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学生是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陶行知先生的纪念堂上写着四个大字——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职业是关注生命成长的职业,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汇,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庄重地向读者们宣告:“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矢志努力实践的人生诺言和教育信条。他反复强调,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品质就是热爱孩子,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设定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最主要的便是“爱孩子”。教师不热爱儿童,就如同歌唱家没有嗓音,音乐家没有听力,绘画家没有色彩感一样,将一事无成。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如果教师能在这种殷殷师爱之上建立起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教育就会收到更为神奇的实效。当然,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对孩子的爱,并不是一种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指建立在真诚炽热的情感基础上的一种理智的爱、人道的爱。米兰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热爱孩子的教师,她坚持“把人性关怀放在首位”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从而赢得了学生们广泛的尊重与爱戴。米兰老师关心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去肥猫家家访时送了一个呼啦圈给肥猫减肥、自告奋勇给肥猫当陪练,让他通过了体育考试,而且还特别关心、爱护学生的心理成长——送医尿床的偏方给豆芽儿时,担心孩子的敏感会伤及自尊,米兰不忘记编一个“小时候也尿过床”的美丽的谎言;袁小珠的爸妈要离婚了,她利用班队活动课“实话实说”,解决了袁小珠的难题;男生女相的李小俊也在米老师的鼓励、引导下找回了自己的性别意识;长假之后的语文课上,看到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的样子,关心学生成长的米兰老师把语文课改成了睡觉课;在小升初的紧张备战的阶段,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米老师周末组织学生出去踏青,并在考试前举行让家长放松的“我很棒”展览会……爱是阳光,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和动力,渴望来自老师的真诚关爱是每个学生心中最大的期待。杨红樱说过,“能够跨越时间、空间、身份的疆界和分野,而直达人心的,是文明的力量、是神圣的爱!”米兰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她把爱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从身体的成长到心灵的呵护,米兰老师都倾注了极大的真诚与热情,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这些点滴的关爱之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人格和尊严的尊重。她不愧为学生生活的“朋友”,心灵的“朋友”,她充满爱心地处理班级事务的方式和对待教育的全新理念,在她和学生之间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缺少真情的投入,缺少真诚的关爱,师生之间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心灵相通与交融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在师生双方的心灵沟通中,教师与学生爱的情感交流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在爱的循环和交流中,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并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容易开展教育活动。用爱的目光和每一个学生对接,和谐之花就会在教育的园地灿烂地绽放,也只有在这种融洽的合作关系中,师生双方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学校这方神圣的育人圣地,如何能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平等、尊重、快乐,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每个教师都可以凭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充满爱心的尊重信任,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树立以生命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为一些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同学佩戴“绿领巾”。之后不久,“绿领巾事件”余波尚存,“红校服事件”又接踵而至——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除此之外,“走廊考试”,“差生押金”等教育事件也在频频叩问着每个教育者的心灵:反思学校的评价体系,我们一直摆脱不了应试教育下“分数独尊”的羁绊,难道面对鲜活的教育,我们的评价只能是这样的单一?《神秘的女老师》中红宫学校的龙督监也对刚到的蜜儿这样介绍学校:“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是名牌,学生的分数就是学校的名牌。”在我国目前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体制下,上级评价校长只看升学率,校长评价老师就只盯着分数,学生的分数由此成为量化教育的最为直接的方式。杨红樱对此直言不讳:“我们中国教育的问题,就是评价标准比较格式化,没有人性化。”当老师们只知用最直观、最易量化的学习成绩来裁定学生的优劣,当老师们思想中只有如何考倒学生和班级的成绩排名时,我们不禁心怀忧戚:长此以往,学生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将会成为教育不久的一个噩梦。

    教育评价的对象不外乎学生和老师。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是教育评价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以生命关怀为教育导向的学生评价应是体现生命发展的一种评价。人的发展是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儿童作为一个不成熟的人,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在教育活动中需要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来促进其全面发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一种侧重对教育活动成果鉴定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只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做出了判断,排斥了学生生命发展中情感、价值观、创造力等关键因素,极易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误导。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人的全方面的自我表现,认为学生是一个富有“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统一体”,不能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他说:“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分数肯定的只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领域,不能因为在这个领域失败了,就否定人在其他的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在教育教学中,用静止的、单一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忽视学生正在成长和成长的多样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规范完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有违生命发展的表现。以成绩作为学生单一的评价体系、把学习作为学生唯一的存在方式、压抑学生创造才能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自由生命力,走向生命关怀的学校教育评价才是一种发展性的科学评价。秦老师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我第一次……》,丁文涛、路曼曼都是写的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到了秦老师的高度赞扬,马小跳却写了一篇《我第一次当市长》,虽然有些词不达意,但还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生活的激情。然而对马小跳的这样一篇洋溢生命气息的文章秦老师却不屑一顾,拿马小跳的作文说了一节课,认为“如果是考试,你(马小跳)这篇作文肯定不及格”。学习委员丁文涛、中队长路曼曼聪明听话、成绩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淘气包”马小跳成绩平平、调皮捣蛋,是老师眼中不求上进的一类,这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对比做出的结论,而这种对比也常常是以所谓的“优等生”——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为基准的。于是,成功只属于那些“会考试”的骄子,剩下的大多数则被归入“后进生”之列。如果不是心理耐受力极强的学生,这顶“后进生”的帽子将会压制他们所有的求知**和智慧的潜能,甚至还会让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一种排斥、敌对心理。舒昂老师不打分数只分等级的试卷就是对此种教育评价的一种反拨,虽然此举招致家长的微词,但毕竟也是一星星之火。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会遇到自己特有的问题,每个生命的发展都有自己特有的模式。走向生命关怀的学校教育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引导评价对象更趋于理想的目标,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由此看来,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的传统评价只能是其中的一种,而绝不是唯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