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天文学 > 美娱之花瓶影帝 >第561章 科幻电影
    蝴蝶效应,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尽管已经记不清这是什么时候地理课的学习内容,但安森能够记得,真正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体验的时候,就是来自这部电影:

    “蝴蝶效应”。

    电影讲述一个叫做埃文的年轻人,他拥有一个糟糕的童年,他曾经闯下大祸,以至于童年充满不堪的回忆;但事实上,他只是依稀记得一些可怕的场面,这些场面一直纠缠着他,影响正常生活。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埃文开始把琐碎生活记录在记事本里,却无意间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

    慢慢地,他才记起来,自己童年的时候犯了不少错。

    于是,他幻想用现在的意识,潜入童年的身体,去弥补种种过失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是希望能够和当年暗恋的女孩走到一起。

    然而,他发现,自己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更改却只能导致现实世界越来越糟糕,如同蝴蝶效应般。

    所以,他应该怎么办?

    尽管在之前、之后都有一系列电影围绕蝴蝶效应做文章;但这部电影真正事无巨细地展现蝴蝶效应可能产生的后果,却是诸多作品里非常出色的存在。

    在电影上映的时候,正如埃德加的同事判断所见,因为电影太烧脑太深奥,没有能够唤醒观众共鸣,严重影响电影的市场反应,和历史上那些领先于时代以至于不被理解甚至被扭曲被批判的科幻电影一样,“蝴蝶效应”的票房表现不值一提。

    “银翼杀手”、“机械战警”、“黑洞频率”、“十二只猴子”、“前目的地”、“罗拉快跑”、“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等等等科幻电影都是如此。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经过时间打磨和沉淀,也经过资深影迷大浪淘沙,那些优秀的作品终究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光芒。

    “蝴蝶效应”也是如此,尽管票房表现令人失望,但电影在影碟租赁市场大受欢迎,那些小众科幻影迷纷纷惊呼相见恨晚,并且对电影极力推崇。

    得益于电影的后续收益以及出色口碑,电影公司看到了商机,居然又重启电影,相继拍摄了第二部和第三部。

    尽管后面两部续集都是狗尾续貂,质量惨不忍睹;但系列电影能够发展到第三部,可见第一部的深远影响。

    一直到二十年以后,当人们细数“小众”科幻电影的时候,依旧少不了“蝴蝶效应”的名字。

    现在,这部电影来到安森手里——

    有一点点激动。

    在数不胜数的电影类型里,科幻始终占据一席之地,也许是对过去也许是对未来、也许是对精神世界也许是对外太空宇宙的一种探索,展现想象力的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挖掘和延伸。

    安森也非常希望能够出演科幻电影。

    更何况,“蝴蝶效应”和其他科幻电影稍稍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是对自身的一种挖掘。

    “异形”是对外太空怪物的恐惧,“终结者”是对人工智能世界末日的恐惧,“银翼杀手”则是对克隆人科技发展的思考。

    诸如此类等等。

    “蝴蝶效应”呢,视角往内,没有聚焦人类命运以及科技发展,而是聚焦在个体上,思考个体的命运——

你是否后悔过?你是否曾经想要改变一个过去的错误?如果当初没有说那句话、当初做出另外一个选择,人生是否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样的想法,恐怕每个人都至少在某个时刻想过一次。

    安森,也不例外。

    事实上,不止一次。

    前世,在父亲消失之后的日日夜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时刻,他瞪着眼睛看向天花板,就忍不住这样想。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对于时光机器总是格外执着。

    而“蝴蝶效应”里,埃文拥有这样的机会并且这样做了,那些情感的反复与拉扯、那些经历的冲击与折磨,不止是悔恨而已,往往是一种错杂而复杂的滋味。

    安森现在依旧记得,热情影迷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读这部电影,其中一个讨论聚焦在埃文的动机上:

    如果埃文真的如此疯狂地喜欢那个女孩,不惜一切地一次又一次通过记事本回到过去,甚至不惜粉身碎骨,那么这些年他始终不曾找过那个女孩,并且看起来也拥有幸福的情感关系。

    安森想,也许那就是一个执念。

    如果没有机会改变过去,那段情感没有实现的可能,那么就保持距离、默默祝福,保留年少时光的那一份美好,定格在初恋的青涩与纯真之上。

    但拥有机会之后就忍不住把那份美好和潜在的幸福可能放大,仿佛那就是自己拥有理想生活的全部可能,于是飞蛾扑火般的孤注一掷,最后演变为一种执念。

    所谓执念,往往是没有理由的,至少表面看来没有理由,真正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内里;却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准则,并且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理智。

    就好像“蝴蝶效应”一样,不管不顾地走火入魔。

    也许,唯一可惜的地方就在于,电影没有能够呈现这样的情感脉络,也没有能够呈现角色的心理挣扎。

    一方面,是因为导演必须把精力放在叙事节奏上。

    毕竟电影依旧是瞄准票房的商业作品,电影本身的思考与探讨已经富有哲学意味,不能再冒着赶跑观众的风险继续牺牲节奏,所以导演把真正的思考空间全部放在了电影结尾上。

    自然而然地,给予角色情感弧光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则是演员对角色的理解。

    在这样一个专注于蝴蝶效应并且落脚于人类自身对悲剧、对命运、对生命思考的故事里,如果演员没有能够理解这份复杂和悲怆,自然而然就无法在镜头面前的有限空间里通过表演赋予层次。

    其实,“蝴蝶效应”这个角色的偏执,让安森想到奥斯卡多项提名作品“血色将至”里丹尼尔-戴-刘易斯扮演的那个被贪婪被欲望蒙蔽双眼以至于走火入魔的角色,深入挖掘的话,他的灵魂是复杂而多样的,可以展现一个普通人最后演变为魔鬼的模样。

    区别在于,“血色将至”里的魔鬼双手沾满了血腥,“蝴蝶效应”里的魔鬼则最后将利刃瞄准了自己。

    可惜,这部电影没有能够像“血色将至”一样让角色闪闪发光。


章节报错(免登陆)