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亂明風雲 >八十七、東林黨傳奇人物之顧憲成
    東林黨開山鼻祖顧憲成

    牛人一:忤逆皇上,更換首輔,削職爲民後居然能操縱朝廷的東林黨領袖顧憲成。 .

    如果說一個從五品官員忤逆皇帝的意願,跟內閣首輔(權力僅次於皇帝的最大官員)對着幹,竟然決定自己頂頭上司的人選(正二品),而且竟然取得勝利,這在皇權決定一切的明朝恐怕是天方夜談吧?然而顧憲成這個牛人竟然做到了。

    事情要想說清楚,先得說說“爭國本”事件。所謂爭國本,就是立太子,決定以後誰當皇帝這個國家的根本問題。一人命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劇,可惜太長的時間都是這種體制。如果太子是個低智商的人,國家怎麼可能富強?可惜的是中國曆朝歷代都不乏低智商的皇帝,尤其明朝一些皇帝的智商,那是相當的低!

    當時萬曆同志有三個龍種,長子朱常洛當太子是正統。朱常洛9歲時,大臣們爲了江山鞏固,上書要求冊立他爲太子,但是萬曆同志不願意。萬曆喜歡鄭貴妃,架不住枕邊風常吹,就有想立鄭貴妃生的三皇子朱常洵爲太子的念頭,卻找不到廢長子的理由,於是就採取“拖”的戰術。萬曆心裏怎麼想,大臣們豈能猜不出?讓一個女人操縱國事,壞了規矩,我們這些讀了幾十年書好不容易纔熬到現在位置的大臣豈不都是喫乾飯的?於是大臣們冒着降級、罰款、撤職的風險一封接一封地上疏,要求早立太子,爲此被撤職的官員不可勝數,但耿直的大臣們仍然前赴後繼地上疏力諫,真可用視死如歸來形容,最後連僅次於皇上的首輔申時行也被牽連削職爲民(撤掉能力最強的申時行,證明萬曆是自毀長城,如火如荼的黨爭由此展開,明帝國開始走向衰敗)。

    接任申時行首輔位置的便是王家屏,因爲剛直,經常跟萬曆老兄對着幹,把萬曆折騰的直罵娘,很快被萬曆拿下(可見並非只有東林黨人才耿直、有氣節),換上老油條王錫爵,響應萬曆同志的密謀,搞了個“三王並封”事件,無非就是爲三皇子日後當太子做鋪墊,最後事敗,導致自己下臺,東林黨開始崛起。

    說王錫爵是老油條,是因爲他老了,開始知道和萬曆妥協。其實他自打進入朝廷,就一向以硬骨頭聞名。張居正在位時,他跑到人家大鬧,差點逼的張居正自殺;張居正病逝後,大臣們開始反攻倒算,都去踩他一腳,他卻站出來說張居正是國家功臣;他的學生李植搞倒申時行,扶他上臺,他卻痛斥李植,自請辭職;他兒子鄉試第一,有人懷疑他作弊,他就讓兒子回家,直到十三年後他下臺,才讓兒子應試,結果會試第二,殿試第二。可見王錫爵的氣節一點不輸於東林黨人,但他當上首輔後卻和萬曆搞了個三王並封。我的理解是人老了,確實變得有些圓滑,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沒當上首輔,不知首輔的艱難。不在其位,不知其肩上的擔子重。仗義執言容易,妥協維持大局卻更難啊!大義凜然,很多正義的書生都能做到,忍辱負重維持大局卻非優秀的政治家才能做到,這讓我想起可親可敬的周恩來總理。有理有節地妥協,實現共贏,纔是政治家們應該下足功夫研究的功課。

    用史實講,在爭國本事件中,前赴後繼上書皇帝的是朝中大部分官員,他們並不分派別,更不是東林黨人單獨行爲,因爲那時東林黨還沒形成,但東林黨人在擁立朱常洛爲太子這件事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堅力量,而且爲之奮鬥了二十多年,在朱常洛及他的兒子當上皇帝后,東林黨人的權力達到頂峯。

    爭國本事件是個長期的鬥爭,儘管以後一直在顧憲成的掌控中,此時卻還沒出現顧憲成的影子。顧憲成出現在歷史舞臺始於京察事件。京察類似於現在中央組織部考覈幹部,六年一次。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開始京察,負責這次京察的是吏部尚書孫鑨和考功司朗中趙南星,相當於現在的中組部正副部長。這兩人看樣子是想利用京察弄點事兒出來,他們上來就免了兩人的官,一個是趙南星的親家都給事中王三餘,一個是孫鑨的外甥文選司員外郎呂胤昌。拿自己的親戚開刀,意思很明顯:各路官員,今年考覈,你們誰也別想靠送倆紅包、請倆頓飯輕易過關。於是朝廷和地方一大批官員紛紛落馬,連內閣首輔王錫爵的鐵桿輕信也未能倖免。這下王錫爵不幹了,終於開始反擊,結果是:吏部尚書孫鑨罰一年工資,趙南星官降三級。

    表面上看王錫爵在這場權力爭奪戰中取得勝利,但他卻沒想到鬥爭纔剛剛開始,因爲趙南星等人的背後有一人在操縱一切,這個人就是顧憲成。

    前臺趙南星等人剛剛下課,顧憲成就出手了,左都御史李世達、禮部郎中於孔兼等人紛紛上疏,矛頭直指王錫爵王大人。關鍵時刻,萬曆同志再次證明對爲他賣命的王錫爵是講義氣的,於是吏部尚書孫鑨免職,趙南星削職爲民。

    取得皇帝的信任,王錫爵好像完勝這場戰爭,其實不然,他很快發現被貶爲民的趙南星因爲硬頂首輔王錫爵而名滿天下,被譽爲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一時間到府上拜訪的人絡繹不絕,爭先效仿他的官員也層出不窮。當時盛傳:寧可丟官,不可丟人。每年都有上百人給皇帝上疏,要求重新讓趙南星迴來做官。二十年後,這位仁兄果然不負重望,官拜工部右侍郎,天啓三年,再次主持京察,剷除奸佞,任用賢才。這當然都是東林黨人在幕後運作,這是後話,暫切不提。

    這次京察,趙南星等人剷除了大批違法亂紀的官員,但憑良心講,京察也授對手鏟除異己的口實,是名副其實的黨派之爭。黨爭殘酷,致使明朝衰敗。排除異己,不能籠絡人心,是東林黨人日後失敗的根本原因,因爲他們的對手王錫爵等人也是嚴於律已,公正廉潔的官員,除了跟他們不是一個派系之外,可以說跟他們一樣是當時傑出的士大夫。東林黨最終被一個無德無才、卑鄙無恥的太監魏忠賢打翻在地,趕盡殺絕,是因爲黨爭已使東林黨頭破血流,樹敵無數。

    此次黨爭,孫鑨免職,趙南星削職爲民,而幕後指使者顧憲成卻升官了,由考功司員外郎(從五品)當上吏部第一肥差文選司郎中。以顧憲成耿直的性情,這實在是件不思議的事兒,然而更讓人詫異的事兒是:因爲吏部尚書孫鑨被免職,王錫爵打算趁機推薦自己的親信羅萬化接班,並且得到皇帝萬曆的支持,但顧憲成反對,推薦了右都御史陳有年。結果讓人瞠目結舌:陳有年任吏部尚書。再補充一點,吏部尚書是顧憲成的頂頭上司,也就是說這個上級是由下級推薦的。

    一個文選郎中和皇帝做後盾的內閣首輔較量,就好比一個司長和國務院總理較量,而且居然贏了,決定了自己所在部的部長由誰來當,這不得不讓我們對顧憲成其人好好研究研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