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正是有了情感,才有了对知识的渴求,才会使知识变成增长智慧、人格和精神的活的东西”。他指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生命互动的发展过程,教学要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师生情感交融、心灵共振的和谐境界。然而在红宫学校的校庆日上,大人和孩子角色互换后倪倩倩的一节语文课让我们心痛地了解到了陈旧教学模式对生命的漠视:学生字、讲词语、分段落、归纳中心,几个环节下来,班上竟有一半的人睡着了。还有秦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事先操练了好多次,连到什么地方该谁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都做了精密周到的安排……这是一种正逐步将熔铸灵魂的教育活动异化为纯粹的语言培训和枯燥的知识灌输的教育,生命在规范的课堂和标准的答案中失去了鲜活的光彩。这样一种标准化、固定化、程序化了的语文课堂,遗忘了“教育中的人”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忽视了人的生命价值,把“为人”的教育变成了“人为”的教育。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追求?应试教育下催生的教学模式,将本该生气勃勃的孩子们教化成了学习的机器。红宫学校步履匆匆的学生,为了升学的需要,将自己淹没在书山题海中,没有了兴趣,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放飞心灵的空间,每天必须坐在教室里盯着与自己的未来命运休戚相关的爱不得也恨不得的书本、作业,听听秋天的声音,赏赏灿烂的秋菊,这在他们那儿都成了一种奢望。本应该是自由张扬的年华,却一个个脸上现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疲惫,标准化课程的学习与漫天飞舞的试卷,压制着学生自发性、好奇心、创造性的发展,生命的灵性就这样慢慢暗淡,生命的价值就这样被剥蚀,生命已然成了一个虚空的躯壳。学习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被强迫从事着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的成长过程。七岁的杜歌飞心目中“教玩玩具”、“教做游戏”、“有点心和果冻吃”的学校,永远只能是孩子心中的一座海市蜃楼。

    《神秘的女老师》中的蜜儿寄托了杨红樱的教育理想,在她的一举一动上,彰显着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的情怀。蜜儿老师上的第一堂语文课,是为全班每一位同学的“不快乐”举行了一个特别的葬礼;第二堂语文课,她让大家写了“我可以做什么”的作文;第三堂语文课,公布了班级独特的名次表,全班30位同学,有了30个第一名;又借助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只有像鹰那样,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有成功的希望”的道理;还让同学们在彩色的纸上写下“我是奇迹”,然后折成纸鸟去举行一个庆典,把孩子的自信与梦想同纸鸟一起放飞蓝天……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杨红樱认为,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小孩子培养性情、形成人格。课堂教学除了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精神生命的提升。蜜儿摒弃书本就是教育的观念,在语文课上实现了凸现生命关怀的教育,使教育上升到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生活是美丽的。能发现这种美丽,感受这种美丽的人,也是美丽的。如果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丽,那么,他今后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知道感激的人,感激生活给了他(她)这么多的美好。”利用晚课的时间,蜜儿带领学生走出红宫学校,赤脚走在田埂上,捉螃蟹,采雏菊,折芦苇,看晚霞,赏炊烟,骑水牛……这是一堂感受生命美丽的语文课,蜜儿老师充满诗意的启发和引领,激发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悟与审美体验,晚霞的十几种红色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进入儿童意识的词汇是否鲜明,是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强弱。”蜜儿让孩子们沐浴在清幽旷远的自然气息中,惬意地享受着精神的感动,在他们最初的生命记忆中铭刻下鲜明的印象,犹如星星之火,引燃了学生智力与情感发展的火炬。在这样的“课堂”里,不存在话语霸权,也不见教师的“填鸭”,学生的个性、灵性和悟性得到了解放,记忆力、想象力、情感力和创造力得到了促发,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生命的成长,这不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渴望达到的境界吗?

    以生命关怀为旨归的教育模式把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当做学习的课堂。学生的自助餐厅,龙校长和蜜儿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不用一句说教,让六年级班的学生餐厅成为了小淑女、小绅士聚集的地方;去植物园参观植物标本的车上,舒老师的绅士风度成了小男生们效仿的榜样;为了释放学生的激情,舒展学生自由的天性,白果林小学的课间操由中规中矩的儿童广播体操改跳了芭啦芭啦舞;一心想让学生快乐的欧阳校长更是主题活动一个接一个,不仅推迟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在课程上也作了很大的改动,增加了体育课、音乐课和劳动课,欧阳校长要求老师尽量把课堂移到户外去,带学生到野外,到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科技馆去上课,还规定每个月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一次电影或去剧场看一场演出,以致学生觉得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儿童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更应该是一个融合智力发展的情感、心理的发展过程。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教育的目的的,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最佳手段就是遵循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符合儿童天性自然发展的条件,使儿童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往中获得经验。《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先生总是对老师说:“不要把孩子们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要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当今教育中各种以安全为由,牢牢把学生长时间禁锢在教室这狭小的空间里的行为,是孩子的梦靥,也是教育的悲哀!儿童应按照自己的天性,在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中,毫无约束地、自由自在地成长。杨红樱从心理和教育的视角出发,借助于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对儿童投注的巨大的人文关怀,体现着对生命成长的尊重,真正实现了教育观照生命的内涵——不仅仅增加他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激发对生命精神的认识。

    三、营造以生命平等为纽带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是教育者,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的人;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并有发展需要的受教育者,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获得理想成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过程,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将是教师实现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