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亂明風雲 >第一百六十章 真實的天啓帝
    天啓帝年紀比高傑僅僅大了兩歲多,又因爲讀書少,對君臣之禮並不注重,再加上高傑來自後世,不像封建社會的人們那麼有君臣概念,隨性隨意,兩個青少年湊在一起,倒是甚爲投契。

    高傑是個機靈人,投其所好,一直不停地詢問這些精緻的傢俱是如何製作、有何特點,天啓帝滿臉興奮之色,口若懸河地不停作着講解,絲毫沒有疲憊不耐的意思。兩個人嘰嘰喳喳聊得投機,這樣一來,倒把魏忠賢和駱思恭倆老頭涼在了一邊。

    駱思恭對爭權奪利興趣缺缺,又是個武人,所以對魏忠賢這個目不識丁的大太監並無惡感,兩人便在房門口一邊看着聖上和高傑討論傢俱技術,一邊低聲交談。

    通過朱由校的介紹,高傑學到了不少關於傢俱的知識,也注意到古代傢俱和現代傢俱的不同之處。現代的傢俱更講究包裝,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外表漆亮木滑,其實傢俱內部卻十分粗糙,裏面木頭沒有削光滑、滿是釘子的痕跡都無所謂。而明朝的傢俱全用榫卯連接,其實更牢固更美觀,每一塊木頭都要刨得平整光滑,每一個接口都要用榫卯連結得嚴絲合縫,有的榫卯連接處還要塗上魚鰾膠。

    所謂魚鰾膠,是選擇海魚的鰾製成,因爲海魚鰾黏性較大。魚鰾膠的製作要經過選、泡、濾、晾等幾道工序。選好海魚的鰾後,鈄取出的乾淨魚鰾用溫水泡一天半到兩天,直到魚鰾完全軟化了爲止;接下來便是砸鰾,顧名思義就是把泡好的鰾放在鐵盔中,用鐵杵砸,邊砸了邊對溫水,直到可以拉出黏絲來;砸完後用特製的鍋一點一點熬,熬成之後再經過銅紗過濾,然後趁容器裏魚鰾膠還沒有完全凝固時,用小刀拉成小條,掛起來晾乾後,魚鰾膠便制好了。古代匠人一般都在秋季或冬季製作魚鰾膠。這種鰾膠使用時還要經溫水泡,泡好後再重熬3個小時以上,纔可以使用。而且,不同季節魚鰾膠的稀稠度也不同,一般根據“冬使稀,夏使稠,春秋兩季使將就”的原則。使用魚鰾膠的最大好處就是天然環保。對於硬木傢俱來說,魚鰾膠作爲榫卯結構的輔助,可以拆卸,可以修補,不像現在的化學膠,黏上就打不開。它也比乳膠好,因爲乳膠遇冷水就化開,而魚鰾膠需經過熱水泡纔會化開。

    因爲鐵釘在古代造價太高,還不如用榫卯連接方式,所以天啓帝這些傢俱連一顆鐵釘都見不到,榫卯連接得堅固而精緻,不愧爲一位出色木匠師傅。

    不過,高傑在詢問學習的過程中,還是把後世一些傢俱的特點照搬過來,提出了自己“獨特新穎”的見解和創意,大到沙發的製作、推拉式櫃門,小到門窗上的活頁、門鎖等等,都一一在紙上畫出圖樣,並解釋其用途。天啓帝被這些奇思妙想勾引得驚喜莫名,嘖嘖稱讚,一副得遇知音的模樣,恨未能早點認識眼前這個神奇的少年。不僅僅是天啓帝在驚歎,就連魏忠賢和駱思恭也想不通這個高傑腦子是什麼結構,竟然能夠想出那麼多稀奇古怪的玩意,甚至開始懷疑他爹到底是獵戶還是木匠。

    很快一個多時辰過去了,天啓帝終於想到了還有駱思恭在等着,一邊抑制着激動莫名的心情,一邊歉然道:“都怪朕不好,只顧着聊這些傢俱,倒把駱愛卿晾在了一邊!小杰,走,我們出去說話吧!”說完,他把高傑手繪的“傑作”細心卷好,交給魏忠賢保管,然後帶高傑等來到二樓一個房間內,坐下飲茶。

    高傑此前和朱由校聊得口乾舌燥,此刻便埋頭喝起茶來,駱思恭卻沒有飲茶,恭敬問道:“不知陛下喚微臣前來有何吩咐?”

    天啓帝也大口喝了一盞茶後,方纔開口道:“昨日駱愛卿領着小杰一干少年俊傑在比武中力挫蒙古使者,實是大大振奮了我大明之國威,朕心甚慰,今日召卿入宮,親自勉慰,此其一也!”

    駱思恭連忙抱拳道:“此乃微臣職責,不敢居功!”

    天啓帝點點頭道:“駱愛卿乃我三朝元老,忠心耿耿,立下奇功無數,朕是一清二楚的。朕即位不過兩年,加之年幼,朝中很多事情尚需駱愛卿多多幫襯指點,望多費心!”

    駱思恭聞言,不知天啓帝此話何意,不敢輕易回答,禁不住向侍立一旁的魏忠賢瞄了一眼。

    魏忠賢連忙笑道:“聖上之意,乃是指如若再發生昨日朝堂之上君臣對立之局面時,駱大人仍能堅定地支持聖上,以正君威!”

    駱思恭頓時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不通朝政,只知效忠陛下,如有屑小膽敢冒犯龍威,自會挺身而出,請聖上放心!”

    朱由校滿意地點點頭,趕緊讓駱思恭起來說話。

    高傑聽到這,連茶也顧不得喝了,怔怔望着朱由校,似乎想要重新認識這個所謂的“木工皇帝”。

    朱由校停頓了片刻,接着道:“愛卿,朕正在擬定一個稅制革新的計劃,想要聽聽你的意見!”

    駱思恭鄭重說道:“陛下請明示,微臣雖是武人,不通政務,但也必定會竭盡所能,爲聖上分憂!”

    天啓帝欣慰道:“朕早就知道,沒有看錯人。這樣吧,魏大大,你便將這個計劃的內容粗略跟駱愛卿說說,朕剛纔和小杰聊得投機,口乾舌燥,先多喝幾口茶!”

    魏忠賢領旨,想了想,便將天啓帝正在暗中準備進行的一個稅改計劃簡單道了出來。

    高傑也支着耳朵認真地聽着,逐漸對如今的大明國庫情況和稅制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明朝在建國的時候,是以農業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一個經濟體。明太祖朱元璋開國後的稅收制度就是完全圍繞農業來制定的,國家的各項開支幾乎都有農民來負擔。那個時候土地的分配比較公平,經過戰爭以後,人口也比較稀少,願意種地的人基本都能找到塊土地耕種。所以國家的稅後就以人頭稅爲主,有多少人交多少稅,徵收成本低。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兩個趨勢,一個是土地兼併,皇室貴族和大地主手裏的土地越來越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也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再按照人頭收稅,就嚴重不公平了,很多失地農民就變成流民,不在戶口登記本上,也就不交稅了,同時大地主還是按照人頭交稅,這樣國家的稅收就嚴重減少了;第二是隨着手工業和商業的大力發展,江南以及東南沿海地區的貿易商業變得非常繁榮,巨賈越來越多,商人手裏非常有錢,但是明朝的財政體制裏面是沒有商稅的,或者說基本不怎麼徵收。結果就是大量富可敵國的商人基本不交稅,而貧窮的農民必須承擔國家的主要稅負。

    國庫入不敷出的現象讓帝王們意識到必須對稅制進行改革,於是前有張居正搞的“一條鞭法”,即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按照佔有的土地數量來收稅,把各項農業稅都落到土地上,國庫頓時便充盈起來,可等張居正一死,這個項改革就被大地主聯合朝中貴族官員上書抗議後廢止了,稅收看着看着又急劇減少。後來萬曆帝即位,開始向全國各地派太監去對各種商業活動徵稅,新開一個商業稅的稅源,大明國庫再次充足起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