外,都是張良先生的功勞。”

    原典

    安莫安於忍辱。

    註釋

    注曰:至道曠,亦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寬,難容於衆;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齊家,其間能忍、能耐,和美六親;治國時分,能忍、能耐,上下無怨相。如能忍廉頗之辱,得全賢義之名。呂布不捨侯成之怨,後有喪國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釋

    曾國藩平生最強調一個“忍”字,能否忍耐一時的屈辱可證明一個人的心胸是否寬闊、目標是否遠大。所以民間自來就有“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這句俗語。

    易經說:尺蠖的屈是爲了伸,龍蛇的蟄伏是爲了保存實力。

    老子也說:忍受一時的屈辱是爲了將來的榮耀,善於柔

    纔會更強大。

    舉例

    勾踐是春秋時代越國的君主。周敬王二十六年,吳國滅了越國。勾踐夫婦被囚禁在吳國,喂牛、養馬、砍柴、掃地,什麼活都幹。這樣過了三年,勾踐一直謙退忍讓、低三下四,吳王放心了,終於讓他回到越國。回國後,勾踐帶頭倡導艱苦樸素,穿沒有顏色的衣服,喫飯沒有肉,與百姓同甘共苦,經過十年的努力和積累,讓國力變強。大夫文種獻了滅吳的七種謀略,勾踐只用了其中的三種就滅了吳,一雪當年的恥辱。

    漢代名將韓信在沒發跡的時候,品行很差,經常喫人家的白食。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去,有個無賴見到了他,當着很多人的面侮辱他說:“你這傢伙雖然個子很高大,還喜歡帶劍,實際上你膽子很小。不怕死,你就刺我一劍,怕死,你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看了那人一會兒,低下頭,彎下

    腰,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圍觀的人都笑韓信膽子小。

    原典

    先莫先於修德。

    註釋

    注曰:外以成物,內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齊家治國,必先修養德行。盡忠行孝,遵仁守義,擇善從公,此是德行賢人。”

    解釋

    現代人追求實際和利益,都不講道德,甚至把講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實際上,這是目光短淺者的看法,不講道德、沒有修養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做不了大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者莫不品德高尚,因爲德高才能望重,德高才能服衆。

    易經說:君子應該及時地進德修業。

    舉例

    秦惠王是戰國時秦國的君主。蘇秦曾經以連橫的謀略遊說他,讓他兼併六國。惠王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就不能高飛;典章制度不成熟,不可以隨便殺伐;政治和教育還沒走上正軌,不可以勞煩大臣。您不遠千里來教導我,我很高興,但兼併六國的事情還是將來再說吧”此後,秦國勵精圖治,爲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楚昭王是春秋時代楚國的君主。周敬王十年,吳國聯合唐國和蔡國攻打楚國,昭王倉皇逃走。過了幾年,昭王回到楚國,祭告宗廟,安撫百官,說:“丟了國家,是我的責任。振興國家,是你們的功勞。”從此,昭王以身作則,練軍修武,使得國內安定。過了十年,楚國繁榮起來,那時唐國已經覆滅了,楚國又滅了頓、胡、蔡等小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