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买宋 >第四百七十四章 推动完善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部分论文是对戏班组织形式的梳理和描述,如刘东皓浅谈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组织一文简述了中国古代戏曲演出组织从乐户到科班的发展过程。

    而且李旭东老师的戏班管理体制初探见艺术研究荟录对“名角挑班制”的具体组织方式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及张松岩旧戏班的几种管理方式一文对旧时戏班的几种组织形式进行了描述:

    像是财东班班主是富甲一方的财主,成立戏班不计较盈亏,只为嗜好和显富、股份班由艺人或喜好戏曲者以股份制形式组建,财力和装备一般不如财主班。

    但由于演出与收入直接挂钩所以通常演出水平较高、共和班与股份班近似,不同之处是班中所有的人都是股东,班内实行议分制、园社一体班等。

    因此刘庆像是在明清时期职业戏班的管理环境和竞争策略对明清时期的职业戏班所面临的管理环境包括戏班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观众和竞争对手等因素进行了介绍。

    他分析了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职业戏班所采取的竞争策略拉拢好演员、迎合消费者、变革舞台设置等,并希望能由此为我们审视今天的戏剧管理状况提供一些参考和助益。

    而钱志中先生的清代的戏班管理则从组织构成、规范管理、签约制度包银与戏份、市场意识几个方面对清代戏班成熟的管理体系进行了描述。

    至于徐煜像是的近代京剧名角制戏班的组织结构则简述了近代以来京剧名角挑班的戏班之等级结构、以角色行当为参照的主配角体系。

    所以可以看到,刘克的三篇文章论中原戏曲窝班的文化选择、中原戏曲窝班论、南阳戏曲窝班考论对民间戏曲的窝班制组织形式进行了考察,认为窝班是进行戏曲教育、开展艺术演出活动的团体,中原和南阳的民间戏曲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之所以达到繁盛的巅峰,与供养戏曲窝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文化现象分不开。

    而民间戏曲窝班的供养者既有乡宦、商贾、富门,也有农民、孤儿院等其他社会角色,供养窝班的目的是自娱和娱人。

    所以可以说窝班是推动戏曲臻于完美和催生新剧种的直接力量。

    但是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受戏曲窝班班主、传戏师傅在文化、学术、创新及市场经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琐碎观念的影响和学艺人员较低素质的制约,因此地方戏曲未能器大道弘,限制了传统艺术经典剧目和艺术大师的产生。

    另一部分论文则关涉对不同演出组织形式的价值判断和优劣取舍。

    如李洁非回瞬戏班制一文在对戏曲演出制度的变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戏班制相对于当今“剧团制”而言的优势和缺陷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戏班制是一种体现演员中心化的演出制度,较能激发戏曲的艺术竞争,有利于戏曲争取最广泛的观众。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小的问题,比如有剥削、压榨和侵害人身自由等不公正现象,许多既非大剧种又缺少名演员作台柱的小戏班不惜以趣味低俗的剧目和表演招徕看客,政府部门对戏班的管理远比剧院困难等。

    当然,作者认为这些缺陷都可以去除,当今的戏了家乐的教习情况。

    张发颖先生则在中国戏班史第十三章后继伶人之培养分“手把徒弟”、“科班”、“私塾学艺”几个方面对京剧之教习进行了论述,并对富喜连成科班进行了个案的探讨。

    例如第十五章辛亥革命以后我国的戏剧班社中提及“几个革新的戏曲艺人培养机构”,对移风易俗的西安易俗社、现代方式的中华戏剧专科学校、救昆曲于垂亡的昆曲传习所三个新诗机构进行了简述。

    书中勾勒了戏曲教育事业由“手把方式”、“打娃娃”式的科班办学方法向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转变。

    还有刘水云先生的明清家乐研究第九章明清家乐导演论专门论及“明清家乐的教习”,罗列了主人亲教、聘请教习清曲家、家乐演员、职业艺人、顾曲家、串客等。

    最后总结了家乐教习报酬丰厚然而人身自由受到很大限制的生存状态。

    么书仪先生的晚清戏曲的变革第四章第二节在晚清作为戏曲“科班”的堂子又论及嘉庆至光绪年间北京的戏曲营业场所“堂子”,除了是当时极有召力的娱乐业之外,还是这一时期培养优伶的重要渠道。

    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修海林先生的古代戏曲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作者认为宋元明清戏曲音乐的传承与教习,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各类戏曲组织包括由下层文人与艺人组织的书会、戏班甚至社团等担负着戏曲音乐的传教,这些师承教习行为对戏曲音乐的发展如戏曲声腔演唱系统的形成、戏曲风尚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将戏曲音乐的教育方式归为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方式,而同时戏曲音乐教学理论在元明清戏曲理论著作和曲谱中亦有集中反映如梨园原、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等,它们是戏曲音乐表演实践经验的总结。

    而对戏班对外交往的研究一方面包括了戏班的外交演出研究,如刘致中先生的中国古代戏班进入越南考略一文阐发了元代戏班在越南的演出及其影响。

    因为在元代至正二十二年,大将唆都入越南战死,优人李元吉所带戏班被俘,在越“作古传戏”,演出西方王母献蟠桃等剧,越南“有传戏始此”。

    并且还清代康熙年间昆剧戏班入越南演出进行了考述。

    此外黄伟先生的清末民初广东戏班赴台演出史料考述一文则是对清末广东赴台的老福顺班、乐天彩班、老荣天彩班三大外江戏班以及老玉梨香班、老源正兴班两大潮音戏班的活动史料进行了考证。

    当然,另一方面,研究者的主要兴趣则集中于戏班与官府之交往研究,如齐如山先生的戏班第六章对外中专论“报官”一事。

    他在书中首先指出戏班未成之前,须先报官,得批准后,方许成立,清时报内务府,民国时报巡警厅、公安社,将戏班花名册及演出剧目一并呈报。

    接着齐如山先生将清代三庆班、同庆班和民国鸿庆社、承华社等戏班的报官式及花名册以及内务府禁戏告示等均一一列出。

    戏班与政府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政府对戏班演出的干禁。

    所以齐如山先生戏班中已列出同治二年内务府禁演斗狠各戏的告示;吴国钦先生则在中国戏曲史漫话第54节禁戏的律令对唐代禁妇女为俳优戏、禁弄孔子戏,宋代明令禁演南戏赵贞女,元代对“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的规定,明清对“诲淫诲盗”之戏的禁止等进行了一番梳理,将“禁演”政策归为封建政权对进步剧目的残害。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