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归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许多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对顺应天性的教育做出了精辟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给予我们丰富的教育启迪。在西方社会中世纪之前,儿童作为带有原罪的“小成人”,毫无自然天性和独立人格可言。在文艺复兴时期,当对“人性”的崇拜成为当时人文思想的主旋律时,夸美纽斯开启了对儿童自然天性认识的启蒙,认为“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但这些种子的发展如何,要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所以“实施这种教育的时候不用鞭笞,无需严酷,也不用强迫,尽可以实施得尽量和缓、快乐,尽量自然……同样,我主张把养料、照顾和运用谨慎地供给心理,把它自然而然地导向智慧、德行的虔信。”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卢梭更是直接把儿童的身心发展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更加注重儿童天性的发展和个性的差异,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倾向、兴趣和需要,使他们成为率性发展的“自然人”。19世纪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他的着作《人的教育》一书中也认为人的天性本是完善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必须遵循自然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追随儿童的本能、天性。他还形象地用园丁修剪葡萄作比喻:“为进一步接受大自然的教训,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人生来就具有素质,同时期的第斯多惠受卢梭、裴斯泰勒齐的影响,在承认自然适应性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的本性:“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跟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和造福别人,不信任人的天性,就不可能有适应自然的、成功的教育。”纵观儿童教育的历史,众多的教育家、思想家如此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其原因显而易见:只有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才可能调动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愿望。

    我国儿童教育学者刘晓东在《论教育与天性》一文中呼吁:“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文化改良与复兴的根本途径。”唐代着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在《郭橐驼传》中提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教育亦如种树,顺应儿童天性,辅以德行的引导与扶持,让童心充分舒展,让童真自然释放,让童性快乐张扬,每个孩子都会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坚持人性关怀,尊崇儿童天性,把儿童放在和成人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使孩子的人性得到高度自由、快乐、均衡和谐的发展,这是杨红樱的教育理想,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天性即人的“天然的品质或特性”,儿童是人的自然天性保存最多最完好的阶段。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魔咒下失去了本有的纯真与快乐,沉重的课业压力,望子成龙的狂热,兴趣班、培优班的蛊惑……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老态龙钟”的“小大人”,无形之中,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成了合谋扼杀烂漫童年与快乐天性的“爱心杀手”!儿童的幸福是与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违背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或外在强加的活动,对儿童来说不仅毫无幸福可言,甚至还是不幸的,只有顺应儿童成长内在力量、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教育,才能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幸福与发展的可能。儿童的发展是在儿童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本性,非人力所能控制,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顾儿童的天性,不顾儿童的自然成长的规律的教育,将使儿童的发展失去平衡,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潜在的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本性,当人的自然天性与教育产生抵触的时候,需要反省与改进的是教育,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要使儿童愉快地接受教育,要使教育愉快地为儿童所接受,就要认识儿童发展的天性和需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地成长”。(冰心语)

    二、蕴涵无限张力的儿童自然天性

    儿童自然天性之童真性:追求率性自然的生**验。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人世间居然有好多连玩都不会的孩子,这是真实生活中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在《骑轮箱来的蜜儿》中,蜜儿好不容易为孟小乔创造了一个不用上补习班、不用弹钢琴、不用背英语书的周末,想让孟小乔好好玩一玩。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这样一个轻松的周末,作为孩子的孟小乔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玩,既不会跳皮筋,也不会踢毽子,最后还是蜜儿带她去找到了会玩的“小人精”,开开心心过了一把玩“瘾”。孟小乔是现实中孩子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孩子,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除了上课就是学习才艺,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玩耍更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杨红樱特别同情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为了分数和名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他们感受不到天高云淡,对于大自然的美丽,视若不见。他们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温情,他们只要分数和名次,这是一群迷失了自己的孩子。”儿童教育不是要摧残儿童,而是要发展儿童。浮躁的社会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态,强行挟持、绑架了快乐的童心,奔走于形形色色的“特长班”、“兴趣班”、“培优班”之间,让多少儿童本应充满五彩的童年不再!福禄贝尔以动植物的生长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我们在教育中步入的误区:“我们给动植物以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知道根据生存在它们身上的法则规律,它们能茁壮成长,对幼小的动植物要耐心,不能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因为任何相反的做法都会打扰它们纯洁的展开和良好的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幼小的人类却被当作一块蜡,一堆泥,可以由人去任意捏造……在处理自然界的事物时,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可是在处理人时,我们却迷了路。”


章节报错(免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